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与微光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大的“磋人机器”】
  1937年,北平。死亡近在咫尺,眼前的情景让手拿铁锹的佟德麟惊骇至极:那是“满满一沟死人,多是光着身子的”。这里原先是守卫宛平的二十九路军挖的安全沟,就在著名的卢沟桥桥头的那座“卢沟晓月”御碑后面,南北长约三丈,东西宽约一丈,深有一丈多。在二十九路军撤出后,这条安全沟成了日本人的杀人场和埋人沟。
  面对如此惨状,恐惧乃是人之常情。但佟德麟不敢抽身逃离这片死亡之地,在他和其他30多人的身后,就是闪着寒光的刺刀,日本人正盯着这些被强拉来的壮丁,监督他们掩埋尸体。理智告诉佟德麟,任何轻举妄动都会让他成为沟里那些受难者中的一员,而对身后盯着他们的那些杀人者来说,这不过是又多了具无关紧要的尸体而已。他只能和其他人一样,抡起铁锹,向沟里填土。
  这是佟德麟第一次目睹如此密集而恐怖的死亡,但这绝不是最后一次。
  平民在战争中的死亡更容易激起复杂的情绪。现代意义上的战争在理论上尽可能将战火限制在划定的交战区域内,在这片区域中,杀戮是“合理”的。一旦离开这一区域,任何杀戮行为,特别是对手无寸铁的平民杀戮就是罪行。可惜,“全面战争”的含义之一就是无差别的任意杀戮。被残杀的平民往往更容易给普通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就是佟德麟感到恐惧惊骇的原因,他也是这些普通人中的一员,但这个身份并不能保证他免受死亡威胁。
  强烈的同感心,让很多1937年的亲历记和回忆录都记述了普通人触目惊心的死亡。普通人被日军杀害的原因不胜枚举。青壮年往往是首当其冲被杀的,因为他们最有能力反抗。“街上青年人,只要是身躯强壮、剪平头的,即遭逮捕。捉去以后,先将两手的手背用刀割裂,然后询问;不答,或答得被认为不满意,就将煤油灌进鼻孔,死而復苏者几次,再行监禁或处死”。头发也会成为杀人理由,“凡留分头的便指为共产党,光头的指为受过军训的学生,一律枪杀”。藏有爱国或抗日文字图画,甚至一本党义、一张南方报纸、一套童子军装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有些杀人原因甚至莫名其妙,鲁悦明记下了一个乡下人因为“系了一条红腰带进城”,结果被日军扣留起来,“倒灌凉水,又打个半死,硬逼他供出同伙的人来。这个人直到咽气时,他也没有明白他为什么犯罪”。身陷北平的作家王焕斗也在写给友人的公开信中提到有17个鼓贩,在广德门外收购了军人皮带数根,因此被日军逼跪护城河岸,各刺二十刀……
  此外,在这种大规模的屠杀中,女性是最容易受到欺凌和屠杀的一类,她们往往被视为战利品而非人类。
  占领者不问青红皂白的频繁杀戮,甚至让一些人产生了恐怖的幻觉,想象日军制造了一台巨大的“磋人机器”,这种杀人魔物:
  形如切肉作馅机,凡日军或汉奸逮捕之壮丁,类似军人或学生者,概置杀人机器内,魔轮一转,人化肉泥,放水冲刷,尸骨无踪。
  屠杀在被日军占领的各地发生,种种残杀手段在民国首都南京达到极致。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汗牛充栋,以至于每一篇拿出来都仿佛字字滴血,令人触目惊心。其确切的死亡人数直到今天仍然难以完全统计出来。南京地方法院在1946年4月完成的战后调查提供的死亡人数是295525人,男性遇难者占76%,女性占22%,儿童占2%。儿童的死亡人数是最难追踪的,而且总是令人悲哀地往少里估算。由于户籍资料被战争损毁,所以总人数很有可能超出今天官方公认的30万。
  尽管死亡数字一直存在着争论,但一个基本事实是:罪行不是因无辜者数量的多少而界定的,每一滴无辜者的鲜血都是一桩罪行。
  【“小战避乡,大战避城”】
  在战争年代,目击者往往会成为下一个死难者。尸横遍野的惨景,亲朋好友的罹难,不知何时,死亡的镰刀就会轮到自己头上。因此,如何逃避死亡,寻找安全之地,就成为了战时的一种必要的生存技能。
  逃难他乡,从表面上看,是逃避死亡最合理的方式。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意,战争来临时逃得越远越安全。但仔细检视亲历者的记述和回忆,就会发现真正远逃的人其实微乎其微。譬如桐乡石门镇的丰蓉赓(丰子恺侄女)一家,1937年11月6日石门空袭后,他们先是逃到离镇仅有二里许的六塔村,因为日军空袭很快抵达这里,所以又搬到离镇七里的洪通浜,这个距离能允许丰蓉赓的父亲在一天内往返于家和避难点之间。局势稍微安定后,丰家又回到已沦陷的镇子,在日本人的鼻息下勉强谋生。
  丰蓉赓一家的选择也是战时很多人的选择:在战争逼近时暂时离开,但离家距离最多不会超过一天的路程,一旦战事结束,这些人就会返乡,哪怕家乡已被日本人占领。这看起来似乎不符合趋利避害的逻辑,但却并非没有因由。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笃信那句战时避难法则“小战避乡,大战避城”,总而言之,尽可能地离家乡近些而不是相反。在远离战火的陌生异乡和满目疮痍的熟悉故土之间,人们往往还是倾向选择后者,已知带来的安全感和未知带来的疏离感加在一起,都要大于战争带来的恐惧感。
  但除了这种心理上的因素外,一个更重要的直接因素是——没有钱。能真正远跨千里逃难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包括学生在内的知识分子,另一种是有权有势的官员、富商或是地方望族,这些人拥有资金、人脉,可以支持他们的逃难远行。知识分子是孟子“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典型,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他们宁可困厄逃难途中,也不愿在沦陷区为亡国奴。享誉世界的西南联合大学,就是这场知识界集体万里逃难的结晶。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西南联大校歌的这段歌词,可以说是千万联大学子跋涉万里逃难经历的凝练概括。
  【通往租界之路】
  对普通难民来说,逃离死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死亡之旅”。如何死里逃生绝对是一项高难技术,一步之差,就有性命之危。逃难的路线必须仔细规划,以避开战火轰炸。杭州难民的逃难就是一场致命错误,这些茫然无措的人流不知该逃往何处,多数奔向富阳和余杭两个他们自以为安全的地方,结果是“余杭跟富阳同时沦陷,难民仍不免于寇祸”。   一般来说,西方人的租界是一个安全的所在。为了不触怒西方人,日本作战时会尽量避开租界区。一位观察者称日本人的作战是极为“艺术”的,马路这一边的华界是一堆残砖破瓦,但另一边的租界却毫无火渍和枪痕。因此,拥有全国最大租界区的两座城市——天津和上海成为了难民群涌的中心。
  但通往租界之路却要突破重重致命关卡。
  北平作家王焕斗在8月30日踏上逃往天津之路。他早上5点出门到前门车站乘前往天津的火车。一进站就有日兵检查,进入月台又有日兵再行检查。幸运通过前两关的王焕斗终于坐上了火车,但火车挨到11点才“蠕蠕动矣”。刚刚开到永定门,火车就突然停了下来。一个中国警察先上车厉声高叫:“大小行李都自己打开!”旋即又小声叮嘱自己的同胞:“如有碍眼物件,早自为计。”
  车上很快陷入一片仓皇恐惧之中,“于是撕信札者有之,抛书籍者有之”。随着日兵的皮靴踏入车厢,骚乱变成了一片死寂。“箱不论大小,一律翻之,倒之;人不分男女,一律摸之,索之。”王焕斗身边的一位学校女生因为拒绝解扣脱衣,被日兵以刺刀威胁。吓坏了的旅客们集体劝她“当此之时,屈辱些儿罢!”最后,日兵身旁的一个辽宁翻译出面为她解围,又悄悄把被日兵错过的王焕斗摁在椅子上,让他免遭搜身之苦。
  这只是第一关,接下来的一关更加凶险。平时只需两三个小时的火车,直到下午5点才抵达天津东站。从东站出来后,只要跨过站前广场对面的万国桥,就可以抵达安全的租界。但死神也在桥前拦截难民们。王焕斗刚一出站门,就遭到日兵“严重检查”:“不幸同胞,多数被日兵逮捕,驱至日本司令部一一审问。”王焕斗惊讶地发现,日兵逮捕旅客似乎没有任何标准,“只由日兵任何手指”。
  王焕斗因为一周未剃胡须,苍然老态让他顺利逃过一劫,在友人的帮助下,通过万国桥抵达天津租界。尽管租界内挤满了逃难的人群,王焕斗只能住宿在公理会的门洞地板上,但他还是感到“俨然天堂矣”。而那些在车站前被带走的旅客就没那么幸运了。一位化名叫“钟馗”(意为打鬼)的天津人记述了被带走者的遭遇:
  原来敌军在月台上扣留旅客是采取淘汰制,分别去留。旅客上车或下车时,先经过了鬼子兵浪人和汉奸等的甄别,一部分经敌人认为可疑的,便要扣留,带到司令部一楼,在一楼上,敌人审问数小时以后,将一批释放,带其余的到二楼。二楼上也要同样的盘问,此后再有一批被淘汰。所余的选手再登三层楼,自然凶多吉少了。——很多人的逃难之路就此终结。
  比起天津租界,逃往上海租界之路更加险阻重重。除了日兵例行搜检,火车本身就充满危险。车厢里人挤人,急于逃离战火的难民甚至扒上了车顶。一次,火车即将发动时,人们忽然听到飞机响,吓坏了的火车司机紧急发动,“顶上的人纷纷坠下,有的坠在轨道旁,手脚被轮子碾断,惊呼号啕之声淹没了火车的开动声”。日本轰炸机也不惮于轰炸挤满难民的火车站和列车。8月28日,日军12架飞机轰炸上海南站,有600余名正在候车的难民被炸死。
  即使是这些难民千辛万苦终于抵达租界区,他们面对的仍然很可能是绝望的结局。成千上万的难民挤在通往公共租界的外白渡桥上,使这座“生命之桥”成了“死亡之桥”,“我感到我走在被挤倒的老人和孩子身上……他们被无数只脚踩扁”。即使他们终于抵达了租界区,面对的仍然可能是紧锁的大门。
  法租界的铁门在战争刚爆发时就关闭了,只有十道精心设计的铁门可以通过。《救亡日报》的记者周钢鸣在《一幅流民图》中描述了法租界铁门内外的情景:
  门里面站满着法国巡捕,安南兵和许多的想到南市难民区去的难民;铁门的外面是无数搬箱运货的大车,车上堆置着山一样的杂物,在车与车之间,扶老携幼地拥杂着许多想逃进租界来的难民。因此在这小小铁门口的里外,鼓噪呼喊的声音,一班维持秩序者用鞭子威吓难民,敲打什物的声音,构成一幅扰攘纷纭的凄惶情景!人像潮水拥来拥去,小铁门就像一条堤的决口,被人潮冲激着。
  8月28日,日军对法租界旁的南市居民区进行了轰炸,但3万余名试图进入法租界避难的难民仍然被警察拒之门外。公共租界虽然在战争初期向难民开放,但很快就被蜂拥而入的难民挤满了,只得关闭所有入口。
  当“高雅的招待会”结束后,这些足蹬“锃亮漆皮鞋”、穿着全套晚礼服的赴宴者们,带着微醺的醉意,毫不迟疑地登上一座八层仓库的顶楼,一面吩咐身边的中国侍者端来一杯威士忌,一边凝视远方500米处“东方人互相屠杀”的“充满血腥的烽火之夜”。这种描述与前面簇拥在租界门外的难民潮形成鲜明对比,似在证明租界人士隔岸观火的冷血无情。
  不过,这实际上只是以偏概全,租界真正庇护的难民数字其实已大大超出了它的能力范围。1937年11月,公共租界为难民们建立了142座难民营,收容了91815名难民。法租界共建立了40座难民营,收留难民25900人,教会开设的震旦大学和因战争迁入法租界的交通大学则分别收留了2300名和17000名难民。著名的独臂神父饶家驹冒着日本人的生命威胁,在南市划定的安全区,拯救了至少30万难民的生命。一个细节很能说明情况:当一个难民因为扰攘挨了一警棍,躲在墙角里哭泣时,一名中国巡捕轻悄地跑过来,用半责备的语气指着天上盘旋的日本战机,宽慰他说:“别哭,要不是法国人你老早被炸弹炸死了!”
  【在战火的缝隙里活下去】
  进入难民营、安全区或救济所的难民可以暂时避开战火的威胁,但苟且偷安并不意味着他们难民身份的结束。难民营可以提供食物、衣物和医疗等生存所需,但不能提供生活。当一名北平记者要给救济所里的难民拍照时,引起他们的极大反感:今生我们已经吃饱了痛苦,你给我们留下影子,难道要我们生生世世永远不能翻身吗?”但这名记者第二次来拍照时,镜头前的难民们却变得一片沉默,“他们却是希望以痛苦的影子換来救济和怜悯”。
  离别自己熟悉的土地,家人朋友生死未卜,在陌生的地方忍饥挨饿,战争无时不在的威胁,还有不知这种苦痛的难民生涯何时会结束的茫然——难民的心灵一如战后的大地满目疮痍。而且并非所有的难民营都能为难民提供友善的环境。《东南日报》的记者在1937年11月22日访问了无锡一座难民收容所,当他走进里面时,他看到:
其他文献
1953年中国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年的人口总数为6亿(不含台港澳人口),其中80%以上的是以务农为生的农民。中国“三农”问题的前辈杜润生曾说:“爱人民首先要爱农民。”所以,谈到富民,其主体就是要使农民富起来,强国富民,这是中共领导革命的初衷。  【“耕者有其田”是農民致富的前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情况如何,决定着中国的命运。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不断爆
期刊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比丘、寥天一阁主等。在这些名号中,华相众生和通眉比丘都打上了鲜明的佛门印记。  谭嗣同一生33年间,如此淬炼自己的身心:先是寒窗苦读,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于学无所不窥,对湖南先贤王夫之的学说尤为心折。18岁时,谭嗣同在《望海潮·自题小影》一词中写道:“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20岁
期刊
说起谭嗣同,很多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他曾参与“戊戌变法”,是维新派的中流砥柱,为了变法不惜以血相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时至今日,在很多学术著作中,谭嗣同也仍被归类为“维新派”。  但实际上,谭氏一生念念不忘推翻清廷,乃是一名“革命党”。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不能仅从一些只言片语就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应综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作全面的分析——他为何要这么做,为何要这么说。  【言论
期刊
【狮子山精神强调同舟共济】  《同舟共进》: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中国,对于亲历者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天。您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您身边的亲人、朋友反应如何?  雷鼎鸣:香港回归的那一天,我和家里人都非常高兴,我有些亲人当时在外地,但也都在电视里看了回归典礼。总体而言,香港人对国家的态度是非常正面的,对香港的前途也寄予了很大希望。董建华先生在成为第一任特首时的威望很高,大家都相信公务员团
期刊
中国千年外交与全球治理分不开,不过,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内涵、理念、方式、作用等并不一样。梳理中国千年外交与全球治理的关系,总结其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发挥好中国今天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古代中国:始终主导东亚体系  殖民体系建立和全球化形成后,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治理问题才随之出现。古代全球治理与现代全球治理的差别之一就是,前者是区域性的,后者为世界性
期刊
以往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偏好简单明快,而一些历史著作的书写也乐于简洁了事,但若长此以往,让这种“简化”的思维模式固定下来,对理解历史是不利的。历史本身是复杂的、多样的,很多时候并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对其进行评判,比如研究二战中的“反法西斯”问题时,就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辞典包括网络百科,都称之为“20世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或者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
期刊
作为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我非常荣幸地亲历了大会的全过程,特别是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深刻感到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催人奋进,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创新成果,深刻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历史担当,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期刊
报业易主案众说纷纭  《申报》是近代中国第一大报,最早由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创办,后于1905年卖给该报华人经理席子佩。1912年秋,史量才以12万银元购入《申报》,由此开创了《申报》的鼎盛时期。  关于这场报业易主案,历来有颇多说法。其中传闻最甚的,莫过于史量才借名妓沈秋水之财收购《申报》一说。据载,史量才生于1880年,原籍南京,家境平平。1899年,史量才考中秀才,两年后抛弃旧科举入读杭州
期刊
【“原来是天才,现在是蠢材”】  白发苍苍的廖冰兄像一个“小孩子”。  曾经,亲朋好友眼里的廖冰兄行动矫健,妙语连珠,晚年却不良于行,语不成句。时钟和记事本离不开身,所记多是生活细节。每天,他会根据身体状况,自己规定抽几支廉价香烟,抽完一支就在记事本上打个“√”,打完这几个“√”,就不再抽了。  别人来探望廖冰兄,有的人他一眼就认出来,有的他想了半天也记不起来,便拿出记事本让客人写下名字,还指着时
期刊
传统中国若想顺畅转型为现代中国,一方面须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另一方面又确实有一个文明再造、传统再释的问题。一个现代中国,必须基于自身传统,又要从传统中展开。  一个现代的中国不可能建构在一张白纸上,它的传统,不论现代人是否喜欢,都不会悄然逝去。传统是一个国家、族群的胎记,与生俱来,如影随形。不论现代中国转型任务如何迫切,要想转型成功,要想让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造福于中国,必须从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