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给朕钱”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逊位的代价】
  辛亥革命爆发后,经过几轮激烈交战,南北双方坐到了谈判桌上。经过南北两方代表反复磋商,最后达成清帝退位优待条件。《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共八款,涉及清室经费、私产的内容规定:“清帝逊位之后,其岁用四百万两,由中华民国政府付与。清帝逊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其中清帝岁用银四百万两,议定待将来改铸新币后,“改两为元”,划拨银元。
  此时刚进入民国,新政府财力艰难。隆裕太后曾派内务府大臣世续,告知袁世凯:“申明优待经费,不妨从缓交付。”隆裕只是给民国表个姿态,宫内的各项开销已是日见局促,到了此年4月时,民国政府所承诺的每年四百万经费,仅给了十四万两。徐世昌虽然尽力催促,奈何政府部库之中,空空如也。
  新政府未能兑现承诺,也带来了消极效果。此年10月,外蒙古呼图克图活佛致电袁世凯,询问如果取消独立,中华民国政府将给予何等优待?又称听闻前清皇室优待条件中,中华民国政府承诺的优待经费至今未曾兑现。如果外蒙古取消独立,则恐中华民国政府不能实现承诺云云。袁世凯立刻回复:“极言谣传之不足信,且谓如果取消独立,则中国政府自当尽礼待之。”
  在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期间,对清室优待经费尚能恪守承诺,予以发放。此时民国政府经费紧张,袁世凯通过各种途径,筹集清室优待经费,为此甚至一度自停年俸。袁世凯之后的历届民国政府,多不能按时发放优待经费,欠款成为常态。对于贫穷的中华民国而言,清室优待经费乃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当时的评论认为,中央政府财政开支,首要为军费,此外是各部行政经费,再则就是每月清室优待经费。
  拨给清室的经费常常不能发放,无奈之下,逊清小朝廷不得不屡屡哭穷,索要经费,哪有当年稳坐大清江山时的气势。1918年,眼看着端午节即将到来,内务府中库空如洗,大有无米为炊之势。不得已之下,由内务大臣世续致函国务院,请务必于阴历五月初二日以前拨给优待经费60万元,以资维持清室体面生活。国务总理段祺瑞也是前清臣子,给了老主子面子。不过段祺瑞事先申明,现在中央财政紧绌,只能先给40万。到了6月,清室又哭着过来索要经费,段祺瑞下令财务部迅速拨出优待经费三十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元。看着此时逊清小朝廷的表现,不由让人感叹,真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段祺瑞掌握权力的时期,尚能勉强给清室发放优待经费。至1920年段祺瑞皖系战败,新掌权的直系军阀对前清的感情,没有袁世凯、段祺瑞这么深,小朝廷又过起了干瘪日子。1922年时,有风声传出,民国政府将取消清室优待条件。此年吴佩孚入京拜访大总统黎元洪时,就主张废除清室优待条件。此消息传出后,逊清小朝廷很是惊恐,议定了三项应对方法:一、数年来积欠清室优待经费,要求民国政府发清;二、调查清室所有财产之价值,以谋自给;三、关于经费规定以外之优待条件,拒绝变更。
  【没钱就卖文物】
  为了应对清室优待条件被取消后的财务窘迫,逊清小朝廷搞起了小动作,将贵重财产移入东交民巷外国银行保管。经过清室内务府堂官钟某、内府堂官绍耆、载洵、载涛等人操作,1922年6月3日(旧历五月初八日)开始,由西华门开进汽车三辆,入西新门内装载宝物,再运赴东交民巷外国银行,如此持续数日。
  清室优待经费长期被拖欠,财用日匮,每遇年节开支,靠着变卖、抵押文物而勉强维持。溥仪此时出卖、抵押的,均为珍贵文物,如十二金编钟。乾隆八十大寿时,各省督、抚进贡有黄金编钟一套。溥仪手中缺钱,就将这套十二金编钟及金器数百件,抵押给了某外国银行买办,得洋45万元——但十二金编钟的价值远在45万之上。1900年庚子之乱时,曾被八国联军抢去一个编钟,后以十万两的价格方才赎回。至于其余数百件金器,单以黄金重量而论,已值60万元左右。
  如此坐吃山空,长久以往,小朝廷势将不支。为了开源节流,溥仪也开始整理产业,派人查验在奉天、热河、近畿三处的房屋田地,以备出租。对于宫中古董,雇专家加以鉴定,以免出售、抵押时吃亏。对宫中各项费用,开始严加核销,每年可节省下数十万元。
  溥仪将大量文物藏入外国银行,又将文物暗中拍卖抵押,激起了当时文人的不满。1924年3月,李燮阳等66人联名提出质问书,限逊清小朝廷三日之内,答复陈宝琛、郑孝胥等串通溥仪盗卖文物之事。同时要求民国政府,根据法律,将清室手中的文物,悉数提出,或交内务部派专员妥慎保存,或发交给博物馆,以供人民观览。
  根据内务部拟定的《保存古物暂行办法》,凡国内一切古籍古物,均不得出售给外国人。清室出售的珍贵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内务部也出来表示,不得不严加干涉。内务部通知逊清小朝廷内务府,要求此后凡清室手中的古籍古物,非经民国内务部核准,不得随意移转出卖,并请将陈宝琛等变卖文物情况,迅速查明汇报。
  逊清小朝廷也开始四处活动,找人帮忙,竟然说动了当时颇有实力的大军阀。通过大军阀运动了国务总理孙宝琦,请其帮忙通融。孙宝琦插手过问,责令军警机关、内务部不得过问清室文物事宜,此后清室又可以私藏、倒卖文物了。风头一过去,京师就有消息称,不日清室又将有大批贵重文物出押或出卖,中外资本家纷纷筹款以备买入。
  【驱逐出宫是否合法】
  虽然在1922年做了一定的准备,清室没有想到的是,清室优待条件的取消很快到来。1924年10月23日,当直奉大军在山海关一线激战正酣之际,本属直系的冯玉祥突然班师回京,发动政变,控囚禁总统曹锟,以黄郛代理国务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数日之后,在冯玉祥授意下,黄郛以大总统名义向溥仪出示《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宣布永远废除皇帝尊号,将其驱逐出宫,又将皇室优待费由原来每年四百万元减至五十万元,这实际上等于废除了优待条件。
  冯玉祥一直痛恨皇室,认为让他们留在紫禁城是民国的羞辱。早在驱逐张勋的战役中,冯玉祥就曾想把溥仪驱赶出紫禁城,但被阻止。这次北京政变后,借机将溥仪从宫中赶出,于是也就有了电影《末代皇帝》中溥儀落魄出皇宫的一幕。负责驱逐溥仪的是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到了宫里,鹿钟麟问溥仪:“你愿意当百姓,还是当皇上?当百姓我们保证你安全,当皇上另外处置。”溥仪一听,马上表示愿意当百姓。鹿钟麟也不废话,说愿意当百姓就马上出宫。溥仪被驱逐出宫,带来的好处是,故宫博物院得以成立。溥仪出宫后,李石曾先生等组织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接收故宫以及前清内务府所属一切财产,约集社会各界人士合力工作,于民国十四年十月成立故宫博物院。   就1924年的驱逐溥仪出宫事件,当时及后世有诸多争议,争议的中心在于,驱逐溥仪出宫,削减优待经费,是否违背法律?支持冯玉祥者认为并未违约,其理由有三:一、清皇室未依约迁出宫禁;二、溥仪参与复辟;三、溥仪愿做自由公民。
  说清室赖在宫中不走,却不是历史真相。实际上,清室一逊位,隆裕太后就提出,要搬去颐和园居住。1912年3月20日,前清总管内务府大臣世续拜会袁世凯时,提出隆裕太后想尽快移驻颐和园。1912年3月25日,隆裕太后召见满洲王公及内务府总管,商议迁宫之事。最后议定,旧历四月初一日迁驻颐和园。世续随后又至总统府,请求拨付款项一百万两,作为迁往颐和园的费用。袁世凯此时手中哪里有钱,竭力劝阻世续,谓大可不必多此一举。“袁总统仍极力挽留,词意恳挚,甚至泣数行下。”民国政府手中没钱,清室又有诸多事务牵绊,迁往颐和园之事最后不了了之。
  到了1924年春,溥仪命郑孝胥管理内务府。郑孝胥主张履行条约,准备派庄士敦整修颐和园,并安排溥仪巡游颐和园。只是因为直奉开战,颐和园远在郊外,一旦兵火蔓延,恐有不虞,小朝廷手中又被财力限制,遂告中止。
  至于张勋复辟时,溥仪年不过12岁,尚未“亲政”,属未成年人,自然谈不上法律与政治责任。且满人大臣,哪怕是铁杆保皇派,在复辟中基本未曾参与,内务府大臣世续,就始终拒绝参与复辟。在张勋复辟中,出力最巨的,却是张勋、康有为、雷震春、顾瑗这些汉人。
  就冯玉祥取消清室优待条件,唐绍仪曾道:“认为此项条件有更改之必要,亦当以合法之程序表示其意。”通过强力手段改变优待条件,实如胡适当日所言:这真是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再提优待条件】
  到了1926年,冯玉祥宣布下野,并准备将国民军退往西北,自己前往苏联考察。溥仪乘机命内务府致函国务院,要求归还故宫及私产。国务院审核后认为: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五日之修正条件,并不苛刻,无再变更必要。”
  此次以内务府的名义,致函国务院,中间却又有故事。1925年4月16日,清室在景山西设清室办事处,取代内务府,管理清室经费及财产。待冯玉祥一走,1926年7月13日,溥仪又恢复内务府,命载润为内务府大臣。载润当即用内务府名义,以平行公函致国务院,要求点交故宫及其附属财产。
  国务院冒然接收公函,又发交内务部办理,激起舆论哗然。新闻界纷纷主张,应照处置“谋叛伪机关”方法,处置此内务府,逮捕伪内务府大臣载润云云。同时指责国务院,接受所谓内务府平行公函,无疑是默认漙仪帝号。焦头烂额之间,国务院只能严厉训斥小朝廷。于是内务府名字再被取消,复改为清室办事处。
  到了1928年,国民党北伐成功,躲藏在天津日本租界的溥仪,实际上已被遗忘。对于逊清小朝廷的优待条件与每年经费,自诩为革命政党的国民党,自然不会再拨付。为了管理清室内务府官房田地,国民政府财政部特意设立河北官产处,将逊清小朝廷管的服服帖帖。小朝廷一老实,地方上就有人不客气了。1928年9月间,有人抢占清室的官房和田地,擅立卖契。河北官产处致函溥仪时,称呼颇有意思:“溥仪先生,请多加留意,派人接洽处理”云云。
  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准备扶持溥仪做傀儡。就在溥仪要离开天津之前,国民政府突然派人至天津劝說溥仪,称可以恢复优待条件,恢复帝号,每年全额照付优待费等。溥仪则愤恨地道:国民政府早干什么去了?优待条件废了多少年,这才想起来优待,我这个人是不受什么优待的。”此后的溥仪,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狮子山精神强调同舟共济】  《同舟共进》: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对于亲历者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天。您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您身边的亲人、朋友反应如何?  雷鼎鸣:香港回归的那一天,我和家里人都非常高兴,我有些亲人当时在外地,但也都在电视里看了回归典礼。总体而言,香港人对国家的态度是非常正面的,对香港的前途也寄予了很大希望。董建华先生在成为第一任特首时的威望很高,大家都相信公务员团
期刊
中国千年外交与全球治理分不开,不过,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内涵、理念、方式、作用等并不一样。梳理中国千年外交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总结其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发挥好中国今天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古代中国:始终主导东亚体系  殖民体系建立和全球化形成后,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治理问题才随之出现。古代全球治理与现代全球治理的差别之一就是,前者是区域性的,后者为世界性
期刊
以往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偏好简单明快,而一些历史著作的书写也乐于简洁了事,但若长此以往,让这种“简化”的思维模式固定下来,对理解历史是不利的。历史本身是复杂的、多样的,很多时候并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对其进行评判,比如研究二战中的“反法西斯”问题时,就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辞典包括网络百科,都称之为“20世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或者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
期刊
作为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我非常荣幸地亲历了大会的全过程,特别是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深刻感到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催人奋进,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创新成果,深刻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历史担当,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期刊
报业易主案众说纷纭  《申报》是近代中国第一大报,最早由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创办,后于1905年卖给该报华人经理席子佩。1912年秋,史量才以12万银元购入《申报》,由此开创了《申报》的鼎盛时期。  关于这场报业易主案,历来有颇多说法。其中传闻最甚的,莫过于史量才借名妓沈秋水之财收购《申报》一说。据载,史量才生于1880年,原籍南京,家境平平。1899年,史量才考中秀才,两年后抛弃旧科举入读杭州
期刊
【“原来是天才,现在是蠢材”】  白发苍苍的廖冰兄像一个“小孩子”。  曾经,亲朋好友眼里的廖冰兄行动矫健,妙语连珠,晚年却不良于行,语不成句。时钟和记事本离不开身,所记多是生活细节。每天,他会根据身体状况,自己规定抽几支廉价香烟,抽完一支就在记事本上打个“√”,打完这几个“√”,就不再抽了。  别人来探望廖冰兄,有的人他一眼就认出来,有的他想了半天也记不起来,便拿出记事本让客人写下名字,还指着时
期刊
传统中国若想顺畅转型为现代中国,一方面须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另一方面又确实有一个文明再造、传统再释的问题。一个现代中国,必须基于自身传统,又要从传统中展开。  一个现代的中国不可能建构在一张白纸上,它的传统,不论现代人是否喜欢,都不会悄然逝去。传统是一个国家、族群的胎记,与生俱来,如影随形。不论现代中国转型任务如何迫切,要想转型成功,要想让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造福于中国,必须从古
期刊
【巨大的“磋人机器”】  1937年,北平。死亡近在咫尺,眼前的情景让手拿铁锹的佟德麟惊骇至极:那是“满满一沟死人,多是光着身子的”。这里原先是守卫宛平的二十九路军挖的安全沟,就在著名的卢沟桥桥头的那座“卢沟晓月”御碑后面,南北长约三丈,东西宽约一丈,深有一丈多。在二十九路军撤出后,这条安全沟成了日本人的杀人场和埋人沟。  面对如此惨状,恐惧乃是人之常情。但佟德麟不敢抽身逃离这片死亡之地,在他和其
期刊
今天,在托尔斯泰的故乡——图拉,见识了晴天,也见识了雨天。离开托尔斯泰庄园时,有一种特别的感觉。1928年,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来到庄园,看到了我刚刚在雨中瞻仰的那个墓。当时,这个墓只是个长方形的土堆,不知道有没有如此茂盛的青草。将近90年过去了,今天的土堆不仅长满了青草,而且修剪得整整齐齐。当年,茨威格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土堆前,只有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更没有墓志铭,没有任何标志,只有稀疏的一
期刊
粤语里有个特色词汇叫做“番鬼”,带有“蛮不讲理”的意思。有意思的是,这个词同时也是过去广州人对于外国人的贬称。早在16世纪初期,刚刚抵达中国的葡萄牙殖民者在广东沿海的掠夺和暴行,引起了人民的痛恨,故而被称为“番鬼”。虽说名声不佳,但到了19世纪,一位来自美国的“番鬼”倒是见证了跨入近代门槛前后的广州历史变迁,他就是威廉·亨特。  懂中文的鸦片商  1825年2月11日清晨5点,一艘排水量不足5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