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近期的头等大事,是致力于打消我3岁半的女儿奋勇争第一的念头。
有一天,从幼儿园接女儿,问她晚饭吃的是什么,她答非所问却充满自豪地告诉我:“我第一名。”黄昏的阳光照在她得意扬扬的小脸上,镀了一层金黄色。
费了半天劲,我总算闹明白,她的意思是说,她吃得最快,老师夸了她。结果我一路都在给她讲,吃好吃饱最重要,不用第一名,和小朋友们差不多就行。
我着实担心这种争第一的教育,会从这类一粥一饭的小事上开始影响我的宝贝,渗透进她的价值观,最终影响她一生的幸福指数。
以做妈妈的对她使用筷子和勺的能力,以及日常吃饭速度的了解,我知道她百分之百没吃饱,也肯定吃不好。果然,那天晚上,她很早就缠着我说饿了。
这个第一,是勉力“争”来的,超越了她的能力范围,代价是对她自己的损害。
人生不是竞技体育,不需要“永远争第一”。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现实地说,简直是永远也争不来“第一”——圈子稍稍拓开一点,就又有比你这儿强那儿强的了,哗啦啦一数一大串,谈何“第一”呢?
主流教育混同了进取心和争强好胜的概念。是的,有进取心的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但上进和争强好胜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
上进是纵向的,是个人的、线上的比较。每往前走一点,每有一点长进,都可以让人对自己满意。“自我感觉良好”在汉语体系里永远含着些许贬义,但细想一下,这有什么不好吗?难道非得自我感觉很糟,才是美满的人生?我知道“幸福”的一种定义,就是“对自己满意”,这是一位很有阅历的大姐给出的,让人服气。
争强好胜,要点在“争胜”上,这决定了横向比较的方式。而“人比人,气死人”,那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这种比较之下,永远都不会快乐。
我跟谁谁都差不多,凭什么他就如何,我就不能如何?抑郁、焦虑、不满、忿忿不平乃至忌恨等种种负面情绪均植根于此。
争强好胜,让人对自己的状态不满,而长期困于对自己的不满意里,往往还导致对别人的不满意,好像别人哄抢了他的机会、他的资源,由此充满被掠夺感,受虐意识强烈。这种情绪恶性蔓延,会不可扼制地迁怒于人,致力于发掘别人的差劲儿、别人的不足,直至覺得全世界都欠自己的。
主流教育在这两个重要概念上的混淆,是很多不幸人生的开始。
一个很有智慧的忠告是,如果有一样东西,你踮踮脚尖就够着了,那就去够吧,这叫做努力,叫做进取;如果非要跳起来才能够到,就别费劲了,因为你努力跳高,还是会落下来的,超出能力了,这叫勉为其难。那些咬牙切齿的攀升,用力过猛的向上,代价是对自己的损害。像我可怜的没吃饱的小女儿。
不是谁都能当刘翔的,你跑吐血也不成啊。你得承认个体差异,先天条件有时候就是没法比。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争强好胜的都是二流选手。
一流选手树立标准,或者说他们内心自有标准。他们懂得顺势而为,趋退自如。武侠小说里的一流高手,没有谁是刻意追求“武功天下第一”的,天分、机缘、悟性,加上一些“踮踮脚尖”式的苦练,然后说一句“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把酒言欢”就飘然远去过自己的日子,何其洒脱美妙;而那些使出吃奶的劲儿,遍寻武功秘笈宝典要做“天下第一”的,本来都还能忝列二流,结局却多半是把自己弄废了,二流都坐不稳。
二流选手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于是按外界给定的标准要求自己。你会发现他和人比的,基本是一些外在的、显性的标签。而且他的支柱相当单一,这些标签,直接影响他的情绪起落,原本应该丰盈的心灵,在这种单一指标的框定下,日趋干瘪。他在奋勇追求中一天天地失去自我。
目前通行的教育,从按成绩表排座次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不是在树立非赢即输的极端价值标准。其实,有那么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吗?天大地大,有的是中间地带。对大多数人而言,二流也可以过得不错的。为什么不悠游地享受中段的风景呢?只在乎一念之间。
(邢淑娟荐)
有一天,从幼儿园接女儿,问她晚饭吃的是什么,她答非所问却充满自豪地告诉我:“我第一名。”黄昏的阳光照在她得意扬扬的小脸上,镀了一层金黄色。
费了半天劲,我总算闹明白,她的意思是说,她吃得最快,老师夸了她。结果我一路都在给她讲,吃好吃饱最重要,不用第一名,和小朋友们差不多就行。
我着实担心这种争第一的教育,会从这类一粥一饭的小事上开始影响我的宝贝,渗透进她的价值观,最终影响她一生的幸福指数。
以做妈妈的对她使用筷子和勺的能力,以及日常吃饭速度的了解,我知道她百分之百没吃饱,也肯定吃不好。果然,那天晚上,她很早就缠着我说饿了。
这个第一,是勉力“争”来的,超越了她的能力范围,代价是对她自己的损害。
人生不是竞技体育,不需要“永远争第一”。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现实地说,简直是永远也争不来“第一”——圈子稍稍拓开一点,就又有比你这儿强那儿强的了,哗啦啦一数一大串,谈何“第一”呢?
主流教育混同了进取心和争强好胜的概念。是的,有进取心的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但上进和争强好胜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
上进是纵向的,是个人的、线上的比较。每往前走一点,每有一点长进,都可以让人对自己满意。“自我感觉良好”在汉语体系里永远含着些许贬义,但细想一下,这有什么不好吗?难道非得自我感觉很糟,才是美满的人生?我知道“幸福”的一种定义,就是“对自己满意”,这是一位很有阅历的大姐给出的,让人服气。
争强好胜,要点在“争胜”上,这决定了横向比较的方式。而“人比人,气死人”,那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这种比较之下,永远都不会快乐。
我跟谁谁都差不多,凭什么他就如何,我就不能如何?抑郁、焦虑、不满、忿忿不平乃至忌恨等种种负面情绪均植根于此。
争强好胜,让人对自己的状态不满,而长期困于对自己的不满意里,往往还导致对别人的不满意,好像别人哄抢了他的机会、他的资源,由此充满被掠夺感,受虐意识强烈。这种情绪恶性蔓延,会不可扼制地迁怒于人,致力于发掘别人的差劲儿、别人的不足,直至覺得全世界都欠自己的。
主流教育在这两个重要概念上的混淆,是很多不幸人生的开始。
一个很有智慧的忠告是,如果有一样东西,你踮踮脚尖就够着了,那就去够吧,这叫做努力,叫做进取;如果非要跳起来才能够到,就别费劲了,因为你努力跳高,还是会落下来的,超出能力了,这叫勉为其难。那些咬牙切齿的攀升,用力过猛的向上,代价是对自己的损害。像我可怜的没吃饱的小女儿。
不是谁都能当刘翔的,你跑吐血也不成啊。你得承认个体差异,先天条件有时候就是没法比。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争强好胜的都是二流选手。
一流选手树立标准,或者说他们内心自有标准。他们懂得顺势而为,趋退自如。武侠小说里的一流高手,没有谁是刻意追求“武功天下第一”的,天分、机缘、悟性,加上一些“踮踮脚尖”式的苦练,然后说一句“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把酒言欢”就飘然远去过自己的日子,何其洒脱美妙;而那些使出吃奶的劲儿,遍寻武功秘笈宝典要做“天下第一”的,本来都还能忝列二流,结局却多半是把自己弄废了,二流都坐不稳。
二流选手找不到自己的坐标,于是按外界给定的标准要求自己。你会发现他和人比的,基本是一些外在的、显性的标签。而且他的支柱相当单一,这些标签,直接影响他的情绪起落,原本应该丰盈的心灵,在这种单一指标的框定下,日趋干瘪。他在奋勇追求中一天天地失去自我。
目前通行的教育,从按成绩表排座次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不是在树立非赢即输的极端价值标准。其实,有那么你死我活、势不两立吗?天大地大,有的是中间地带。对大多数人而言,二流也可以过得不错的。为什么不悠游地享受中段的风景呢?只在乎一念之间。
(邢淑娟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