我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那些事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xtr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洲和美国顶尖古典乐团的乐师名单中,向来少不了华人音乐家的名字,位列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The Cleveland Orchestra)也不例外。來自中国上海的小提琴家顾维舫于1990年加入乐团,至今已将近三十年。过去这些年来,他每周都在乐团位于克利夫兰市欧几里得大道的塞佛伦斯音乐厅(Severance Hall)排练并演出。而他一直念念不忘加入乐团后的首场排练,当他与第一小提琴声部的其他乐手合力奏出第一个音符时,那回响在音乐厅中的美妙乐声。
  “那真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声音。”在不久前的越洋电话中,顾维舫告诉我。
  顾维舫加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之前,曾在美国多个古典乐团任职,包括小提琴家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曾任音乐总监的明尼苏达圣保罗室内乐团,也曾在北加州的某个相对较小规模的乐团担任小提琴声部的乐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顾维舫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知名小提琴教育家郑石生,并获得过日本国际音乐比赛的奖项。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中国青年艺术家一样,当时的顾维舫希望去国外深造,获得他处文化的滋养,以丰富自己的演奏与人生经历。1986年,他拿到南加州大学的入学通知,用了一张机票飞来美国,不想自此半生再未回到故乡。
  用顾维舫本人的话说,初到美国时的他是个穷学生,买不起车,在加州那个公共交通不发达、人们以车代步的环境中,连出行都成了困难的事。幸好导师待他不错,帮助他找到了寄宿家庭,每天开车接送他往返于住处与学校之间。入校一年后,有位同学向他提起,说北加州的一个乐团正在招募乐手,劝他一起去试试。当顾维舫得知消息的时候,距离面试只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而他连考试需要用的乐谱还没有找到。


小提琴家顾维舫

  后来,他终于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乐谱,还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用纸笔抄下乐谱,以便练习备考。他记得考试时演奏了舒曼的交响曲片段以及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没想到劝我一同去考试的同学没能考中,而我却考上了。”如今顾维舫回想起来,直觉缘分之奇妙。他从来没想到原本在中国的音乐学院学习独奏、梦想有朝一日成为独奏家的他,竟然会进入美国的交响乐团工作,并且一做便是大半生。


01 1977年,十六岁的顾维舫在北京演出


02演出中的顾维舫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顾维舫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世家,外公柳尧章是知名的音乐教育家,曾创办了“中西音乐研究室”,还曾为《浔阳夜月》编曲,创作出如今人人熟知的名曲《春江花月夜》。顾维舫三岁那年已开始跟随外公学习小提琴。因为顾维舫的母亲弹钢琴,妹妹演奏大提琴,他和外公拉小提琴,四个人还曾经组合成四重奏,举办家庭音乐会,至今顾维舫仍记得当年和家人一起分享音乐那其乐融融的情景。“外公对我的影响很深,”顾维舫回忆道,“他让我明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音乐,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不过,小时候的顾维舫并不十分懂得音乐的益处。十一岁那年,他离开上海,去北京加入了解放军铁道兵文工团。当时团里邀请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来上课,顾维舫的小提琴老师是著名音乐教育家、曾培养出薛伟和杨天娲等知名华人小提琴家的林耀基。可是,顾维舫仅仅跟随林耀基学琴两个月就放弃了。“林老师太严厉了。”顾维舫笑着忆起小时候的顽皮。后来,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拜在郑石生门下,年长了几岁,对音乐也多了些热情,再不像小时候那般任性了,也开始认真思考起自己未来的音乐道路该如何走下去了。
  如果没有那一张从上海飞往美国加州的机票,如今的顾维舫应该会一直生活在上海,演奏独奏、室内乐或是教授学生,过着与如今全然不同的生活。回看三十多年前那一次改变生命轨迹的旅行,顾维舫觉得,在美国学习与工作的这些年,让他见识到“音乐的另一面”。“之前在北京和上海,学到的大多是基本功和技术层面的东西。来到美国之后,我才开始探索演奏中情绪与情感的表达。”而在克利夫兰乐团工作的二十多年,让他愈加懂得旋律中的表情与情绪在声部乃至整个乐团音色的形成方面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
  说起顾维舫与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缘分的开始,还要从那一场与众不同的招募考试说起。当时的顾维舫已经在圣保罗室内乐团任职一年有余,听闻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正在招募小提琴乐手,便动了试试看的心思。他从明尼苏达州开车,开了足足十个小时才到达克利夫兰。初见这座美国东北部城市,顾维舫觉得不甚满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克利夫兰正处在转型期,旧有的工厂和油田已不复往昔辉煌,新兴工业仍有待发展,整座城市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少显得有些活力不足。他开车在城中转了一圈,心里暗想:尽管这里的乐团闻名世界,但自己当真愿意在这座城市生活吗?
  少了志在必得的压力,顾维舫在那次考试中一直很放松。面试第一轮都是些常规曲目,例如莫扎特和舒伯特等人的作品,顾维舫演奏了不到十分钟,评委已经叫停,乐团经理请他在场外等候。第二轮面试开始了,顾维舫没有出现在入选名单上,他以为自己出局了,正准备离开,又被乐团经理叫住,说是让他再等等。
  “我当时心里真是没底,不知道究竟是应该走还是留下来继续等。”顾维舫说,直到最后一轮的面试结束后,他被请入房间内,才知道自己已经被录取。原来一整天的考试,他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收到了录用通知书。
  “我当时也在犹豫,觉得克利夫兰这座城市的发展不太景气。可是没办法,这里的乐团实在太出色了!”顾维舫没有多想,便辞去明尼苏达的工作,成为了这个被誉为“美国最欧化”古典乐团第一小提琴声部的乐手。从此,他见证了乐团逐步夯实身为美国顶尖乐团的影响力,也见证了自己生活的城市经历改变与再造之后的焕然一新。
  人们之所以用“最欧化”这个词来称呼这支刚刚度过一百岁生日的古典乐团,是因为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在二战之后,经由乔治·塞尔(George Szell)、多纳伊(Christoph von Dohnányi)以及如今的韦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st )这几位欧洲知名指挥的调教,其铜管声部固然比不上费城管弦乐团那般高昂嘹亮,但其整体音色却显得端庄精巧,有张有弛,毫不逊色于欧洲知名乐团的优雅与风韵。
  顾维舫在乐团的这二十九年间,经历了多纳伊以及韦尔瑟-莫斯特两位音乐总监的时代。两人虽说风格不同,却都乐意思考如何塑造并维持乐团独有的声音。顾维舫用“稳定”来形容乐团自他加入以来的样态,不同音乐总监尽管能够为乐团带来新鲜的感觉,但乐团整体音色与状态的稳定,从来都是支撑乐团完成平日演出以及外地巡演的关键所在。
  “过去三十年来,音乐总监换了两位,乐团的乐手来来去去,有差不多六七成都是在我之后才加入的。”顾维舫说,尽管演奏者不同,但乐团不论在本地演奏还是去外地巡演,发出的声响总是极富辨识度的,是独特、迷人而亲切的。
  小时候,顾维舫与外公一起听唱片,曾在唱片封面上见到过克利夫兰管弦乐团以及指挥家乔治·塞尔的名字。当年的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三十多年之后,他本人竟能成为其中一员,与另外一百多位乐手一道,合力奏出“克利夫兰之声”,感动着塞佛伦斯音乐厅内外的众多观众,就如同他当年因唱片机中缓缓转出的贝多芬交响曲慢板乐章而感到温暖与慰藉一样……
其他文献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出生于漢堡的一个音乐家庭,逝于维也纳,葬于维也纳中央公墓。勃拉姆斯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作曲家,由于他出色地继承和扩展了德奥古典音乐,音乐史上常把他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为世界音乐艺术上的“三B作曲家”。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德意志安魂曲》(Op.45)、《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
期刊
2019年4月4日晚,“时空旅行者”张浩天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对于90后新生代钢琴家张浩天而言,此次巡演的主题和往年不太一样,之所以选择“时空旅行者”作为巡演的主题,是因为他希望将诞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多部经典钢琴作品在一场音乐会中带给听众,从古典、浪漫再到现代,就仿佛一次穿越时空的音乐旅行。巡演曲目包括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德彪西《月光》、巴拉基列夫改编的格林卡《云雀》、肖邦
期刊
意大利作曲家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的音乐始终伴随着我的生活,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贝里奥创作于1984年的《Voci》(可译作“声音”,但本文选择保持原文)可以说是一部与我形影不离的作品。  对于我个人而言,《Voci》能够使我在情感上与之产生极大的共鸣。我十分幸运,在作曲家贝里奥和首演这部作品的中提琴家贝尼奇(Aldo Bennici)面前演奏了这部作品。事实上,贝尼奇
期刊
2013年3月1日,草长莺飞,正值早春时节,刚刚结束了菲律宾旅行的我从马尼拉直飞香港,一下飞机便直奔位于港岛中环的香港大会堂,在音乐厅休息室采访了西班牙古乐大师、维奥尔琴圣手乔迪·萨瓦里(Jordi Savall),第二天晚上在大会堂音乐厅欣赏了他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之后,我的访谈实录文章《与乔迪·萨瓦里促膝而谈》就发表在了《音乐爱好者》当年5月的杂志上。  2019年3月24日上午,春雨淅淅沥沥,
期刊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马勒的交响音乐,你会想到什么?神经质?自怨自艾?还是富有创造性?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情感外化的体现。相较于海顿的乐观、贝多芬的斗争、莫扎特的诙谐豪迈和勃拉姆斯的坚定信仰,马勒的交响音乐更多地表达的是对“生与死”的思考。纵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最突出的莫过于他对生命过程的追逐和回忆。这种回忆,可能来源于一个灵感,一首诗歌。这些乍现的“镜头”一露头就被作曲家自动存档,成为其创作的直接源泉
期刊
前不久,意外得知安德烈·普列文(André Previn)去世的消息。说意外,其实也不算意外,大师享年八十九岁,毫无疑问是当代“老一辈人”的代表。那么,普列文究竟是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还是爵士音乐家呢?也许兼而有之,并且是真正的兼容并蓄。相对于布列兹(Pierre Boulez)这样的作曲家、指挥家而言,普列文无疑更接近于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他们都是涉猎最宽广且高度
期刊
与其他音乐巨人相比,马勒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的孤傲与神秘、敏感与脆弱,使人们为之迷惑。马勒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幻想家,他拥有天才的思维和无尽的激情,他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他将自己的精神追求用交响乐和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  马勒是我最喜爱的音乐家,我相信自己与他投缘,并能够共同理解和感受世间的一切。前些日子,我翻出了马勒的唱片,准备重温他的十部交响乐作品,以期再次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与享受。听后
期刊
2019年4月6日和7日晚,弗朗茨·韦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st)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Cleveland Orchestra),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呈现了两场风格迥异的音乐会:一场是德奥经典音乐会,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5,O p.73)和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Ein Held
期刊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似乎总给人一种“普通人”的感觉。他生于J.S.巴赫所处的封建时代(1732年),去世于第一艘汽船(steamship)在克莱德河上(Clyde)航行的那一年(1809年)。横跨两个时代的他既为人熟知,却也似乎带着点儿距离感。海顿的人生并不具有太多传奇色彩,他既不像莫扎特那样凄惨悲情,也不像贝多芬那样悲壮伟大。海顿为了那些他所尊敬的雇主们而努力工作,他是一名音乐工匠,也是一名虔诚
期刊
大凡著名的城市,都少不了“文化”二字。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抽象的概念,它复杂又多样,像空气一样围绕着我们。每个城市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独有的名片,音乐当然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当你听到香颂,难免会想起巴黎;当你听到轻歌剧,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维也纳。正如鲁道夫·席辛斯基(Rudolf Sieczyński)的艺术歌曲《维也纳,我梦中的城市》(Wien,du Stadt 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