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年之久,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鲜明的、合理的课程资源意识,倡导老师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实践中,我觉得作为数学教师,要树立从学生需要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唤醒,运用已有的经验与知识来同化和顺应新学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一、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课改让我认识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取学生有经验的和感兴趣的典型事例,作为数学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课堂只有好好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才会有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一個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面向生活,找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1)创设愉快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框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3)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质数与合数以后,我安排了这样的一道题:请大家猜一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我给每一个数字设置了密码,请大家来破译。电话号码ABCDEFG.A是一个合数,B是最小的质数,C是4的倍数,D既是质数又是10的因数,E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F是最小的合数,G是最大的一位数合数。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所学的新知识找出老师的电话号码后,我说:老师也很想知道你家的电话号码,你能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编成密码,让其他的同学来猜吗?
这样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使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的过程,使他们很轻松地将数学学习变成了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和综合,而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前提。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通过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体验、问题或预习时收到的信息,进行交流,促使学生自觉地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内存来学习新知,建构新知。使数学知识系统成为相互关联、动态的活动系统。
例如:我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首先让学生举例说说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从大量的例子中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有三种基本情况: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以及一般关系。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着重探讨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数肯定是互质数,什么情况下肯定不是互质数。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整理成块,形成知识网络。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和经验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那种封闭式预设、演练已被淘汰,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把握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发展的水平,为学生建构新知精心预设。
三、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
从数学的发展看,数学本身充满着观察与猜想的活动。数学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重视他们独特的活动体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富有成果的学习活动。
本学期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物体”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手中的物体,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告诉大家长方体,正方体摸起来尖尖的、刺刺的;长方体、正方体有角,圆柱体没有角;长方体的面摸起来平平的;球到处乱跑;圆柱体站着不会跑,躺着会跑;正方体、长方体怎样放都不会跑等等。
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让学生活动起来,这种数学学习方式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方式,寓教学内容于活动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中学,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
一、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课改让我认识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取学生有经验的和感兴趣的典型事例,作为数学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课堂只有好好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才会有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一個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面向生活,找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1)创设愉快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框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3)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质数与合数以后,我安排了这样的一道题:请大家猜一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我给每一个数字设置了密码,请大家来破译。电话号码ABCDEFG.A是一个合数,B是最小的质数,C是4的倍数,D既是质数又是10的因数,E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F是最小的合数,G是最大的一位数合数。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所学的新知识找出老师的电话号码后,我说:老师也很想知道你家的电话号码,你能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编成密码,让其他的同学来猜吗?
这样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使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的过程,使他们很轻松地将数学学习变成了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和综合,而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前提。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通过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体验、问题或预习时收到的信息,进行交流,促使学生自觉地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内存来学习新知,建构新知。使数学知识系统成为相互关联、动态的活动系统。
例如:我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首先让学生举例说说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从大量的例子中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有三种基本情况: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以及一般关系。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着重探讨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数肯定是互质数,什么情况下肯定不是互质数。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整理成块,形成知识网络。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和经验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那种封闭式预设、演练已被淘汰,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把握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发展的水平,为学生建构新知精心预设。
三、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
从数学的发展看,数学本身充满着观察与猜想的活动。数学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重视他们独特的活动体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富有成果的学习活动。
本学期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物体”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手中的物体,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告诉大家长方体,正方体摸起来尖尖的、刺刺的;长方体、正方体有角,圆柱体没有角;长方体的面摸起来平平的;球到处乱跑;圆柱体站着不会跑,躺着会跑;正方体、长方体怎样放都不会跑等等。
皮亚杰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让学生活动起来,这种数学学习方式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方式,寓教学内容于活动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中学,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