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包制管理:粗犷构架,细致操作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747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销商戴老板经销的产品是乳制品和花生油,主要运作传统渠道的零售小店,经过几年的打拼,在业内积累了一定名气。近两年,他逐渐感觉力不从心,买卖越来越难做了。
  戴老板经销的产品都是名牌产品,产品毛利率平均达到10个点,处于保本略有盈利;零售小店铺货现款现货,基本不涉及呆死账,现金流也很正常;目前有5辆车负责物流,对区域都能覆盖到位,配送能力充足;部门设立齐全,人员匹配到位,业务人员拜访终端的频率也符合推广要求;厂家划分的经销区域符合其分销实力,网点数量也较为合理。
  看似各个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大难题却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比以前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达到几年前的收益水平;人员多了,不但管理难度增大,而且人员的积极性也普遍不高,但是按现在的经营状况,一旦增加人员的收入,公司就会陷入亏损。
  怎样在节省成本的情况下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且实现利润的突破?经过很长时间,戴老板琢磨出了“内包制”,其目的是让所有人员参与到经营中来,打破以往雇佣干活、老板付钱的传统,共担风险,共同受益。
  
  物流内包,节省物流费用
  
  物流费用对于经销商而言,通常是开支巨大且难于掌控。
  买车容易养车难,油价涨了、养路费涨了、修车费用也难以预计。你经销商心疼车辆,司机不一定心疼,换了几任司机之后,车况变得非常糟糕;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发生维修费用,不修就得报停,而报停影响生意不说,该交的各种固定费用也就白白扔了出去。
  这些话,几乎没有经销商不抱怨的。
  如何让司机爱惜车辆,节约费用,提高物流水平,成了经销商的大难题。戴老板设想,如果让司机将涉及车辆的所有费用(包括司机工资、日常运营、买车修车等全部费用)都承包下来,可能是解决难题的一个出路。他是这样操作的:
  1.核算车辆折旧后的资产(目前还值多少钱)。
  根据产品销售的现状及预期,设定合理的年限,将车辆的固定费用合理折完,让配送司机感觉公平可行,易于接受。
  比方说,购买1辆1吨货车的总花销是8万元,法定折旧年限为10年,我们可以将车辆的折旧年限设定为8年,此时,如果车辆已经使用了3年,那么折旧后的车辆净费用就核算为5万元。
  2.核算总承包费用。
  接上个例子来说,根据过去3年的平均花销,1辆配送车在1年内发生的总配送费用(包括司机的工资和日常车辆费用)为4万元。
  由于折旧后的车辆净资产核算为5万元,如果经销商与司机确定的承包时间是4年(超过承包年限后,车辆归司机所有),那么车辆资产每年折算为1.25万元。
  这样,司机承包物流业务,需要每年投入5.25万元的费用(可按月分摊)。
  而通常情况下,该车一年的保底配送金额也会超过250万元,因此,经销商可以对承包司机承诺销售额2%的物流费用。
  也就是说,如果司机完成250万元的配送任务,经销商将支付给承包司机5万元的物流费用;当完成300万元的配送金额时,则会支付6万元……以此类推,承包司机多送多赚,多节省多赚,而且还有获得车辆的诱惑,于是司机的动力被激发起来了:为了节省燃油、修车等费用,司机会主动规划合理的配送线路,积极保养车辆;为了通过提高送货量来获得更大的物流费用、实现增收,他们积极配合业务人员开展配送,并且更关心终端的业务情况。
  当然,销售金额越多,经销商的获利也就越多;而且经销商也免除了日常管理和维护车辆的麻烦,将物流费用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线上。
  3.双方在进行详细核算、并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将所涉及的一切费用明细都在合同中进行明确规定,最后正式签署合同。
  
  销售划片内包:激发业务热情
  
  业务人员都想提高收入,你给他们加薪,很难保证激励效果;但是你如果不激励就想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更是没门。
  “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如将业务人员进行划片,实现销售区域承包,取消底薪,只拿销量说事,让业务人员主动挖掘区域内的销量,通过销量的突破来实现增收。
  1.划给什么样的人员来承包片区非常重要,所以要通过业务人员的工作年限、忠诚度、业务能力、家庭状况等综合因素进行客观评估。
  2.划分片区要合理。划分片区要综合考虑区域内的整体情况,包括终端的规模和数量、整体销量、不同品项的分配、配送车辆匹配等情况,保证划片均衡、合理,在经过与所有人员共同商定达成共识之后,纳入到合同条款当中。同时,要设定严格的惩罚措施,以防发生窜货等问题。
  3.设定扣点要严密、合理。扣点可以按在规定的价格体系之下的销售金额或销售量来核算,同时,要考虑不同品项的实际销售情况,采取热销品项扣点低、冷销品项扣点高的办法,来激发业务人员全品项推广。
  比如:经销商一共经销20个品项,其中6个品项热销,约占总销量的80%,但毛利只有8个点;其余14个品项的销量约占总销量的20%,毛利约为12个点。由于划分的每个片区年平均最低销售额为100万元,那么热销品项可以规定为1个扣点提成,其他品项为2个扣点提成,这样热销品和冷销品分别销售80万元和20万元,年收入将达到1.2万元,正好等于在没有承包之前的收入。
  如果业务人员通过努力,某年热销品和冷销品分别完成了90万元和30万元,那么其当年收入则达到1.5万元。
  合理设定扣点,不但使业务人员的最低收入有保障,而且还能实现增收的愿望,于是,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为了增加销量,主动去开发网点、增进客情、增加单店进货量、关心单店销售情况。
  对经销商来说,既保住了现有的利润情况,又降低了业务人员的管理难度,促使业务人员变被动为主动(原来是为经销商做生意,现在为自己做生意)。还有什么可以包出去?
  通过以上内包方式,戴老板将本来复杂的管理变得简单了。
  戴老板说,虽然自身达不到大公司那样的管理标准,但是我退而求其次,通过这个办法既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我的利润,两全其美,你看现在晚上八点多了,配送司机和业务人员仍在终端进行铺货,市场做得细了,销量增加了,我也比以前轻松多了!
  戴老板下一步准备将公司的管理费用(日常办公费用、业务费用、电话费等)也折算成扣点,再承包到个人头上。
  最后,他还计划采用入股分红的方式,与员工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彻底将自己的公司变成一个公众型公司。
其他文献
对比与研究:陌路同道    作为蒙牛、步步高的当家人,牛根生和段永平是大家公认的中国企业家中的佼佼者。即使是看一个简单的对比(见下表),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睿智与气魄。诚然,一个表格无法承载更多的信息,所以,本文从多项看似散状、实为统一的多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展开对第二代中国企业家崛起现象的思考。    牛根生是一个“求快”的企业家    从1999年~2002年的1000多天中。蒙牛在中国乳
期刊
区域性品牌的操作方式,与全国性操作完全是两回事。因为你在自家门口做生意,有着外人无可比拟的地缘直觉。但一个区域性产品要走向全国,面对各个地区完全陌生的风土人情、世态炎凉,地缘优势自然荡然无存。因此公司必须依靠系统化的分析,从战略上统一认识,对人、财、物、产、供、销等多方面做相应的调整。这里重点谈w公司走向全国需要哪些营销战略上的规划。    更大的市场要求更精准的品牌定位    调整定位:西服品牌
期刊
K公司相机套装产品的上市推广过程,是一种典型的“渠道先行模式”:新品投放市场时,厂家首先说服各级渠道,强力铺货;当达到预定的覆盖率后,再通过推广劝说消费者尝试购买;等市场销售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启动高空媒体,掀起销售高潮。采用此模式的企业的渠道一般比较成熟,比如K公司有几千家“彩扩网络店”。  在中国市场上还有另外两种常见的新品上市模式。  广告先行式:  先启动各种广告,让渠道和市场暂时处于饥饿状
期刊
读者来信:  老黄靠街头卖贷起家,1998年投资1200万元在哈尔滨注册w公司并建立生产线,产销自有品牌的秋冬季男性服装,主要包括休闲服装和西装,后者占7成比重。w品牌西装所用面料全部来自意大利,意大利设计师参与款式设计,因此产品定价在1500元~20000元之间。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员工400余人,净资产3亿多元。  为了有效控制终端,维护品牌形象,w公司没有走批发路线,而是集中发展自营店。几年来
期刊
促销的主要形式    H公司在以往的促销活动中,普遍采用的是简单的“搭赠”或“价格折扣”的形式,并且由于终端监管的缺位,即便是这些促销,都无法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样的促销效果可想而知了。  实际上,促销可以玩出很多花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套路:  赠品(或礼物):以较低的价格或免费向消费者提供某一物品,以刺激其购买某一特定产品。一是即时赠送的附包姨赠品,将赠品附在产品内,或附在包装上;二是自助获赠,比
期刊
5月18日,多云,上海(晚8:30)    今天主要工作是拜访意向客户。  业务人员没有星期六,一大早我便按计划准备去闵行漕溪路的好饰家建材市场开发意向分销商。上海太大,看地图、选公交路线,准备资料,8点出发,8点45分我赶到好饰家建材市场。  好饰家建材市场属于上海高档的建材零售场所,外表装饰气派,内部更是处处彰显豪华,其涂料零售区域位于市场一楼中心区域。拜访陌生客户我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期刊
运动鞋市场360°围城    市场定位之围——  高端市场国际品牌地位难以撼动。  以Adidas和Nike为主的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上风光无限,拥有极高的品牌认知度和大批忠实的消费群。受购买力的局限,消费群的数量集中在金字塔的顶尖。  国际一线品牌及二线品牌基本垄断了我国运动鞋一线市场,国内一线品牌李宁、一线半品牌安踏勉强分得一杯羹。  也有不少国内品牌在省级市场开展旗舰店工程,然而由于企业在零售
期刊
公司在原有产品线基础上推出新品,却只是埋头做渠道教育、门店陈列和户外路演。眼看这些工作已成强弩之末,媒体广告不期而至,终于引发销售狂潮。    电视广告“显灵”    2002年,K公司推出其新产品“99元相机套装”。这款产品内含K公司的4卷400度胶卷和一个手动卷片、自动曝光的傻瓜相机。K公司的战略思路很简单:要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胶卷、冲洗等主营业务,就必须让中国的消费者尽快拥有一部相机。  套
期刊
背景链接1:零售商的矛盾境地 陈 力    从企业本身发展出发,大部分零售商的企业主不仅关注短期收益,也关注长期利益。  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在提高,但巨头间竞争的层面和技术水平将更加深入、复杂,而他们需要的很多市场资源(资金、技术、智慧和公共关系)是掌握在供应商手里的。  很多零售商把通道费用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如果通道费在其收益中所占比例过大,这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样,可能导致
期刊
在不增加费用的前提下,怎样能够提高销量?  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条件下,怎样做更多有效的工作?  在铺货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怎样使铺货变为终端主动订货?  抓住核心销售日,解决这些问题立竿见影。  核心销售日,是客流量特别大、销售特别集中的日子,但它并不是“旺季”。  核心销售日,可以是一天,可以是几天,也可以是一天中的某几个小时。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使它隐匿在了多数人视野之外,但它恰恰应当成为销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