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来时的路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13632594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采说过,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拜、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自然,很多的优秀老师就成了我模仿的对象;在接触到美国鲍里奇博士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后,这本书又成为我前行的指引。我向说话的、不说话的老师一起学习,把他们的有效教学经验迁移到我的教学中。我把对改善教学技巧的关注转向了对学生的研究:学生希望我给他们带去什么样的英语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要激发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什么方法最好?而今的我,从一味地出奇创新,到慢慢学会琢磨学生的听课感受,进而带着他们的想法去取舍教学,我渐渐地学会从孤立的语言点上抬起头来,俯视整体,再还原细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成长。
  
  一、构建以理解为前提的单词教学体系
  
  人类学家马林诺斯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语境”概念,他说:“如果没有言语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词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言语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促进外语学习,培养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我们特别要创设语用情景来促进理解和运用英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在2007年5月的省“杏坛杯”优质课比赛时,我执教的一节课得到了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龚海平的肯定。龚老师认为我处理单词的方法,突出了意义理解和糅合个体体验的真实运用,代表了高年级词汇教学的改革方向。
  下面是我上该课的一段实录(To teach:visitor,):
  T:I’m your new teaeher,I’m teaching you English,But am I the teacher of your school?(No,)I come fromanother city,(引导学生看屏幕,上面有教师的学校名称)This is my first time here,So I’m also a visitor,(CAI出示:visitor)(师背上大包,扮演visitor与一名学生交流)I’m a visitor today,Are you a visitor?(No,)You are a student of this sch001,(面向全体学生提问)Are you visitors?(No,)Do we have any visitors in ourclass?(Yes,we do,)Where are the visitors?Yes,Theyare from the other schools,so they are visitors,(出示单词卡片,认读visitor并板贴)
  通过与学生的自由交谈,我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学生理解的语境,在谈话中体会单词的“义”。单词教学有三个层面:初步感受“音”,在运用中体会“义”,观察并记忆“形”。我以自己来自另外一个城市为由,介绍自己是一个visitor,让学生充分感知了visitor的发音:再和学生聊聊:今天你是visitor吗?我们这里有visitor吗?让学生对visitor的意思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结合个体的体验来理解语义;最后出示单词卡片,认读并记忆visitor。“音——义——形”,这就是我设计单词教学依据的三部曲。在教学visitor的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认读visit,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当堂进行知识的迁移。
  到了五、六年级,单词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方法,学会举一反三。教师的责任是关注他们的学法,不能让学生感到英文单词的发音就是要老师教了才能读的,或者是一定要学了音标才会读的。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他们看到生词都要敢读,并且要逐步培养学生“望字母生音”的能力。
  
  二、在对话教学中积极进行“话轮”的建立
  
  话轮的建立就是要求practise也要有整体性,有的老师在教学句型时只重视提问,不重视回答;或者只重视回答,不重视提问;更有甚者,把两者全然割裂。长此以往,学生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我把建立话轮形象地比喻成“打乒乓”:老师发一个球,学生要能够回一个过来,这就是一个话轮;老师接住后把球打回过去,学生再打回过来,这就是第二个话轮,以此类推……学生的话轮意识和主动建构话轮的能力就会慢慢形成。
  (一)有效运用学生的想法和回答作为再生课程资源,促进无意识话轮的建立。
  利用学生的观点意味着让学生成为首要的参考点,把学生的经验、观点、感觉和问题吸收进入课堂。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可能通过向学生询问他们的有关信息而开始,这种方法意图提高学生兴趣,围绕学生信息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给予反馈,激发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案例:笔者教学“Do you speak...?”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T: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请2~3名学生上台作自我介绍:My name is... I’m...I’mfrom... I speak...I like…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若有所思地提问,例如:You said you speak Chinese,Iwould like to know;Do you speak English?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会是:No,I don’t,老师笑着启发道:Youdon’t?But you’re speaking English now!学生马上会意道:Yes,I do,老师接着问:Do you speak French?学生:No,I don’t,老师:What do you speak?学生:Ispeak Chinese and Engush,
  (二)从简单语出发,遵循“循环上升”的原则,促进有意识话轮的建立。
  上学期,在我校“十一五”课题初期汇报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准备执教牛津3A Unit 8《Let’s go tothe park》,她认为三年级孩子不会获取话轮,教学双方很难形成互动。第一次的试课几乎都是在她的示范领读下进行的,后来在研课的过程中,她逐步意识到学生的话轮获取能力和保持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而且只要教师的指示语言清晰,指导得法,学生在话轮建立的过程中也能建立起交际的热情。最后形成的实录如下:
  第一步:用多媒体呈现西安——师生建立话轮互动(教师主动提供话轮)
  T:Look at the picture,Where is it?
  s:西安。
  T:Oh,Xi’an is a very beautiful city,Boys and girls,let’s go to Xi’an,OK?
  Ss:OK,/All fight,/Good,/Great,let’s go,(加上不同的手势)
  T:This time,who can invite Miss Jin to Xi’an?(通过语言引导话轮转换)
  S1:Let’s go to Xi’an,OK?(学生主动获取话轮)
  T:All right,
  第二步:CAI呈现很多城市,你想邀请你的朋友去什么城市(西安,苏州,上海,北京)——学生之间的话轮互动(话轮数量还是一个)
  S1:Let’s go to…
  S2:OK,/All right,/Good,/Great,
  第三步:出示天安门的图片——生师之间的话轮互动(话轮数量增加到两个)
  T:Look,Beijing!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How beautiful!Who can invite Miss Jin to Beijing?(提供机会让学生再次获取话轮)
  S:Miss Jin,let’s go to Beijing,
  T:Good,but how?(保持话轮)
  S:....(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交通工具)
  T:But we are in Changshu,Changshu is far fromBeijing,(教师边说边出示多媒体来显示常熟到北京的距离,以引导学生选择最快捷的交通工具。)
  (三)开发求异思维。促进生成性话轮的建立。
  我们应契合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活化英语教材、通过扩展教材内容或活动步骤,充分激发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建构话轮,打破常规,使教学向纵深发展。沈峰老师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6《Let’s go bybus》时,就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例如:
  T:Look at me,please,Now,I’m grandma,I’mill and tired,I want tO go home,I need help,How can Igo home?
  S1:By bus,
  T:It’s too Late,There is no bus now,
  S2:By taxi,
  T:Good idea,But I have no money,
  S3:Let’s go on foot,
  T:I’m ill and tired now,I can’t walk any more,
  S4:I’ll ride a bike and carry you home,OK?
  T:OK,Thank you,You are a kind boy,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沈老师打破原有的框架。意外的情况层出不穷,使学生无法按原有思路完成这一对话,情急之下,他们说出了许多课文中没有的句子。有时,对教材的扩展会超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范围,但却因此激起了他们的疑问,引发他们在课外、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活化教材,多启发,多引导,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话轮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三、开展“主题式”语篇教学
  
  在不断地课堂实践探索和研究中,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暴露了一些主要问题:①语篇教学目标不明确。②重视词句讲解,忽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A板块是完整的、有情境性的语篇,我们在教学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仍旧存在。在教学时,大敲边鼓不进主题,没有整体性的情况仍然常见。③不能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如教材、练习册。④缺乏教与学的过程。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教师边教边导,必须有扎实的教与学的过程,不能忽略语言的基本知识与语言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⑤任务活动的有效性不够。
  从5A开始,英语教学进入小学高年级教学阶段。最重要的变化在于,从5A开始进入“短小语篇”教学阶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篇”的学习是真正学习英语的开始,它相当于我们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从“微型语篇”(3A到4B具有比较完整的情景对话等)到“短小语篇”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转折时期,将给学生带来英语学习的重大飞跃。由于过去小学英语教学主要停留在“句型”教学阶段,教授“短小语篇”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一个新课题。
  一般说来,“语篇”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通过阅读语篇可以获得某个完整的“意思”,例如对一个地方、一件事情等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如5A的第一、二、四单元)等,因此,在教授语篇时,教师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本身,并学习其中某些重要词语的用法。通过学习具有完整意义的语篇,使学生获取“有意义的内容”,这在理论上被称为“Read to learn”。通过阅读获得有意义的内容是每个人的愿望。因此,教师应努力使授课更有意思,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觉得英语更有趣。
  我认为,“主题式”语篇教学可有四个步骤:
  (一)运用软性作业,开发学生资源。软性作业即在教学新的语篇前,布置学生自主进行语篇分析。例如:谁?什么关系?什么话题?说了什么?在哪里?什么场合(语境)?上课时,教师从检查学生的软性作业开始,出示课文插图或者教学ppt,组织学生运用软性作业的结果来描述插图,简单讲述语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这是一种有效的Warming up,既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又为语篇疏通了脉络。在这一阶段,复习与激活两相宜。
  (二)拟定教学主线,分解任务难度。一节课如果没有一条主线或者一个主题,那就乱了,留给学生的印象就不深。沈峰老师教学5B Unit 9《The EnglishClub》A部分时,设计的主线就是将介绍个人信息与获取他人信息联系起来,按下面的顺序依次展开:①向新老师提问,了解这个新老师的信息;②向新老师介绍自己的个人信息:③向文中的visitor提问,得到他的信息,并会转述第三者的信息;④自学课文,填表完成文中另外五个孩子的信息。在这一阶段,教师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创设语境,分步呈现语篇材料中的语言难点,为下一步的阅读活动做好铺垫。
  (三)采用问题引导,把握整体教学。教师应从整体教学人手,根据语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预习时准备的问题。而后,教师可采用图像、录像和课件等媒介呈现语篇内容,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听录音回答;较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谍文后再回答。好的问题应该有梯度,而且对全文起到概括的作用,问题的答案可以作为板书的内容,让学生根据板书的关键词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转述。在这一阶段,要体现“总——分——总”的原则,即:从课文整体出发提出问题——学生逐个解决问题——根据关键词再次回顾课文。
  (四)依据语用价值,拓展实践活动。教师应根据语篇的功能和语句的结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课本还原生活,设计能最大限度体现语用价值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形式不拘,可以是“编”,例如在兴趣组上学了故事《The farmer and thesnake》后,让学生给这个故事续编结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是“读”,例如在学习5A Unit 2《Anew house》后,可以选择一篇英式英语中介绍楼层表达的小短文,进一步拓展楼层的表达方法:可以是“猜”,例如在教了5B Unit 9《The English Club》后,让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描述,猜猜新来的visitor是谁,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谈到当今学生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时,我们常常感叹: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于是乎,“多读多写”成为诊治该病的一剂良方,甚或不二法门。但细想一下,这种对语文“病”的诊断和开出的药方似有问题。第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读得少写得少吗?第二,“多读多写”就真的是一剂良方吗?是否因此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了呢?实质上,教学所要追求的是少读少写,而不是多读多写,也就是说,读得少但所获
2001年8月,我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当时,这还是一所创办才一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新的区域、新的学校、新的伙伴,给我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冲击。  苏州工业园区创建于1994年,来自新加坡的中西合璧的思维与软件在这里融和、滋长,生出了无限的创造力,正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创新、创业、创优成为这片土地的主题词,亲商亲民亲人才和率先争先、日新月异则是这里
教学要求:  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  weekend,often。spend,catch  2.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How does he/she spend his/her weekends?  I often…Sometimes I...  3.三会单词:a butterfly,a dragonfl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不少老师却忽略了对教材的钻研,没有读懂、读透教材,不去充分思考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分”的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解读,希望在钻研教材方面能给老师们一点启示。  一、“点”上粗读教材——明确角度  从“点”上粗读教材,就是研究教材是从哪些“角度”来进行阐述的。换句话
日前在一次与中小学校长的对话交流活动中,诸多校长纷纷就如何克服教师群体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职业倦怠的生成,多系工作繁重、压力过大所致。毫无疑义,沉重的工作压力的确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但它并非是唯一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事实上,即使在一些二、三流的没有多少升学压力的学校,以及那些几乎属于学校升学竞争中的“旁观者”的诸如音、体、美等边缘学科的教师们,同样也存在对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是资源开发的一条有效策略,资源整合的基础是生本意志的凸现,其目的是服务课程、优化资源、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其形式主要有主题引领、有机交融、延伸拓展和自然生成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资源 整合 策略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资和人力,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也是课程得以实施的条件。目前国家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
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实验稿”相比,“课标修订稿”的整体设计框架不变。针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偏向,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力纠时弊,回应了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并且及时更新了一些教学内容,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新思维。  一、学段目标:强调梯度意识  阅读目标基本未变,但注意整合相关条目,阅读素养拾阶而上,梯度意识更加明显。如各段均提出默读的要求,第一学段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增加了“略读”,第三学段提
虽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语法修辞课,但教会学生懂得比喻句的正确运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1.模仿范例,比出个性。  为什么要用比喻呢?这个问题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才行。可以把本体和喻体进行比较,结果会发现,本体一般都是抽象的、无形的、深奥的事物,而喻体一般都是具体的、有形的、浅显的事物,这样一对比就一目了然了。就是为
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习作教学板块,修订稿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内容”、“实施建议”的表述中透显出这样三个鲜明的课程研制意图:基本立场不动摇,语文素养重融合,传统现代都兼顾。  一、保本护基  从实验稿到修订稿,在习作教学板块,有这样的几个基本立场一以贯之,始终坚持:  1.“兴趣”与“信心”是起步。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
《过程实录手册》是学生学习探究过程的情景再现,它对真实记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探究过程、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感以及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提炼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及审美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的有力依据。    一、《过程实录手册》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特征    我们本着通过实录手册反映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