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茅:给高考改革以时间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嘉宾: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
  不久前,一篇描述北大新生“空心病”的文章在网上火了起来。作者徐凯文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他写道,“曾有统计表明,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在活,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已经放弃了自己”。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空心病”,是价值观缺乏所导致的心理障碍。
  此文一出,舆论哗然。有人认为“空心病”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现在部分学生的“价值虚无”,也有人认为谁都有过迷茫期,这不过是作者小题大做罢了。但无论如何,“空心病”已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样,成为了中国学生身上的一种新标签。
  该如何看待“空心病”现象?在教育制度上,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才可以避免出现这个问题?目前正在浙江试点推进的“三位一体”高考改革是否有助于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本刊特约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文东茅教授进行了专访。
  “我对青年一代还是充满信心的”
  《同舟共进》:最近一篇谈北大新生“空心病”的文章特别火,您怎么看待文中提到的现象?
  文东茅:这种现象肯定是有的,而且确实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部分北大新生肯定存在这个问题,但这问题到底有多严重?作者所说的数字是否准确?这些可能都需要再做更严谨的调查验证。
  很多北大新生可能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追求北大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高考结束,这个过程贯穿于他们的整个青少年时代。到最后,这个梦想实现了,他们可能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幸福,但到了北大之后,却没有新的目标了。因为从小到大,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到北大之后该怎么办。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身边全是“牛人”,没有一个同学比自己弱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很多人以前总以为自己很厉害,上了北大后才发现,自己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原来什么都不懂,无论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是知识面和视野,都跟别人没法比。这时候,有些人可能就心态不正了,仍然想争第一名,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于争第一名,而且从来也都是第一名。但在北大争第一名谈何容易,即便是取得一个中等成绩都不容易。于是,有的人就开始消极、沉沦,找不到方向。这个问题不仅北大有,在其它高校也肯定存在。
  《同舟共进》:这是不是中国高校特有的现象?
  文东茅:这是大一新生在过渡期出现的问题,国外肯定也有。对大多数同学而言,只是一个短期的暂时现象。毫无疑问,这是个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但它远远没有严重到足以否定北大新生,甚至否定整个青少年这一代的程度。
  《同舟共进》:可能过了大一之后,新生就会找到方向了。但既然说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那应该怎么解决?
  文东茅:在大学里,特别需要有人来关心他们,引导他们走出迷失期。我们的大学真的需要有一批老师来把这些年轻人“导之以正”,帮助他们走向正道。所谓正道,以德为先。德正,就是心正。比如说,如果要引导大学生创业,首先要问,创业是为了什么?我们可能都会想到挣钱,但挣到钱之后又去干什么呢?如果不知道,那就坏了。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们立德——为他人和社会服务,这样他们的方向就正了。中国现在缺乏这样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
  《同舟共进》:这跟我们市场经济的道德哲学是不是有冲突的?市场经济的基础可能是一种利己的功利主义。
  文东茅:不对。在真正的市场经济里,只有为社会服务,才能获得自己该有的。
  《同舟共进》:换个说法,就是利人才能利己。
  文东茅:对。如果你一开始就只想着挣钱,那就麻烦了。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想着为社会服务,到最后社会肯定也不会亏待你,你该有的回报一定会有的。所以,针对“空心病”的问题,我想还是要从真正的教育出发,需要老师去关心大一新生,帮助他们把“心”找回来。现在大多数老师都忙着搞科研,忙着写文章去发表,很多教授一周上一次课都不太愿意,更别说每天都去辅导学生了。学校的本质在于育人,老师们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更高的地位,育人是第一职能,科研是第二职能。
  大一新生有“空心病”,说明他们正在探索人生道路,所以才会感到迷茫。这恰恰是帮助他们“立德”的好机会。总之,我对青年一代还是充满信心的。如果说我们的大学真的存在什么问题的话,不能把问题归咎于学生本身,而是要归咎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老师们需要去反思自己的行为。
  应试教育让学生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同舟共进》:很多学生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和该干什么。主要原因还在于,上大学以前除了书本知识和考试,什么都不想,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都很浅,所以进入大学这个“准社会”后就不知所措了。我想“空心病”这个问题的病根,还是在于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是不是还得从大学的招生制度和高考的改革做起?
  文东茅:对。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是让学生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只考虑考大学这个短期目标,而不找人生的方向。大学招生制度改革不能完全改变这个问题,因为人的立志立德是个长期的过程。
  《同舟共进》:但招生制度改变意味着人才选拔方式的改变,这会促使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培养方式做出相应改变。
  文东茅:是这样的,它可以起到撬动作用,所以要以高考改革为突破口。
  《同舟共进》:早在2010年,您和饶毅等11名北大学者联名给时任北大校长周其凤写信,呼吁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和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当时周其凤还给你们回复了,但后来好像没什么动静。就如你们在那封信中所说,这种在笔试基础上进行面试招生的制度是世界著名大学的普遍做法,但它为什么很难在中国的大学中推行?
  文东茅:我们的建议虽然没能马上实现,但这6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往这个方向走。现在浙江高考改革试点中的“三位一体”的招生就是这么做的,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50多所高校在浙江的这类招生就不只看分数,而是要看综合评价。面试在招生总成绩中占很大比重。这样一来,高考分数就被淡化了。   浙江是从2011年开始搞改革试点的,到2015年就有毕业生了。试点学校录取的学生,高考分数平均要比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低10分左右,但这些学生在大学4年的整体表现普遍要比通过普通高考招进来的学生好。他们毕竟是由高校自己选出来的,面试的时候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来。
  《同舟共进》:社会普遍比较担心,高校在招生面试时会存在人情腐败。
  文东茅:其实这6年来,高校做得非常好,50多所学校实现了“零投诉”。所以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真正的问题在于,总体而言高校现在还不太会招生,不太知道怎样去选拔适合自己学校的人才。这需要每个学校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社会也要给高校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同舟共进》:“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应该是大学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文东茅:我认为是。我们的大学说是在追求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在招生上却没怎么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为什么不学呢?为什么要那么相信高考的分数?参加过高考的人可能都知道,差个几十分到大学之后并没有什么影响,一味崇拜高考分数,是自欺欺人。
  所以,要给高校自主权,一定要相信高校是愿意招到自己想要的合适的“好学生”的,也要相信高校可以通过本校专家的面试,可以选拔到自己想要的人才。这样才能淡化高考分数的作用,招到多样化的人才,也才会使得中小学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每个学校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像结婚找对象一样,要让高校去找适合自己的对象。现在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只能接受指派,就好比过去的强制婚姻,男女双方都过得不幸福。
  另外,整个社会还是要信任大学,要相信大学的招生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不然的话只能走老路举步不前了。其实摔两下也没关系,爬起来再往前走就是了,以后肯定会越走越好。
  去掉枷锁,重新学习走路
  《同舟共进》:2016年还有一篇文章指出“浙江高考改革已成闹剧”,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负担都被加重了。作为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项目组负责人,您怎么看待现在出现的问题?
  文东茅:我觉得,对待新高考,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归根到底,心一定要摆正了。这个社会到处都是漏洞,如果心不正,就总会找到漏洞钻的。心不正的人,连法律漏洞也会钻。所谓心正,其实是每个考生善待自己,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该怎么学就怎么学。不要因为别人走歪门邪道,就跟着别人做,想着钻空子。我们一定不要自欺,自欺一定会欺人,最后对谁都没什么好处。比如说我就喜欢物理,但因为担心选考物理的都是理科成绩好的,我就不选了,这就是自欺,从长远看,损失最大的其实还是自己。所以,在选择方面,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投机取巧。
  《同舟共进》:上面提到的文章中反映,浙江高考改革以来,老师比较累,学生也更累,这个问题怎么看?
  文东茅:累是没问题的,年轻人累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要累得有价值。外语和选考科目可以考两次,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你第一次只要正常发挥了,就没必要考第二次了。但现在有些学生非得考两次,把自己搞得很累,其实完全没必要,因为有些东西翻来覆去复习并没有什么用。如果学生的心是正的,完全可以花更多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这样就能在“三位一体”的招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反复跟浙江高中的老师和学生说,要“抓大放小”,但他们仍然“抓小放大”。
  《同舟共进》:“抓小放大”表现在什么地方?
  文东茅:举例说,如果“三位一体”招生中高考成绩、高校测试、学考成绩的比例是50∶40∶10,那么,此时录取总分就是1500分,语、数、外450分,三门选考科目300分,学业水平考试150分,“三位一体”中的面试总分为600分。现在大家关注的重心都在高考的750分,甚至只是学考的150分和选考的300分,连语、数、外都放下了,更没有人思考如何去获得高校测试的600分。但实际上,面试成绩恰恰是最能体现考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如果去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一定能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可惜现在还是没人重视。
  《同舟共进》:说到高中生“抓小放大”,不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可能也跟高中的教育方式还没来得及改变有关。
  文东茅:所以,我们需要给高考改革的时间。无论高校、教育考试院还是高中,都需要时间学习和适应新的模式。就像我们走路一样,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学会。但只要走在正道上,假以时日,肯定越走越好。我们过去是戴着枷锁走路的,现在把枷锁去掉,也要重新学习走路。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只看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要从总体和发展的角度看到高考改革的好处。要对改革有信心,对自己有诚心。
其他文献
报业易主案众说纷纭  《申报》是近代中国第一大报,最早由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创办,后于1905年卖给该报华人经理席子佩。1912年秋,史量才以12万银元购入《申报》,由此开创了《申报》的鼎盛时期。  关于这场报业易主案,历来有颇多说法。其中传闻最甚的,莫过于史量才借名妓沈秋水之财收购《申报》一说。据载,史量才生于1880年,原籍南京,家境平平。1899年,史量才考中秀才,两年后抛弃旧科举入读杭州
期刊
【“原来是天才,现在是蠢材”】  白发苍苍的廖冰兄像一个“小孩子”。  曾经,亲朋好友眼里的廖冰兄行动矫健,妙语连珠,晚年却不良于行,语不成句。时钟和记事本离不开身,所记多是生活细节。每天,他会根据身体状况,自己规定抽几支廉价香烟,抽完一支就在记事本上打个“√”,打完这几个“√”,就不再抽了。  别人来探望廖冰兄,有的人他一眼就认出来,有的他想了半天也记不起来,便拿出记事本让客人写下名字,还指着时
期刊
传统中国若想顺畅转型为现代中国,一方面须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另一方面又确实有一个文明再造、传统再释的问题。一个现代中国,必须基于自身传统,又要从传统中展开。  一个现代的中国不可能建构在一张白纸上,它的传统,不论现代人是否喜欢,都不会悄然逝去。传统是一个国家、族群的胎记,与生俱来,如影随形。不论现代中国转型任务如何迫切,要想转型成功,要想让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造福于中国,必须从古
期刊
【巨大的“磋人机器”】  1937年,北平。死亡近在咫尺,眼前的情景让手拿铁锹的佟德麟惊骇至极:那是“满满一沟死人,多是光着身子的”。这里原先是守卫宛平的二十九路军挖的安全沟,就在著名的卢沟桥桥头的那座“卢沟晓月”御碑后面,南北长约三丈,东西宽约一丈,深有一丈多。在二十九路军撤出后,这条安全沟成了日本人的杀人场和埋人沟。  面对如此惨状,恐惧乃是人之常情。但佟德麟不敢抽身逃离这片死亡之地,在他和其
期刊
今天,在托尔斯泰的故乡——图拉,见识了晴天,也见识了雨天。离开托尔斯泰庄园时,有一种特别的感觉。1928年,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来到庄园,看到了我刚刚在雨中瞻仰的那个墓。当时,这个墓只是个长方形的土堆,不知道有没有如此茂盛的青草。将近90年过去了,今天的土堆不仅长满了青草,而且修剪得整整齐齐。当年,茨威格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土堆前,只有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更没有墓志铭,没有任何标志,只有稀疏的一
期刊
粤语里有个特色词汇叫做“番鬼”,带有“蛮不讲理”的意思。有意思的是,这个词同时也是过去广州人对于外国人的贬称。早在16世纪初期,刚刚抵达中国的葡萄牙殖民者在广东沿海的掠夺和暴行,引起了人民的痛恨,故而被称为“番鬼”。虽说名声不佳,但到了19世纪,一位来自美国的“番鬼”倒是见证了跨入近代门槛前后的广州历史变迁,他就是威廉·亨特。  懂中文的鸦片商  1825年2月11日清晨5点,一艘排水量不足500
期刊
【逊位的代价】  辛亥革命爆发后,经过几轮激烈交战,南北双方坐到了谈判桌上。经过南北两方代表反复磋商,最后达成清帝退位优待条件。《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共八款,涉及清室经费、私产的内容规定:“清帝逊位之后,其岁用四百万两,由中华民国政府付与。清帝逊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其中清帝岁用银四百万两,议定待将来改铸新币后,“改两为元”,划拨银元。  此时刚进入民国,新政府财力艰难。隆
期刊
阎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中,是一个不可遗忘的名字。他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语言犀利,文词精美,上世纪80年代的《人民文学》几乎每期都有他的评论。文坛有俗语:“一经阎纲点评,便鱼跳龙门。”这位关西大汉,总是在前沿冲锋陷阵,推动了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新时期文学启蒙和思想解放过程。  【高歌“迎春曲”】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阎纲的名字就为文坛所熟悉。他在《文艺报》编辑岗位上写下“火热的文字”
期刊
访谈嘉宾:王小鲁,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同舟共进》:近年来,不止中国,像美、德、日等大国都纷纷把振兴制造业作为自身国家战略,您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王小鲁:过去多年来,发达国家有“弃实就虚”的趋势。1990年美国的工业产出还占GDP的28%,2008年只剩下22%,金融危机后不仅没有回升,2014年又降到21%。服务业则从70%上
期刊
台湾人常用“一府二鹿三艋舺”这句谚语形容清朝时期全岛三大港市的繁荣盛况,其中“一府”指的就是台南府。台南自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统治开始到清末的近300年里,一直是台湾的行政和文化中心。在台南街头漫步,随处可见精致的古厝和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厚重的文化底蕴包围着这座古老的城市。  然而,台南最让我难忘的不是安平古堡,不是延平郡王祠,也不是清甜的虱目鱼汤,而是台南人留存在我心底的那些瞬间。  初访台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