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不断创新,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不仅应当对课文的表层意思进行理解,还应当对其中的深层内容和重点表达进行探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让他们学会对文本进行细读,品味其中的句子含义和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想法。因此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进行探究,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对其他教师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 教学策略
文本细读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让他们在自主阅读时也能关注到相应内容,真正达到阅读应有的目的和益处。对于文本的品位,学生不仅应当从文章本身入手,还可以针对文章题目或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进行切入,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资源逐步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一、借助背景知识,深入了解文章主旨
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除了应当对其文章本身有所了解,针对一些技术性的文章或有关作者经历的文章,学生还需要对其内容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经历有一定的接触,只有这样才能对作者所写的内容有共鸣,进而对文章主旨大意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拓展来为学生进行补充,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学生预习阶段,由于没有充分的背景知识,学生在进行第一遍阅读时会对一篇文章产生第一印象,并且这种第一印象会持续到教师真正讲解这篇课文时,这严重影响学生个人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当让学生先了解背景知识,并将其作为预习活动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实行。
例如学生在学习《开国大典》这篇文章时就应当对故事背景、相关历史事实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文内容的阅读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学生会带着更肃穆和尊重的情绪阅读课文内容。当然这个过程也不应当仅体现在学生个人的头脑中,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包括对背景知识的查找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有背景知识的补充,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解角度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不同的感想。了解背景知识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重点环节,通过对相关事实的了解,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对课文主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培养发散思维,引领多角度探究
语文作为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解方面往往没有唯一准确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知识背景以及生活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对于同一篇课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是合理的内容教师都应当尽可能以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想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这也要有一个度,不要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不合理的想象,为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合理的理解进行鼓励,不合理的观点予以纠正和引导。
例如学生在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时,教师在讲解时也往往将重点放在老人这一角度上进行理解,因此学生通常也不会进行过多的思考。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文本内容,一些学生所提出的从海鸥的角度来阅读这篇文章这种想法也应当值得鼓励和肯定。除了从课文中老人的一些行为能够看出他的品格之外,在海鸥这一角度上也能从侧面烘托出老人的善良,这也是学生在细致阅读中能够感悟出的内容。因此在让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可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待同一篇文章,这不仅对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而且对于自身写作中进行相应创新也能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联系生活情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思考一些问题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联系自己所熟悉的相关内容来帮助理解和解决,在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一些课文的阅读,学生如果遇到与自己熟悉的相关内容时也会通过这种方式来联想课文中所描述的相应情境和画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方式来阅读课文,使内容在学生面前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这种形式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作者所描写的相关事物。当然仅仅依靠学生凭空的联想和想象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方式,通过图片、視频甚至音频的形式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在学习写景的相关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假期出游时看到的一些景观。作者在文中对一些景物非常优美生动的描写也可以让学生借鉴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己组织语言,仿照课本中的相关表达来描写自己亲眼见到的一些景物,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感想以及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当然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类型的课文理解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能切实以作者的角度来看待整篇文章,感悟其中的情感,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
总之,对于文本的细读,并非只是针对文章中相关句子、词语的理解,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整篇课文的角度,以真实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相关经历为参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大意和背后更深层次的意思。这对学生自己阅读其他课外文章以及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都有很大帮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蕾.新课标体制下我国小学语文阅读细读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7).
[2] 张欣.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 教学策略
文本细读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让他们在自主阅读时也能关注到相应内容,真正达到阅读应有的目的和益处。对于文本的品位,学生不仅应当从文章本身入手,还可以针对文章题目或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进行切入,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资源逐步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一、借助背景知识,深入了解文章主旨
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除了应当对其文章本身有所了解,针对一些技术性的文章或有关作者经历的文章,学生还需要对其内容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经历有一定的接触,只有这样才能对作者所写的内容有共鸣,进而对文章主旨大意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拓展来为学生进行补充,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学生预习阶段,由于没有充分的背景知识,学生在进行第一遍阅读时会对一篇文章产生第一印象,并且这种第一印象会持续到教师真正讲解这篇课文时,这严重影响学生个人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当让学生先了解背景知识,并将其作为预习活动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实行。
例如学生在学习《开国大典》这篇文章时就应当对故事背景、相关历史事实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文内容的阅读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学生会带着更肃穆和尊重的情绪阅读课文内容。当然这个过程也不应当仅体现在学生个人的头脑中,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包括对背景知识的查找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有背景知识的补充,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解角度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不同的感想。了解背景知识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重点环节,通过对相关事实的了解,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对课文主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培养发散思维,引领多角度探究
语文作为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解方面往往没有唯一准确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知识背景以及生活环境各方面的影响,对于同一篇课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是合理的内容教师都应当尽可能以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想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这也要有一个度,不要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不合理的想象,为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合理的理解进行鼓励,不合理的观点予以纠正和引导。
例如学生在学习课文《老人与海鸥》时,教师在讲解时也往往将重点放在老人这一角度上进行理解,因此学生通常也不会进行过多的思考。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文本内容,一些学生所提出的从海鸥的角度来阅读这篇文章这种想法也应当值得鼓励和肯定。除了从课文中老人的一些行为能够看出他的品格之外,在海鸥这一角度上也能从侧面烘托出老人的善良,这也是学生在细致阅读中能够感悟出的内容。因此在让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可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待同一篇文章,这不仅对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而且对于自身写作中进行相应创新也能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联系生活情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思考一些问题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联系自己所熟悉的相关内容来帮助理解和解决,在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一些课文的阅读,学生如果遇到与自己熟悉的相关内容时也会通过这种方式来联想课文中所描述的相应情境和画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方式来阅读课文,使内容在学生面前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这种形式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作者所描写的相关事物。当然仅仅依靠学生凭空的联想和想象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方式,通过图片、視频甚至音频的形式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在学习写景的相关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假期出游时看到的一些景观。作者在文中对一些景物非常优美生动的描写也可以让学生借鉴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让他们通过自己组织语言,仿照课本中的相关表达来描写自己亲眼见到的一些景物,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感想以及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当然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类型的课文理解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能切实以作者的角度来看待整篇文章,感悟其中的情感,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
总之,对于文本的细读,并非只是针对文章中相关句子、词语的理解,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整篇课文的角度,以真实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相关经历为参照,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大意和背后更深层次的意思。这对学生自己阅读其他课外文章以及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都有很大帮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蕾.新课标体制下我国小学语文阅读细读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7).
[2] 张欣.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