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沉寂”却是欲扬先抑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398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在原有产品线基础上推出新品,却只是埋头做渠道教育、门店陈列和户外路演。眼看这些工作已成强弩之末,媒体广告不期而至,终于引发销售狂潮。
  
  电视广告“显灵”
  
  2002年,K公司推出其新产品“99元相机套装”。这款产品内含K公司的4卷400度胶卷和一个手动卷片、自动曝光的傻瓜相机。K公司的战略思路很简单:要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胶卷、冲洗等主营业务,就必须让中国的消费者尽快拥有一部相机。
  套装产品上市伊始,凭借新颖的概念(胶卷相机一体化包装的产品在当时绝无仅有),确确实实的超值(K公司4卷400度胶卷的零售价就接近100元),市场火爆过一段时间。
  但随后销售陷入了“沉寂”。2003年全年,不论K公司怎么使劲,销售仍不尽如人意。
  从2004年新年开始,K公司的99元套装产品首度在全国范围内高频次投放广告,令K公司销售人员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曾经人见人烦的“难卖”相机套装,一度出现了抢购:当年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全年任务,如今也一举完成了!
  K公司的不少销售人员发出由衷的感慨:“过去我们苦干一年,销量也没上去多少,还是电视广告的作用大!”
  但是,K公司过去“窝着头苦干”一年,销量增长有限,就是因为没有电视广告吗?K公司为什么在2004年大规模投放广告,而不是2003年呢?
  我们要是清楚K公司在销量“沉寂”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到底做了什么,以上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我们以西北大区为例,对K公司的战略思路管中窥豹。
  
  一套说辞教育终端
  
  套装产品推出伊始,渠道中没有人对K公司的相机套装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因为套装产品虽然给足了消费者实惠,但是留给渠道商的利润空间仅为11%,甚至连普通零售胶卷(零售价为18元,毛利为25%)、相纸(5寸照片零售价为0.5元,毛利为50%)利润的一半都不到。
  很显然,套装产品要动销,对渠道的教育说服工作是第一步。K公司计划:先从自己掌控的,也是最容易做的主渠道——几千家彩扩网络店下刀,为其他非主流渠道(如照相馆、卖场、零售店等)打前站。
  对于彩扩网络店,K公司通过消费者购买调查,进行了如下利润分析:
  虽然K公司的胶卷和相纸等产品的市场声誉很高,但是消费者对同品牌的套装产品还相当陌生,他们很容易被“超值”的套装产品吸引,但通常又怀疑相机的质量或害怕被假冒伪劣商品坑害。为了验证产品质量,不少套装产品的消费者会将拍完的照片送到原购买店冲洗。据调查,这种胶卷的回冲比例约为50%。
  50%的胶卷回冲比例,折合下来将给套装产品带来大约32%的冲扩毛利,因此相机套装的总毛利率应该为43%(11%+32%)左右。这样算来,套装产品的总毛利并不低,超过了胶卷而仅次于相纸。
  但店家却不是那么容易教育的好学生。他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1.套装产品的胶卷的回冲比例为50%,这个数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推算出来的套装产品32%的二次附加利润,也很难保证;
  2.相机套装内含的是400度胶卷,而当时此类胶卷还属于高端产品,多数彩扩店的冲洗技术和经验仍集中在100度、200度主流胶卷身上,因此,店家担心一旦冲洗400度胶卷出现差错,可能给顾客留下坏印象,影响回头客生意。
  对于店家的疑虑,K公司逐一提出了对策:
  1.鼓励店家采取优惠措施,比如对售出相机套装随赠冲洗折扣卡等,这样既可以增加套装产品的销售机会,又能保证甚至增大顾客的回冲比例;
  2.100度、200度胶卷竞争激烈,利润已呈下降趋势,而400度胶卷利润大、技术壁垒高、品牌少,是K公司一直主推的新品,所以K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支持,来改善彩扩店的400度胶卷的冲洗条件。
  另外,一旦提高了相机套装的销售,这批购买相机套装的消费者将成为第一批认可400度胶卷的顾客,以此为突破口,今后散装400度胶卷的销路就会逐渐打开,对店家来说可谓一举两得。(事后证明,应用面小、价格高的400度胶卷的市场份额,从原来几乎为零上升到10%左右,完全是由相机套装的推广打开局面的。)
  彩扩网络店接受了K公司的建议。在对终端渠道教育成功之后,上级经销商(省级、二级经销商)由于同样可以分享相机套装销售所带来各种利润,自然乐意顺水推舟。渠道的“思想”问题随之冰消瓦解。
  
  主渠道推广措施
  
  消灭了渠道中的畏难情绪之后,K公司对销量目标寄予了更高希冀。经销商除了获得更高的销售任务之外,在经销商业绩考评体系中,相机套装达标率也一度排在了十几项考核指标之首。K公司高层甚至曾对下属明确表示:“看各区域的销售报表时,我也许只看相机套装的销量数字。”一时间,在K公司各级会议中,“相机套装”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整条战线都绷紧了弦。
  彩扩网络店是K公司苦心培育多年的网络,已经成为其全线产品最主要的销售平台,约占K公司总销量的75%。对于彩扩网络店,K公司花了最大力气一一
  
  店外摆摊热卖
  
  在布置“店外摆摊热卖”活动时,K公司将所有彩扩网络店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指与上游配合度高、销售潜力大的店家(约占总数的1/4),其余的店面属于第二类。K公司分别与两类店面签约,对第一类店面实施的压货和支持力度更大。
  K公司要求每个店面购入相当于平常3个月销量的套装产品,在进货之后的1个月时间内,每个周末都要开展“店外摆摊热卖”活动,并提供活动现场照片,照片上要附上活动当天出版的报纸头版作为日期证明。
  K公司提供的支持为:向每店提供相机套装实拍的样片展板、专用陈列货架、宣传单等;向每店提供每天100元的摆摊场地费用补贴。
  “店外摆摊热卖”活动刚开始不久,就暴露出了一些新问题:
  1.由于人力有限,不少店家无法抽调专门人手在店外摆摊,活动很难坚持下去;
  2.由于在店外区域举行活动要得到多个政府部门的批准,因此很多中心城市的店面无法在店外摆摊。
  针对这些困难,K公司立刻变通,加强店内陈列,把“店外摆摊热卖”变成了“店内热卖”:在店内货架上的醒目位置,至少要保证有2个套装产品的陈列排面。在一个月内按要求陈列的店面,将获得产品奖励(由销售人员日常拜访时进行考核)。
  但由店外转入店内,宣传效果肯定要打折扣。那么一、二线城市的推广目的怎么完成呢?一系列更大型的店外活动开始了——
  
  主题巡回路演推波助澜
  为了集中制造声势,进一步增强渠道成员的信心,K公司联合经销商,在几乎全部一、二线城市陆续展开了大型主题路演活动。为此,K公司专门制作了主题舞台背景和多项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活动道具,同时配有 海报、宣传单、气球、小礼品等各种宣传品,并为促销员定做了T恤、头巾。
  由于每个城市的路演时间、场次有限(通常只有两个周末),为了尽可能扩大影响力,在路演活动之前,K公司还充分预热:提前对路演城市的各个终端压货,并随货配发路演现场的优惠券、预告海报等。
  路演现场活动通常包括三种形式:
  1.文艺表演、消费者互动游戏;
  2.相机套装产品的展示宣传及现场热卖、现场抽奖;
  3.免费风景趣味留影:现场陈列大型风光喷绘背景、人扮卡通等,用相机套装产品免费给消费者留影,在快速冲洗后,当场在展板上现场展示,有效地打消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顾虑。
  由于现场销售的产品多是经销商的存货,现场销售及后续的冲洗业务均可为其带来生意,还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宣传E己,经销商纷纷争取能在自己的城市开展路演活动,忙f联系场地、安排促销人员、洽谈快速冲洗设备等,忙前忙后的热情让K公司的人员感到意外。
  
  其他渠道的推广措施
  
  在彩扩网络店之外,K公司针对不同终端,开展不同力度的推广措施:
  1.大卖场渠道的销量约占K公司总销量的8%。对该渠道,一要争取到有利的陈列位置,甚至投放专门的陈列道具,采用快销品式的地堆陈列方式;二要在周末等节假日开展促销导购,厂家负责招聘促销员。
  2.照相馆渠道的销量约占K公司总销量的4%。K公司要求:在新店开业、旺季进货套餐中,对相机套装采取优惠政策,并提供醒目的专用陈列架,在节假日还将随货配发小礼品等。对于负责其他零售终端的二批商,K公司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3.特殊渠道:为了向目标顾客群较为集中的县市渗透,K公司提出“下乡”计划一一与一些颇有名气的文化大县的文化馆合作,开办摄影培训班、举办摄影比赛等,以求制造影响,销售产品。
  大学校园也是相机套装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的聚集区。某地经销商在新学期开学时间,联合某大学的学生摄影协会举办摄影比赛,同时在校内展开产品促销及宣传。结果两天的销量超过一家大型彩扩店一个月的销量,而且深度影响了目标群体。
  总结:战略循环的轨迹
  通过以上各种举措,套装产品的推广已成燎原之势,但2003年度的销售量并没有达到预期规模。
  2004年,正当K公司销售人员无不为相机套装的销量任务心急火燎时,电视广告的播出起到了真正引爆市场的效果,当年的销售任务也得以顺利完成。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当初的“教育”工作,没有对各渠道的分销推广措施,没有大型的主题路演等作为基础,投入耗资巨大的电视广告又怎能产生如此大的效果。
  2005年,不少竞品跟风,仿制品开始涌现,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于是K公司及时调整产品,将原套装产品的4个400度胶卷,换成了2个400度胶卷和2个更受欢迎的200度胶卷。而且,由于过去使用的广告语“超值特卖99元,送免费相机”更容易引发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疑虑,现在也提出了新广告语“中国500万个家庭的选择”。
  随着新一波推广活动的开始,K公司的相机套装也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面前……
  至此,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K公司相机套装推广的主要轨迹:新产品一各级渠道一消费者推广活动一媒体广告一新产品……
其他文献
李经理是一家快速消费品企业的重点客户经理,他所在的这个300万人口的城市,现代零售渠道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大型卖场发展到近30家,每年的总营业额超过60亿元。这些终端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很多产品就是通过这些零售终端一炮走红。这近30家卖场主要集中在3个零售集团旗下——家家乐、好邻居和家家爱。如果拿下这3家客户,在零售市场你就拿下了70%的市场,但这3家客户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而且因为竞
期刊
问题:遭遇盲目性促销    虹雨公司是一家日化企业,主打护肤类产品。  2004年1月,李志明空降虹雨公司任市场部经理。2月,公司推出了植物系列防晒霜产品,这是针对夏季防晒的护肤产品,公司计划在3月下旬进行全面推广。  李志明为此制定了一份完整而详尽的促销方案,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没有得到公司高层的批复。费尽一番周折后,李志明才明白,不予批准的主要原因是:虹雨公司在每年的4月都要投入主要精力进行人事调
期刊
1837年,美国蜡烛制造商威廉·波克特与肥皂制造商詹姆斯·甘保创办了宝洁公司。当宝洁于1988年正式进入中国时,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日化用品制造商。宝洁进入中国仅3年就实现盈利,速度惊人。此后,无论是广告文本、品牌名称、营销方法、管理手段,都成为商业运作的标杆,其一举一动都会在江湖上掀起轩然大波。如近来,“9.9元的飘柔”、“央视标王”、“大规模更换分销商”,都引来口水如潮。  是什么成就了宝洁教父
期刊
对比与研究:陌路同道    作为蒙牛、步步高的当家人,牛根生和段永平是大家公认的中国企业家中的佼佼者。即使是看一个简单的对比(见下表),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睿智与气魄。诚然,一个表格无法承载更多的信息,所以,本文从多项看似散状、实为统一的多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展开对第二代中国企业家崛起现象的思考。    牛根生是一个“求快”的企业家    从1999年~2002年的1000多天中。蒙牛在中国乳
期刊
区域性品牌的操作方式,与全国性操作完全是两回事。因为你在自家门口做生意,有着外人无可比拟的地缘直觉。但一个区域性产品要走向全国,面对各个地区完全陌生的风土人情、世态炎凉,地缘优势自然荡然无存。因此公司必须依靠系统化的分析,从战略上统一认识,对人、财、物、产、供、销等多方面做相应的调整。这里重点谈w公司走向全国需要哪些营销战略上的规划。    更大的市场要求更精准的品牌定位    调整定位:西服品牌
期刊
K公司相机套装产品的上市推广过程,是一种典型的“渠道先行模式”:新品投放市场时,厂家首先说服各级渠道,强力铺货;当达到预定的覆盖率后,再通过推广劝说消费者尝试购买;等市场销售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启动高空媒体,掀起销售高潮。采用此模式的企业的渠道一般比较成熟,比如K公司有几千家“彩扩网络店”。  在中国市场上还有另外两种常见的新品上市模式。  广告先行式:  先启动各种广告,让渠道和市场暂时处于饥饿状
期刊
读者来信:  老黄靠街头卖贷起家,1998年投资1200万元在哈尔滨注册w公司并建立生产线,产销自有品牌的秋冬季男性服装,主要包括休闲服装和西装,后者占7成比重。w品牌西装所用面料全部来自意大利,意大利设计师参与款式设计,因此产品定价在1500元~20000元之间。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员工400余人,净资产3亿多元。  为了有效控制终端,维护品牌形象,w公司没有走批发路线,而是集中发展自营店。几年来
期刊
促销的主要形式    H公司在以往的促销活动中,普遍采用的是简单的“搭赠”或“价格折扣”的形式,并且由于终端监管的缺位,即便是这些促销,都无法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样的促销效果可想而知了。  实际上,促销可以玩出很多花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套路:  赠品(或礼物):以较低的价格或免费向消费者提供某一物品,以刺激其购买某一特定产品。一是即时赠送的附包姨赠品,将赠品附在产品内,或附在包装上;二是自助获赠,比
期刊
5月18日,多云,上海(晚8:30)    今天主要工作是拜访意向客户。  业务人员没有星期六,一大早我便按计划准备去闵行漕溪路的好饰家建材市场开发意向分销商。上海太大,看地图、选公交路线,准备资料,8点出发,8点45分我赶到好饰家建材市场。  好饰家建材市场属于上海高档的建材零售场所,外表装饰气派,内部更是处处彰显豪华,其涂料零售区域位于市场一楼中心区域。拜访陌生客户我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期刊
运动鞋市场360°围城    市场定位之围——  高端市场国际品牌地位难以撼动。  以Adidas和Nike为主的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上风光无限,拥有极高的品牌认知度和大批忠实的消费群。受购买力的局限,消费群的数量集中在金字塔的顶尖。  国际一线品牌及二线品牌基本垄断了我国运动鞋一线市场,国内一线品牌李宁、一线半品牌安踏勉强分得一杯羹。  也有不少国内品牌在省级市场开展旗舰店工程,然而由于企业在零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