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脚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腊月的一个黄昏,白簌簌的雪花被染成金色,把夕阳一片片坠落。
  我走出那间小屋,背后的一个声音扯住了我踏进寒冷的脚,“噢——等一下噢——”我转过头,看到外祖母的身影在雪地里摇晃。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团着的手帕,原本的白色有些发黄,一层一层剥开,剥出了一个叠得整整齐齐的钱卷,分分角角有很多张,我数不清楚。“要过年了,让你母亲买点白面。”外祖母一边交代,一边拉开我的褂子口袋,把钱卷放了进去,再用针线缝住了袋子口,一只枯手在上面压了压,说:“雪下大了,快回吧!”我看着外祖母白白的头发,和雪一样,在寒风中飄动,我的眼睛渐渐模糊起来。
  回家的路上,我飞跑。
  母亲拆着我褂子口袋上的针脚,眼里扑闪着泪花。
  九十多岁的外祖母,常常一个人去田里干活儿,中午在田里吃冷馍,喝冷水……一个深秋,外祖母倒下了。就在那年冬天,她躺在一张冷席上,长眠了。“妈呵——妈哎——”母亲的哭喊,村庄会听到,田野会听到,可外祖母听不到了。
  我和母亲把外祖母生前所有衣服都带到她的坟上,我看到外祖母的衣服补丁挨着补丁,针脚密密麻麻……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初中时期,我是文娱班长,上课前站在讲台上领歌打拍子,很得意,很风光。  站在讲台上一览全班同学,有个女同学磁石般总让我盯着不放,她长得太好看了,披肩长发,白皙面庞,大眼小嘴唇,笑起来两排齐齐白白的牙齿很吸人眼球。  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就在商店为这位女同学买了一个小镜子,还有一个小手帕,在那个年代这可算是不错的礼品了,悄悄地塞于她手中,她接受了,我的心里顿时涌满蜜糖,激动万分,甜蜜万分,浑身
期刊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我读小学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在庭院洒满了银光。  爷爷回家时慈祥地唤我:“琳儿,我送你一样东西,希望你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爷爷递给我一个小盒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块精美的上海牌机械手表!我当时是那么惊喜,想都不敢想!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相对许多家庭的孩子都缺吃少穿的,我能拥有一块精美的手表完全可以说是拥有了奢侈品。手表是蓝色的表盘,指针和表链是银色的,戴在我的小手上很漂亮。
期刊
五月,湛川村河谷的荔枝红了。走,摘荔枝去!  挂在最高的枝头,就算一米八的个子,不管怎么跳,也够不上它们。终于,铝合金的梯子架起来了,一簇簇的红艳,给剪下来了,给摘下来了,连同绿色的枝叶。这时候,太阳分出半边身子来,好像在说:“这是我的荔枝园了,你摘我的荔枝,我在天上看着呢。”  我抬头一看,果然,太阳还是那么热烈。忠诚的阳光,在一棵棵荔枝树之间巡回,还唱着甜美的雷州山歌呢!  这荔枝,是从天上倒
期刊
没有狗的叫声,我没有警觉;没有猪的鼾声,我睡不踏实;没有鸡的打鸣,我起不了床;没有牛屎马粪,我吃不饱饭……我依恋我的村庄。  这一回,我泪流满面了。  村庄的父辈们,包括我的父母双亲,都像割麦一样一茬接一茬离开了这块土地,村庄里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少,我不认识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年轻媳妇和后生,都把我当作外乡人,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从包里抓出糖果送给她们,可接了糖果,她们的目光仍然是相见不相识的模样,
期刊
我的朋友李君是个有趣的人。  这不,在前几日的朋友聚会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君颠三倒四地说:美人不怪!  他是這么分析的:  美人不怪,首要是相貌雅丽,看着养眼。正所谓“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或者“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
期刊
那年,我考上了邻乡的一所初中。  可谁知开学前两天,却突然下起了大雨,一阵紧似一阵,到了傍晚,雨势突然停下来了。我正暗暗高兴,可到了第二天下午,雨又纷纷扬扬地下起来了,并且还越下越大,虽说天气乍暖还寒,这雨就是下得没完没了。一想到明天就要去学校报到,就只能无奈地深一脚浅一脚地冒雨走在泥泞的路上,我就不由得打了个寒战。说实话,我们不怕路途遥远,也不怕下大雨,就怕一不小心突然从高高的大堤上摔到下面的沟
期刊
1992年,是我由乡镇法庭调到在县法院机关办公的城关法庭工作的第一年,有两件事令我难忘:第一件是我由乡镇调到县城工作了;第二件是我的一首小诗《下乡归来》被《陕西日报》副刊采用。  我当时在城关法庭担任书记员兼法警,虽是法院一个很小的角色,工作忙碌,岗位不可或缺,但我一直忙里偷闲,坚持班外写作。法庭当时只订有《宝鸡日报》《凤翔报》,只有院办公室和几位院领导才订有《陕西日报》,我大概是在8月收到《陕西
期刊
走武深,换杭长,我们一路向东,直奔江西铜鼓,看宗祠。  时氏宗祠,始建于元顺帝时期,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呈宫殿式,由48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支撑,其中,两根蟠龙柱是由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宗祠在明万历和清康熙、光绪年间有过三次重修,2018年再次重修,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氏宗祠有三个门:左“礼门”,右“义路”,中有大门。我踏着青石板从义路进,想探询时氏宗祠的密码,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它
期刊
夫妻巷躲在海滨小城的深处,巷中零星散落着几家杂货铺、修理铺,拐角开着一家夫妻包子铺,男主人大伙都叫他“汪瘸子”,50来岁,性格爽朗,说话大嗓门儿。女主人春花,清秀瘦挑,见人一脸笑。  第八个年头,孝顺的大女儿多次催促老汪夫妻,让他们到南京一起生活。犹豫再三,老夫妻俩终于要到孩子身边去了。那一段时间,左邻右舍们感觉失落了什么,路过拐角,每每想起老汪,想起他咋咋呼呼地端上热气腾腾的包子和又稠又香的米粥
期刊
记忆里,母亲的额头如一枚体温计。我们兄妹几人,哪个不舒服,母亲总是第一时间把孩子搂在怀里,用自己的额头贴在孩子的额头上试一试是否发烧。如果体温正常,母亲总会问一下孩子还有什么地方不好受,如果孩子额头发烫,母亲就会说发烧,赶紧退烧。  农村缺医少药,最多就是到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看看,父母用土方子给孩子退烧、止吐、止泻等。我十多岁的时候,老是鬧肚子疼,有时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儿。每一次疼痛难忍的时候,母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