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深沉?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BLLF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一位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第三段(群鸟纷飞场面)时,一学生问:鸟儿通常都是展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么会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
  师:看来大家在这段课文中,发现了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过要马上作出回答,可能会不那么全面、深刻。怎么办呢?
  生:仔细读书,查找资料。
  ……
  师:对,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书、思考,力求从书上找出答案。老师这儿还有些资料和图片,说不定对你们有用,如需要,就请来拿。
  (学生再次读书,教师随机与学生共同探讨。)
  生:我通过认真读书以及和同桌交流。搞清楚了这个问题。鸟的习性是展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但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因为鸟儿晚上宿在树上,一早就会飞出去觅食。如果在较大的树林里,往往整天都会有很多鸟儿栖息在一块儿,那是由于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虫子、果子、嫩叶等食物一定非常丰富,鸟儿当然不愿再远行了。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我欣赏你的探究精神。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树大叶茂,所以慕名而来。
  师:好一个“慕名而来”,你真会思考。
  生:我还有补充,这儿不但自然生态环境好,人们的保护意识也很强,这儿的人们不许捕鸟,怕破坏自然环境,这样,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不管是留巢不出的鸟儿,还是“慕名而来”的鸟儿,它们都在这儿找到了安宁与幸福,享受着自由与快乐,怎么舍得离开这“人间天堂”呢?
  生:鸟儿每天为大榕树提虫、施肥、唱歌,不仅给大榕树带来了生机,还增添了欢乐,所以树也离不开鸟。
  生:鸟儿离不开树,树离不开鸟儿。人们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鸟与树是那么和谐。人与自然也是那么和谐,怪不得巴金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说得好!由和谐的自然之美想到了人们的精神之美、行为之美……你们能从读书中探究到这么多内容,我真的没有想到。你们不满足于问题的单一答案,这种探究精神,的确了不起。
  
  [辩评]
  
  观点一:让课堂精彩生成——阅读教学新追求
  (邵军,淮安市骨干教师,洪泽县学术技术带头人)
  阅读教学究竟如何才能获得一种更为活泼和深入的对话,成为一种高质量的对话呢?《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案例为我们作了较好的示范。
  1 淡化预设,不固守。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学生对话时,学生们常常会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和重要的体现。上述案例中,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问,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
  2 注重自悟,不浮躁。本案例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是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而是给予学生充分“悟”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议论,使学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悟,产生了与教师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对单一视角的超越,对自我的提升。
  3 积极引导,不失控。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能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善于把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实践,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能准确地对对话质量和价值进行定位,珍视学生间“智慧、灵性的碰撞”,从而促成了文本新的意义的生成,实现了“潜在文本”向“现实文本”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目标。显然,这种教学和那种打着“要珍视学生独特视角”口号,却不加以积极指导,任凭学生“乱跑”,无目标地随波逐流的教学是泾渭分明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教师能紧紧抓住文本,并辅以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力求从书上找到答案”。从而使“静态”文本在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成熟的对话中创造性地延伸拓展,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我以为,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不是看它是否时髦,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才是有“法”的教学。
  
  观点二:“生成”也需“深沉”
  (刘寿华,江苏省特级教师)
  这个课例乍一看很能体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但如果冷静分析一下,似乎又觉得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曲解,对文本有误解,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所失落,对学生主体有所误导,对一些常识有所或缺。
  1 或缺常识。学生提的本是个一般性的常识问题——这要看栖息在大榕树上的是些什么鸟。因为有的鸟是晨出暮归,有的鸟则是暮出晨归。课文中虽没有介绍,其实如果反问学生一句“所有的鸟都是晨出暮归吗?”,学生也会回答出的。可老师却说“看来大家在这段课文中,发现了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过要马上作出回答,可能会不那么全面、深刻”,并要求学生讨论,看他提供的资料,迫使学生得出“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离巢觅食”、“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的错误结论。实际上,教师课前如果查找一下资料就会知道。广东新会市天马村的天马河里那棵榕树上长期栖息着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形成“独木成林、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也会知道“小鸟天堂”经2002年重新规划扩建后。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养殖着大量的鱼、蚌、螺等,专门为鸟儿们提供食物。适当地介绍这些既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增强环保意识的思想感情。可这位教师对这些好像浑然不知,着实令人汗颜。所以说,教学机智、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重视对各种信息的搜集。
  2 误解文本。巴金爷爷第一天之所以没有看到~只鸟,是因为“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去。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第一自然段),所以也就错过了时间——归巢的已归巢,出巢的亦已出巢。第二天则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 都显得更加光明了”(第十一自然段),正是百鸟出巢、百鸟归巢的时候。可教师没能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力求“从书上找出答案”,却脱离文本“自由驰骋”去了。试问,学生的“鸟儿不愿远行”、“慕名而来”是从书中哪句话、哪个词中“探究”到的?“鸟儿不愿远行”、“慕名而来”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吗?这就说明教师对文本钻研不够。也说明在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误以为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就是不要预设了。就是不要讲授了,甚至就是不要备课了,上课“跟着感觉走”,“跟着学生走”,殊不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时在“教学建议”(一)的第三段“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之后,增加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强调了备课的重要性。
  3 失落主导。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请同学们各自再读书、再思考,看看能不能从书上找出答案”,这是很好的引导。但从学生的发言看,答案并不是从教材中找到的,或推理到的。对此教师不但不加以引导,反而用“分析得很有道理,我欣赏你的探究精神”、“好一个‘慕名而来’,你真会思考”鼓励学生信马由缰下去。不是教师引导学生,而成了学生牵着教师的鼻子走。这不是主导的失落又是什么?我们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由国家、社会与成人依据学习者身心发展需要、社会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需要制订的有明确计划的、由一定的机构组织实施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学习者随意阅览、上网聊天不是教学,学习者自主制订计划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等,更不是教学。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4 误导主体。“鸟儿不愿远行”、“慕名而来”只是学生的猜想罢了。作为学生这样猜想很正常。但作为教师评价说“很有道理”,“欣赏”这种“探究精神”就令人担忧与害怕了。是的,任何科学发明和创造都是来自想象、猜想。但光想不验证,没有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想”只是“空想”。当学生有了这些想法,教师应引导他们去读书、查找资料,进行验证,而不是学生怎么说怎么好,只要说,就是好,这样的“捧场”、“激励”只能使学生更加浮躁、肤浅。更加不负责任。
  5 曲解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师要树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这些理念是要求教师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的设想而设计的教案。由原来的“静态”向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随时调整的“动态”转化。但这个“转化”并不是漫无边际、随心所欲、放任自流。早上看到鸟儿多是“鸟儿不愿再远行”,是许多鸟儿“慕名而来”,试问,晚上看不到鸟儿,是“鸟儿愿意远行”,是所有鸟儿“倾巢而出”?这样荒唐的答案老师还极力褒奖,这不是对“尊重学生”、对“生成”的曲解吗?按这位老师的思路引导下去,学生是否可以这么想象:作者第二天早晨看到鸟儿纷飞,可能是鸟儿们在选鸟王吧,可能是鸟儿们在为鸟王过生日吧,可能是鸟儿们在声讨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吧,可能是鸟儿们在开庆祝大会吧,可能是鸟儿们在开朗诵会吧,可能是鸟儿们在开联欢会吧……再由此“生成”下去,是人类对生态环境有哪些破坏,鸟儿们会呼吁些什么……不可否认,这样的“生成”确实有意义,师生也很快乐,可这样“生成”下去,一学期也教不完一课,一辈子也不能穷尽一册书,这还是语文课吗?
  这个课例是否告诉我们,要使动态生成绚丽多姿,造就精彩,教师还需要“深沉”,需要沉着持重,对课堂上学生精彩的提问能“深”得进去,要“沉”得下来。这不仅需要老师能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知识积淀,更需要教师有敏捷的教学机智、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有最重要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是一切研究的大前提。唯有这样才能达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课程目标。
其他文献
虽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语法修辞课,但教会学生懂得比喻句的正确运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1.模仿范例,比出个性。  为什么要用比喻呢?这个问题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才行。可以把本体和喻体进行比较,结果会发现,本体一般都是抽象的、无形的、深奥的事物,而喻体一般都是具体的、有形的、浅显的事物,这样一对比就一目了然了。就是为
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习作教学板块,修订稿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内容”、“实施建议”的表述中透显出这样三个鲜明的课程研制意图:基本立场不动摇,语文素养重融合,传统现代都兼顾。  一、保本护基  从实验稿到修订稿,在习作教学板块,有这样的几个基本立场一以贯之,始终坚持:  1.“兴趣”与“信心”是起步。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
《过程实录手册》是学生学习探究过程的情景再现,它对真实记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探究过程、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感以及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提炼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及审美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的有力依据。    一、《过程实录手册》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特征    我们本着通过实录手册反映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体现
尼采说过,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拜、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自然,很多的优秀老师就成了我模仿的对象;在接触到美国鲍里奇博士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后,这本书又成为我前行的指引。我向说话的、不说话的老师一起学习,把他们的有效教学经验迁移到我的教学中。我把对改善教学技巧的关注转向了对学生的研究:学生希望我给他们带去什么样的英语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要激发那些积极性不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只有充分分享、交流和展示美术作品,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低年级孩子的课堂表现进行了观察,将他们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对各种展示方式进行了尝试。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多样化作品如何呈现  1.主题式展示  所谓“主题式展示”,就是将孩子们创作的同类作品进行统筹安排、综合展示。在实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在“具体实施建议”中对口语交际做了如下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作为口语交际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训练目标。此外,新课标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的课堂中自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
编者按:  “科学认读”作为教育部“科学教育——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的第一个子课题,到目前已经进行了整整十年。十年如一日的课题实践,本身就已经体现出一种教育坚守的伟大。课题主持人、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先生认为,这一项实践性课题。将撕开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个角,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引发整个课程体系、现代学制及基础教育结构等重大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让中国孩子8岁实现自主阅读——这几乎是个令人
新闻背景  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始创于1933年的溧水伯纯私立初中。校园地势错落,树种丰富,浓阴掩映,小景广布,典雅而富意趣,为南京市首批园林式校园。假山,茂竹,喷泉,水雾,彩虹,白鸽,如梦如幻。百余米长、十余米宽的青石大道弥漫着古朴的气息,代言了学校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学校地处县城中心,却安谧宁静。卓越的办学质量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着它的厚重与深远、大气与博雅,被誉为南京周边最好的初中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教学的课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给语文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整合不是简单拼合,如果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关照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这样的整合就失去了价值,甚至会走向误区。透视新课程下的语文
2012年9月,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改版,引发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研讨,今年的“杏坛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也为新教材研讨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我担任评委的海安赛区,参赛的9名选手对3B Unit 6的Story time板块进行了同课异构,在他们的教学展示中,我们欣赏到的是不同的教学风格,感受到的是同样的研究热情。“以学定教,学教相长”是本次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研讨主题,所有授课教师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