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北京语文试卷(阅读部分)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其光辉如此强烈,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蓝蝶耀眼的光辉,原是一种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知所趋避。蓝光越强,示警作用越显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亚马孙蓝蝶有了如此奇妙的性能。
  这种性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人发现。但其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原来蓝蝶翅膀上覆盖着许多微小鳞片(就是触摸蝴蝶时会沾手的粉),其表面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观察脊的截面,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稍逐渐变短,其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级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的反射率很低。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以在很大范围内看到。这种奇妙性能缘于那些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略为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蓝蝶的翅膀还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一种仅有6到8个分支的蓝蝶翅膀,仍比蓝色涂料的反光率高出一倍以上。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略有变化,从蓝色到紫色,一直延伸到人眼看不见但蓝蝶能看见的紫外线。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比如改善公路上的路标,改善电脑的液晶显示器。军事部门感兴趣的是仿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色彩的新型迷彩伪装;服装公司则设想,仿蓝蝶翅膀做出的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将使时装展示台上更加异彩纷呈。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
  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却未能成功的事。”的确,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
  7.通观全文,准确说明蓝蝶翅膀独特的光学性能的一项是
  A.反射70%以上的蓝光,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
  B.光线反射率极高,反射光具有广角性和颜色选择性。
  C.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对于垂直入射光的反射率极高。
  D.反射光耀眼生辉,对半公里以外的雄蝶有示警作用。
  8.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增强了蓝光的反射。
  B.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而变化。
  C.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反光是广角的。
  D.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9.对有关蓝蝶的仿生研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
  B.翅膀上羽状的构造和尺寸,是仿生学家们极感兴趣的课题。
  C.新型的变幻色彩的迷彩服,可能将与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有关。
  D.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10.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从飞越亚马孙丛林的小飞机上,有可能看到蓝蝶发出的蓝色闪光。
  B.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
  C.亚马孙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D.有关蝴蝶的传说,可能因蓝蝶反光的奥妙被揭天而更添浪漫色彩。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
  (《三国志》卷十一注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 哀:悲伤
  B.崧(辞)曰。 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 识:见识
  D.君乃舍之。 乃:就
  12.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侧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
  相分。”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第Ⅱ卷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涛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
  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
  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
  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
  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的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缄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赋的句子。(4分)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夜雨诗意
  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魂。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捷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量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出本文的题旨。
  B.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
  D.作者认为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是与审美体验背而驰的。
  E.欧洲的启蒙主义大师们对凡尔赛宫园林的规整并不持肯定的态度
  20.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第一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三段中的“、领受”与“感悟”两个词语能否替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四段中哪两个字是作者强调的“诗意”所由产生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5字)(3分)   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报道,中科院徐星等博士在我国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化石。这种初步具有飞行能力的恐龙被命名为“顾氏小盗龙”,其形态在任何其他脊椎动物中还未曾有过。这一发现被认为是鸟类起源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成果,它为鸟类起源于树栖动物且经历过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将迫使古生物学家重新审视鸟类的恐龙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这一经典性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按照下面句子的句式(若只因为……就……,无异于……)仿写,用另一比方评论另一事物。(3分) 一本书,若只因为是由大出版社印行的就去买它,无异于买一套由好裁缝缝制的却并不一定合身的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含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字。(6分)
  道路 身影 足迹
  ①描绘一种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达一种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二、(12分,每小题3分) 7.B 8.C 9.A 10.B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B 1.2A 13.C 14.C 15.D
  四、(15分)
  16.(5分)
  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规”的翻译可以灵活掌握)
  17.(6分)
  (1)、B 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
  (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8.(4分)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五、(18分)
  19.(4分)DE
  20.(7分)
  (1)“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的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2)不能。作者认为美国教授从夜雨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和潇洒,而作者获得的是对诗意和哲理的深刻领悟。
  (3) 艰难。
  21.(3分)
  人在与自然的对峙中,如果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22.(4分)
  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
  六、(12分)
  23.(3分)
  中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有四只翅膀的恐龙的化石,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可能因此改写。
  24.(3分)
  25.(6分)
  七、(60分)
其他文献
转 折  北京一考生    上高三后,我曾经历了一个不该有的“转折”,一个错误的转折,悲哀的转折。在这个转折中,我差点儿就失去了曾经被我视为珍宝的东西一灵魂与思想的自由,差点儿就在风中放走了本来要与我一生相伴的知己——文学。  曾经,作为一个“乖孩子”,我唯独在写作上,不太“听话”,因为我从不视某一篇作文或随笔为“作业”,它们是文学思想的寄托,是我的一种审美理想的寄托。我像一个小小的淑女一样行走
期刊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而歌声依旧。  三百年前,县官接到快马来报,滁州境内瘟疫泛滥,凡染病者半月之内咳血而死。县官立即下令全县戒严,不许任何来自滁州者入内。  三百年后,村西的黄四娘接到儿子电话,说是在北京染了肺病,准备回村调养。  历史的轨道以平行姿态延伸,前后
期刊
翻开试卷,看到作文题一“杂”,不觉有些想笑,还真符合我现在的心情哪,复杂、紧张却又有些兴奋,不安但带着期盼,怎一个“杂”字了得! (见笑了)于是,我静下心来, 闭眼冥想从头说“杂”。  有些吃力地,翻开历史那沉重的书页,不时会看到“杂”的踪影。先有春秋战国群雄割据九州,而后,秦始皇结束了这一混杂的场面,统一了天下:再后来三国鼎立,均分天下,之后被魏晋取代;然后是南北朝的混战由唐结束:接着五代十
期刊
《出师表》有言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一亲一疏,导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巧引课文《过秦论》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承转自如)  在我看来,勿以亲疏定是非。(起笔由《出师表》引出自己的观点)  纵观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华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乱相续往往能使人掩卷沉思。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百姓们的生杀予夺之大权,也毫无疑问地掌握在其
期刊
2003年高考在非常时期与我们见面了,我们希望能通过对这套试题的分析使正在读高中的同学得到一些启示,帮助大家学好语文。  第一大题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考查,旨在养成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侧重语文基础知识,总体来说比较简单,包括辨别字音、辨识字形(错别字)、词语选用、成语使用、辨析语病、语意明确六个小题。其中1—5小题与2002年基本一致,减掉了去年的第3小题(解释词语题),新增了一个有关句子
期刊
(标题即紧扣话题要求,简明地提示出文章主旨)  芝兰玉树,其皆出于庭乎?蓬蒿杂草,其皆植于外乎?不尽然也。(以文言写作,用比喻起笔,非同凡响)  亲之,则菽麦难辨(菽、麦都是五谷之一,没有好坏之分,不辨菽麦指不谙农事。此处用词不当),蓑草蓬花,皆以之为倾国之色;疏之,则沙金不分,芙蓉玉露,皆以之为凡尘泥淖。非独花草也,贤者亦如斯。(紧承文题,以亲疏的对比贯通全篇)  昔楚王亲郑绣(应为“郑袖”)、
期刊
感情,多么微妙的一个词。情,是由感生,感,又是由情而发。正因对事物的情感不同,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所不同。  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乡情结,那对家乡无尽的爱与亲近,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文《家乡落日》中曾这样说,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家乡的落日,才能打动人的心灵——“那才是落日啊”。其实,并不是那一轮红日有何不同,而是家乡的落日承载了
期刊
《黄河落日》以奇瑰灵动的笔触描绘了黄河落日的苍茫和壮观。作者通过鲜活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以落日作抒情的线索,不断变换观察的位置,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将在黄河入海处、黄河三角洲、黄河草滩上以及黄河沙滩上看黄河落日的奇观妙思,写得美艳奇绝,鲜活动人。  镜头之一:黄河入海处,任凭神思飞扬  那是一个初夏时节,向晚的清风中,作者置身渤海边上的黄河入海处,在“一缕清风勾勒出向晚的清凉”,“青芦拂摇”,“微
期刊
人不是只靠吃米活着的,还要有精神的滋养。有时候,我们难免处于人生的艰难时期,就像走上一条崎岖的山路,这时候就更需要一种叫做精神的振奋剂。它就像黑暗中的火把,让自己坚定前行的脚步。  《腊叶》的作者无疑是一个懂得欣赏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人。身处人生的冬季,于欣欣向荣的春天,没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叹,也没有“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的顾影自怜,却能用内心的敏感触角接收到生命的信息,并上升为对生
期刊
读谭岩的散文《一码稻草》,扑面而来的是股清新的气息。文章朴素而自然,它赋予了一码稻草以鲜活的生命,表现了“她”在被遗忘时的不屈追求。  读其散文如读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平静的表面下是暗涌的潮水。作者反复渲染了这码稻草的被遗忘,其间一连有三处波澜:别的草都被运回去了,“她”却被遗忘,希望等待过几日能被挑回去,但农事忙完了还是被遗忘;放牧的耕牛来了,“她”“兴奋”地“颤动”等待着,以为终于有机会表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