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寻找现代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3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若想顺畅转型为现代中国,一方面须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另一方面又确实有一个文明再造、传统再释的问题。一个现代中国,必须基于自身传统,又要从传统中展开。
  一个现代的中国不可能建构在一张白纸上,它的传统,不论现代人是否喜欢,都不会悄然逝去。传统是一个国家、族群的胎记,与生俱来,如影随形。不论现代中国转型任务如何迫切,要想转型成功,要想让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造福于中国,必须从古老的中国传统中寻找与西方现代文明可以对接的因素。这就是一百多年前胡适在其名著《先秦名学史》“导论”中说的道理:“我们中国人如何能在这个骤看起来同我们的固有文化大不相同的新世界里感到泰然自若?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以及自己创造了灿烂文化的民族,在一个新的文化中决不会感到自在的。如果那新文化被看作是从外国输入的,并且因民族生存的外在需要而被强加于它的,那么这种不自在是完全自然的,也是合理的。如果对新文化的接受不是有组织地吸收的形式,而是采取突然替换的形式,因而引起旧文化的消亡,这确实是全人类的一个重大损失。因此,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
  胡适后来很长时间被视为“全盘西化论者”,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胡适后来的学术工作,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句子去概括,就是他所标举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中国现代转型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研究问题,不输入学理,就不知道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不知道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从哪儿下手;不注意中国传统,不用现代手段去研究固有文明,就无法弄清固有文明的精华、糟粕。研究就是评判,就是从现代理性回望传统,汲取精华,去掉糟粕,重构新文明,适应新时代。
  【古典中国文明具有现代因子】
  在过去一百多年,由于中国转型实在太艰难,内政外交几乎始终纠缠在一起,“救亡压倒启蒙”,启蒙往往为生存让路。几度危亡严重耽搁了中国现代化进程,重启现代化往往就带有急切情绪。从第一次现代化运动至最近一次现代化运动,150多年的历史就在耽搁、重启、焦虑、日争朝夕、欲速则不达中反复,因而传统往往承担了中国不进步的原罪。不论是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失败,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思想界的忧虑,传统都成了替罪羔羊。其实,历史真相并非如此。
  比如第一次现代化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其理论而言这并不是最坏的判断,一方面这个口号给了中国改变的方向,另一方面给了改变的动力。在那短短三十年,中国工业化有了很好的开始,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只要踏踏实实往前走,中国一定能走出一条现代化新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离成功还会很远吗?然而一场战争让先前的发展归零,此后的反省导向了制度层面,进而甚至抵达“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覺悟”(陈独秀语)。教育变革、制度变革、文化变革,中国走向现代化,似乎必须全面颠覆,彻底改变。
  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中国没有赢得甲午战争,中国也没有在那之后顺利登上世界舞台,比如没有在巴黎和会如愿以偿,因而追责制度,追责文化。钱穆指出,“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这是钱穆毕生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心得,是真知灼见,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制度传统、文化传统极有用处。
  钱穆不仅不能认同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专制黑暗”的四字判词,而且根据他的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其实蕴涵着与西方近代政治制度对接的因素:“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博士弟子,补郎、补吏,为入仕正轨,而世袭任荫之恩亦替。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更不要说后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了。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政治文化体,中国于近代之前在制度、文化、社会诸多方面都渐次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面对近代西方的强势确实有其不太适应的地方,也确实有许多方面需要参照西方进行改进甚至重置。但是完全忽略中国已有传统,完全不注意中国人的生命感受,可能也有相当问题。
  传统并不只是一个消失的过往,传统需要解释,需要重构。既往的政治架构,可以解读为“专制黑暗”,又可以被钱穆等一批略带温情的史学家解读为具有现代性。我们不必在这些历史学家、思想家之间选边站,但是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中国要想顺畅转型为现代中国,一方面必须充分吸收西方因素,接受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这是人类共有财富。另一方面,古典中国的农业文明取得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但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又确实有一个文明再造、传统再释的问题。中国不可能置数千年传统于一边,不可能在荒漠、白纸上从头开始,“前近代的中国文明”具有“后现代”的因子,这些因子完全可以拿来作为中国新文化的思想资源。
其他文献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订投降协议,代表中国出席这一盛典的是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徐永昌。著名记者陆铿曾评论“中国人民对日抗战八年,牺牲军民无数,而最后代表国家受降的,竟是人们不大知道的徐永昌将军”。徐永昌因为性格原因,沉默寡言,不愿意与媒体打交道;他也不是驰骋疆场的领兵将领,战后很快便交卸军令要职,成为抗战史上“失踪”的将领。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在对外战争中取得完
期刊
1953年中国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年的人口总数为6亿(不含台港澳人口),其中80%以上的是以务农为生的农民。中国“三农”问题的前辈杜润生曾说:“爱人民首先要爱农民。”所以,谈到富民,其主体就是要使农民富起来,强国富民,这是中共领导革命的初衷。  【“耕者有其田”是農民致富的前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情况如何,决定着中国的命运。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不断爆
期刊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比丘、寥天一阁主等。在这些名号中,华相众生和通眉比丘都打上了鲜明的佛门印记。  谭嗣同一生33年间,如此淬炼自己的身心:先是寒窗苦读,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于学无所不窥,对湖南先贤王夫之的学说尤为心折。18岁时,谭嗣同在《望海潮·自题小影》一词中写道:“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20岁
期刊
说起谭嗣同,很多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曾参与“戊戌变法”,是维新派的中流砥柱,为了变法不惜以血相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时至今日,在很多学术著作中,谭嗣同也仍被归类为“维新派”。  但实际上,谭氏一生念念不忘推翻清廷,乃是一名“革命党”。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不能仅从一些只言片语就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应综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作全面的分析——他为何要这么做,为何要这么说。  【言论
期刊
【狮子山精神强调同舟共济】  《同舟共进》: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对于亲历者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天。您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您身边的亲人、朋友反应如何?  雷鼎鸣:香港回归的那一天,我和家里人都非常高兴,我有些亲人当时在外地,但也都在电视里看了回归典礼。总体而言,香港人对国家的态度是非常正面的,对香港的前途也寄予了很大希望。董建华先生在成为第一任特首时的威望很高,大家都相信公务员团
期刊
中国千年外交与全球治理分不开,不过,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内涵、理念、方式、作用等并不一样。梳理中国千年外交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总结其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发挥好中国今天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古代中国:始终主导东亚体系  殖民体系建立和全球化形成后,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治理问题才随之出现。古代全球治理与现代全球治理的差别之一就是,前者是区域性的,后者为世界性
期刊
以往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偏好简单明快,而一些历史著作的书写也乐于简洁了事,但若长此以往,让这种“简化”的思维模式固定下来,对理解历史是不利的。历史本身是复杂的、多样的,很多时候并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对其进行评判,比如研究二战中的“反法西斯”问题时,就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辞典包括网络百科,都称之为“20世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或者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
期刊
作为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我非常荣幸地亲历了大会的全过程,特别是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深刻感到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催人奋进,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创新成果,深刻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历史担当,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期刊
报业易主案众说纷纭  《申报》是近代中国第一大报,最早由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创办,后于1905年卖给该报华人经理席子佩。1912年秋,史量才以12万银元购入《申报》,由此开创了《申报》的鼎盛时期。  关于这场报业易主案,历来有颇多说法。其中传闻最甚的,莫过于史量才借名妓沈秋水之财收购《申报》一说。据载,史量才生于1880年,原籍南京,家境平平。1899年,史量才考中秀才,两年后抛弃旧科举入读杭州
期刊
【“原来是天才,现在是蠢材”】  白发苍苍的廖冰兄像一个“小孩子”。  曾经,亲朋好友眼里的廖冰兄行动矫健,妙语连珠,晚年却不良于行,语不成句。时钟和记事本离不开身,所记多是生活细节。每天,他会根据身体状况,自己规定抽几支廉价香烟,抽完一支就在记事本上打个“√”,打完这几个“√”,就不再抽了。  别人来探望廖冰兄,有的人他一眼就认出来,有的他想了半天也记不起来,便拿出记事本让客人写下名字,还指着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