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流互动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过程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heng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以交流互动促进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的实践,提出在交流互动催生创作欲望、在交流互动中厘清创作思路、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创作灵感、在交流互动中丰富创作评价等策略。
  【关键词】交流互动 小学美术 创新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42-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学科的教学均倡导师与生互动、生与生互动,以体现“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小学美术是一门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性的学科,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进行该学科的教学,更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和课堂环境的创设,更多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方位地交流互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灵感、增强创造美的能力,进而诞生更多有新意的作品。以下,笔者主要就积极营造互动氛围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过程的实践进行论述。
  一、在交流互动中催生创作欲望
  传统的美术教学中,一堂课下来,教学任务看似完成了,但学生的作品千人一面,相似度极高,创作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新思路的开拓。究其原因,其中比较突出的一方面是学生按教师的安排完成作业,学生创造欲望没有被激发,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充分的探索和积极的交流,充分挖掘学生更深的潜力,使他们发散思维、解放天性、走向创新。
  对有些学生来说,要解放其艺术天性需先解放其思想,破除其畏难情绪,消除其懒惰意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遇到有学生说“我不会画画”,这其实就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情绪,严重压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遇到这种情况,笔者会告诉他们:“画画很简单,只要你拿着笔在纸张上把你想象中的东西画出来,画就画好了。”有一次,一名学生听了笔者的建议,拿起笔在纸上随意涂画,笔者也不做纠正与指导,任其发挥。不一会,学生停下笔懒洋洋地说画得不好,画不下去。笔者建议他不要停笔把线条连起来继续画,这名学生漫不经心地连起线条,画面上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些动物的形状,笔者让他仔细观察这些线条和形状然后说说有什么想法。他说看着像龙、像蛇、像海马,又有点像鳄鱼,挺好玩。笔者建议他涂一涂颜色,涂完之后学生惊奇地发现画面非常有趣(如图1)。这样没有负担的随心涂鸦让这名学生开心不已,紧接着他又请求笔者给纸再画一张。最后,笔者把这名学生的作品在全班做了展示,并花式夸赞了一番,学生喜不自胜,于是笔者順势鼓励了与该生有类似想法与表现的学生:“如果你们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如此一来,所谓“不会画画”的僵局就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交流互动下打开了。
  事实上,儿童期小学生艺术创造的潜能不可估量,他们不限于陈规俗套,不安于循规蹈矩,没有思维定式,没有固步自封,想象力无拘无束。当一班三四十个天真烂漫的学生汇聚于美术课堂,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动,他们的想象力和灵感火花更易激发,教师利用好这一特点,即可以以点带面,启迪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在交流互动中厘清创作思路
  小学美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玩的艺术、一门生活化的艺术,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联想、积极地交流,以在交流互动中厘清创作思路。
  例如,秋天一到,叶满落地。这些树叶看似无用,却是美术创作的绝佳素材。在教学苏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的《叶子片片》一课时,用到的创作素材就是树叶。刚开始面对树叶时,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从何处入手。于是,笔者与学生先针对树叶展开一场“谈话”。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师:大家看看老师手里面拿着的是什么?(师向生展示树叶)
  生:是树叶。
  师:没错,这是一片树叶。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树叶来进行美术创作。课前老师请你们收集了树叶,大家都带来了吧?
  生:带来啦!(纷纷拿出自己的叶片)
  师:好!现在请大家说说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树叶,或者说说你带来的树叶像什么。
  生1:我带的树叶像金鱼的尾巴。
  师:哇,那一定很可爱!
  生2:我的树叶像青青的毛毛虫。
  师:形状很特别哦!
  生3:我带了一些枫叶,它们像小鸭的脚丫。
  师:你很善于观察,看出了枫叶像鸭子的脚丫,很棒!
  生4:我带了狗尾巴草,看起来真的像狗的尾巴。
  师:狗尾巴草除了形状特别,摸起来手感也会跟别的树叶不一样,你认为是什么感觉呢?
  生4:摸起来毛茸茸、滑溜溜的,很柔软。
  师:这个描述很生动哦。
  生5:我的树叶闻起来很清香,拿来做糖果肯定很香甜。
  师:你从嗅觉方面观察了你的树叶,角度很特别。
  ……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要教给你们一些创作方法,让这些树叶大变样。(播放视频)
  在“谈话”的过程中,笔者很自然地引入了树叶这一材料元素,并循循善诱学生对叶片的形、色、纹理、质感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再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联想。经过师生热烈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得到极好的启发,在创作环节,他们变成了一群小小魔术师,倾其想象、交头接耳,纷纷议论想要创作什么、怎么拼接组合叶片,创作思路逐渐清晰明朗。
  在美术创作课上,笔者还喜欢展示一些素材或增加一些元素,让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进行交流互动。如播放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通过视频演示一些名家名作或师生范作,使用投影仪现场投影一些学生现场成品或半成品等。在这些材料元素的辅助下,学生的交流欲望被激发,创作氛围变得浓厚,推动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创作灵感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说明我国传统教育比较重视互学群学的作用。如今,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还在进行当中,传统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仍在沿用甚至发扬光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重视集体智慧的诱发,通过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等交流互动方式,让学生拓展思路、碰撞思维、激发灵感。   目前使用的美术教材,为同一教学内容提供了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方法、不同难易度的作业与范图,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借鉴与参考,这无形中也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尝试。例如,教学苏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迁想妙得》一课,在进行创作前,笔者让学生把黑板当成一块大画布,说说在黑板上画些什么,再做一些什么配合,可以使得整个画面更立体、更生动。在交流互动中,有学生说“画一只大鞋,然后我们站在鞋底下做出被踩的样子”,有学生说“画一只张嘴的河马,然后一个人把手伸进河马嘴巴,仿佛被咬”,在这两名同学的启发下,其他学生纷纷进行了随堂练习: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趣味图形,然后做出各种动作,配合形成生动有趣的画面(如图2)。
  以上学生的美术创意很符合《迁想妙得》一课的教学主题,而这些创意是在交流互动中生成的。正所谓“集思广益”,学生只有积极互动、沟通,发挥集体智慧,才能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有趣、有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在交流互动中丰富创作评价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许多小学生看待美术作品(包括他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的状态,他们对作品所蕴含的艺术语言和思想感情不甚了然。对此,教师有责任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与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美术创作及美术作品,使他们不断提升赏析美术创作技法和解读美术作品內涵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评价学生要以正面评价为主,所以评价小学生美术创作过程及其作品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在教师的眼里,每名学生都是小小艺术家,他们创作的作品没有高低之分,只要全力参与学习、全情投入创作,每一份作品都是美好的创造。尤其是美术作为一门注重创意的学科,对学生创作中表现出的“奇特、独特”,甚至是“荒诞离奇”,教师要关注,更要肯定、赞扬,同时也鼓励自评,或者请学生的爸爸妈妈做出评价。这些评价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交流互动,当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对自己作品或他人作品的创作意图、作品构思、主题思想等展开交流,就可以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或者让被点评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在创作上不断进步。
  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具体实施流程是: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让作者上台介绍,介绍完毕再由教师和全体学生评价。这样的评价流程比较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小组交流实际是让学生先在小范围内互动、讨论,减少其评价发言的心理压力;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价,则是给大家提供典型范例(如图3);互评作品环节教师先评,是提供评价范例,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评价的点,帮助学生丰富评价的语言。
  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美术学习中的多元化交流互动,给学生提供许多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自知、知人,实现智慧与能力的同步增长,达成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
  互动交流,是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更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和课堂环境的创设,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通过创作与评述,认识美术创作广泛的文化情境,理解美术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作者简介】包建岚(1970— ),女,汉族,江苏盐城人,一级教师,江苏省盐城市美术学科带头人,现就职于南京市夫子庙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美术教育。
  (责编 黄健清)
其他文献
本文以《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为例,论述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策略:立足生活,直观感知符号;善用比较,精确理解符号;综合实践,深刻体验符号。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搭建“双线”平台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实践,先提出课前线上预习、课后线上复习、开展线上听说比赛等线上练兵策略,然后提出规范课堂、游戏教学、小组交流、点评激励等线下实践方法,通过“双线”并进,切实提升小学英语听说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 “双线”平台 听说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23-02 
本文论述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分角色朗读的方法:直观呈现,厘清角色;细读对话,定位角色;揣摩心理,读准角色;把握性格,演绎角色;视听媒体,展评角色。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材对民族文化的渗透情况,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整合与利用民族文化的建议,以傣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傣族服饰几何图案、统计泼水节前一星期的温度变化、结合民族音乐《十二木卡姆》学习周期排列规律等,为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课堂 民族文化 整合 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
【摘要】本文结合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策略,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估算的兴趣;联系计算与估算,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抓住估算契机持续开展估算教学,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估算意识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30-02  估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在小学
【摘要】本文以《杨氏之子》一文的教学为例,論述古文教学的方法:困难处教“读”、差异处教“解”、重点处教“想”、定势处教“拓”,从而发挥古文寓言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杨氏之子》 教学建议 古文 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16-02  统编语文教材特别关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除了编排了大量的古典诗词,还有体系地编
本文阐明打榔舞的含义与传承价值,论述将“非遗”打榔舞引进校园传承的路径:挖掘“打榔舞”的文化背景信息、开设少数民族地域性舞蹈特色课程、建设“非遗”舞蹈实践基地、加强“非遗”舞蹈文化的宣传与教育等。
【摘要】本文论述提高学生水彩临摹能力的教学策略,建议教师通过“强调准确临摹的重要性、着重培养深入刻画的能力、临摹向写生创作渐进式过渡”等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水彩表现技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水彩 临摹学习 绘画技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38-02  水彩作为一种讲究技术性表现的画种,临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
【摘要】本文论述幼儿园开展种植特色课程的策略:充分挖掘田园生态教育资源形成种植特色课程体系;对种植特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推进种植课程的实施;发挥种植特色课题研究成果的推介及辐射作用,使幼儿在游戏种植活动中培养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的品质,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田园资源 幼儿园 种植活动 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
【摘要】本文论述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方法,建議教师从文本情感、人物形象、文本语言、思辨阅读方面进行教学,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语文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 审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17-02  由于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思想教育性比较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常常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