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b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现“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意文章的内容、段落结构、写作特色的讲解,忽略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情绪、学习毅力和个性,以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健康状况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非智力因素,结果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其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局面呢?这就需要教师在重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培养上下功夫。
  一、揭示文章主旨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教材中许多篇目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号召向文本上的伟人、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明确学习文化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这样,学生一旦和学习知识相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精心设计导语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根据初中生求知欲强、好奇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每讲一节新课都注重抓“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我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外国人做实验,把一只青蛙突然丢进烧开了的水中,青蛙跳出开水逃生了。后来,这人又把一只青蛙放入温水中,青蛙觉得很舒服。那人开始慢慢烧小火,这一次青蛙没能逃生,却舒舒服服地死在了锅里。通过这故事的讲述,学生不仅理解了题意,而且迅速地进入了学习境界。这样,以知识本身的力量吸引学生,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注重朗读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读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读的提高和升华。好的朗读能够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有利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我采用了诵读法,成功地理解了诗歌的意象,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感受到了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从而较快地把握住了诗歌的主题。我先深情地范读全诗,接着让学生自由诵读,再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最后由我作指导、点评。通过我的时代特征提示和这种反复的读,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出了 “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深刻含义,明白了“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正被侵略者践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这种朗读中渗透讲解,讲解中溶入朗读,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双向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四、活跃课堂气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
  课堂气氛活跃,包括思维积极、发言踊跃、师生配合默契等。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常常提出难易不等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讨论。我还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如:个人竞赛、小组竞赛、师生竞赛等,调动学生了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也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都感到心情愉快。
  五、现代教学手段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现代化人才,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之服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阶段即指以电、光、形、声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一般使用文字教科书、挂图、教师的大脑等记录、储存教育信息,靠教师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等自然声光传输、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设备电气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这样的特点使它的使用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学生使用的范围,扩大了教学的可能性。形声化的教材使教材更具体直观化,从而增加了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有利于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表现手法借助电、光、形、声的神奇配合,可以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都调动起来,从而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郑关西》,我组织学生看该课电视剧片断,学生兴致很高,不仅掌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还利用课外活动自演了该文的课本剧。
  总之,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途径之一,必须坚持不懈地贯穿教学的始终,从教学各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他文献
2013年6月9日《家庭教育》杂志创刊30周年暨家庭教育30周年研讨会在杭召开。会议共同探讨30年来素质教育、学生学习和家庭教育工作宣传、普及情况。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说一是父母的教育学习。二是30年来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探索,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人才观、成才观。结合研讨会的召开,笔者觉
期刊
语文老师,要用读书提升精神,用写作充实人生,用儒雅涵养性情,用敏锐洞察生活,用激情点燃学生,用严谨对待事业,用良知捍卫文明,用诗意行走人生。读书、写作、反思,勤奋、执著、求索,把这些关键词镶嵌进生命的旅程,路会越走越宽。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具体要求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
期刊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永远的朋友,每一位学生应多读书,读好书。诵读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改进学生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通过多种形式,以经典诵
期刊
初中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有时取决于老师的态度。教师亲和学生,可以让孩子们很快融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习的实践者。一堂课,往往由教师一时的灵感或者随机应变而显得不同寻常。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令学生力所能及,继而拥有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参与的欲望。能够做到以上三个方面,课堂教学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一、营造氛围,因和促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
期刊
现在学生的作文次数比以前增加了,每周一次大作文和一篇周记。全班一周近100篇作文,若全批全改,按通常的评改速度——15分钟一篇,每天得花4~5小时在评改上。繁重的批改,使教师整天埋于作文堆中疲于奔命,严重影响了教师备课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间。在此情况下,有的教师只好敷衍塞责,把作文的次数当作完成任务,因而收效甚微。据笔者调查,即使教师精批细改了,作文发下去后,很少有学生看教师的批改,更很少有学生去
期刊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阅读文字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应该怎样培养呢?以下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调动学生的阅读意愿,让学生热爱读书。  孙中山先生也说过;“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存。”要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本能,是生活的必需。读书无时无刻不贯穿于我们的生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期刊
指导学生进行随笔写作,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在让学生遵循随笔写作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开放写作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一、遵循随笔写作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首先要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真事,绘真人,说真理,抒真情。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独特性的,具有不可重复性,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他人了解的地方。随笔写作就是要挖掘写作者最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去重复那些假
期刊
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中考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主要是由认读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读能力等能力构成的。其中,阅读的基本功则是理解和速度,在构成阅读能力的诸多能力中,又以理解能力为核心。 因此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加强指导,提出建议,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一、养成阅读习惯是关键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这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
期刊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把更多、更大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多梦、富于想象的的年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能真正实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哪些环节上去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呢?根据笔者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期刊
踏上从教之旅,我时刻期盼每一节课的完美,并为之绞尽脑汁。教学《永生的眼睛》,再次产生共鸣——我要和我的学生一起感受、一起深思,从中,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以及终结后重新获得的永生。  《永生的眼睛》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从母亲死后捐赠眼睛角膜的事件产生的冲突开始展开,描写了“我”父母亲用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眼角膜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重见光明的高尚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