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中的真实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h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各国文学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新思潮的迈进,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成为越来越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不仅集荒诞和真实于一身,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通俗色彩,其作品《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等都是在虚幻和现实的强烈对比中表达出现实世界的最真本质。本文以村上春树的文学定位为基础,分别从其作品中人物的隐喻特点、情节的悲剧性冲突和内容的距离感来分析村上春树的创作特色,以更好地了解他作品中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村上春树 创作特色 人物特点 悲剧性 距离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日本文学的快速发展,逐渐兴起一股新的文化思潮,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的作用下,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创作出一系列的小说,从他的创作意图、表达方式和文体特征上看,村上春树的创作特点显然独具品位,呈现出不同的文学底蕴。他的作品虚实相间,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相互契合,这种情感真实的真实流露一般体现在人物设定、作品结构和情节上,给人以强烈的荒诞感,这也是村上春树作品不同于他人的异质特色。村上春树文学的后现代特征和其一贯追求的艺术理念,即超乎寻常、离奇荒诞的联想力,使他的作品在虚幻与现实间徘徊,并勾兑出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
  一 村上春树的文学定位
  村上春树作为20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新一代日本作家之一,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新的文学热潮,其作品简洁有力,语言荒诞,却在一种相似的表现中流露出人物、情节、内容的强烈变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着双重文化生活经历的村上春树,他的文学作品正在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视角。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日本文学,而是善于用小场景和小情节来起到点睛之笔的功效,传达丰富多变、虚幻渺茫的或真实性的心理意绪,善于营造出韵味深远的感伤情境。其作品中大多流露出淡淡的悲伤,阐明了都市青年人的孤独内心,这是因为村上的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日本文学,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这使他的作品背景存在于资本主义的重压之下,所以说,村上春树的作品一方面保留了纯粹的日本气息,另一方面又具有西洋的特色。
  对于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来说,表现出一些具体的反传统观念,主张一种虚拟的开放性和相对性,对于文字,他反对创作的制约,暗示出一种超脱世外的真实感。他的作品被人们称为——荒诞中的真情流露,当然,他的荒诞不同于卡夫卡的作品,村上春树的创作更多地蕴含着虚幻的本质,如残缺的小说结构、支离破碎的意象语言,都具有不同于一般创作的异质特色功能。村上春树呼吁人们在原点找回自己的生存真谛,表现出自己的内在生命力,村上春树的小说无论是在题名、故事内容还是人物的构想上,均受到西方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他的文学定位,应该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过渡阶段,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二 村上作品的人物隐喻特征
  村上春树的作品中所创作的人物虽然有些荒诞感,但是也隐藏着细腻的写实特征,正是由于这两条奇怪的线索,从而构成了村上文学的不同之处。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日本当代文学,而是标示了新一代作家对于传统文学的断裂或转换,比如他的近期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不仅在人物虚构与写实的关系处理上,而且在主题的隐喻特征上都得到很好的表现。一方面,叙事近乎枯燥、生硬地描述故事人物和内容;而另一方面,又在人物的某些细节描写和情节情感的塑造上显露出特有的内涵。这些在现代社会中新一代人的生存本质,被村上春树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此部作品中,主人公村上身上体现出虚实共存的异质特色,它作为一种暗示,把这种重合的经验或感觉展现给读者,而小说中的另一关键人物佐伯,在故事结尾才被村上若隐若现地揭示出身世之谜。主人公的父亲在小说中也同样有着虚幻的存在意义,他曾经预言卡夫卡将弑父奸母,希腊神话也曾描写过这一情节,最后果然主人公卡夫卡玷污了血缘并且和生母发生关系,这个故事在荒诞的梦幻和现实的边缘间来回周转,形成不同的人物特征。在村上的创作中,不同于传统的日本现代文学,也不同于日本的写实理念,他创作的作品人物具有某种超乎寻常的、荒诞的虚幻构思,而被刻画出的人物所要隐藏的意象则更大程度上充满了现实的色彩,并展现出不同的小说寓言性。此外,这部作品的整个框架在某一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的小说结构特征,体现出村上春树对于文学的内在欲求,从而创作出起别样意义的小说理念。
  在村上创作的作品中,现实世界如同故事中的人物行为,给人以虚拟、荒诞、混乱的感觉,但社会仍旧存在着不可改变的某种必然,就像小说里常常显现出的隐喻之感。村上春树作品中人物存在的隐喻会减少人们精神与现实的距离,也就是说,实际性地接近隐喻性,也便接近了事情的真相。在村上春树的大多数创作中,人物总是闭塞在一种悲伤的感觉之中,这种感觉慢慢被扩大化,变得抽象,并在此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同时,作品中的人物感知敏锐,强调更为强烈的社会荒诞性,与现实保持着对立。村上春树的创作以一种明朗的空虚感与现实感之间的融合,而使结局被安排了种种想象和延续,他的创作早就不以现实和非现实的标准来衡量,这也正是渗透于当今社会生命之中的真实感觉。
  三 村上作品的情节悲剧性冲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模式和社会压力使人们的思维和精神产生极度的扭曲,也击碎了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村上春树的另一个创作特点是情节的悲剧性,其作品中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孤独和空虚,也表现了现代人存在的精神生活写照,他用自己独具特点的创作语言和风格创作了一个个充满虚构和现实冲突的悲剧故事。在村上的作品中,情节反映出的悲剧性成为故事的主题色彩,与作品的内容和人物以及故事的悲剧命运和社会的规则不可分割。村上春树小说中的情节正是现代社会生存的真实写照,反映出当代人们的思想被空虚和荒诞所充斥,无法得到原有的平息,当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失去原有平衡的时候,人们把自己逼向绝境才能重新找回自我。也正是村上的这一悲剧理念,使得人们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重新审视自己、整理自己。但是不论故事中的人物最后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不能摆脱社会规则的制约和束缚,村上所创作的便是这样的悲剧故事,情节的悲剧性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生活在他创作中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无奈,使得他的创作中的主人公失落、孤独,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现实社会。   村上作品的情节悲剧性在很多故事中能够体现,比如在他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以主人公的感情经历和心理纠结从侧面表达着他对当今现实社会规则的个人态度,通过塑造的主人公内心与现实的冲突,用荒诞的笔触表现理性的存在,以虚拟的精神证实现实中的悲哀,使作品充满了无限的寓意和想象。主人公渡边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使得他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虚幻而不真实,于是他逐渐深陷在两种不同的爱情之中不可自拔,一边是患有疾病的直子,一边是活泼大胆的绿子,最后直子自杀宣告这段感情的结束,而主人公选择了新的方向。故事中的直子不能平衡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主人公渡边对于感情的选择也发人深省,村上的作品魅力之处在于情节的悲剧性,折射出时代的精神本质,涵盖了青年一代的敏感和自我挣扎以及对虚幻和现实的反抗与矛盾。整个故事沉浸在一种生与死、虚与实的气氛中,不禁让人看到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社会,而且揭示了人性的堕落和毁灭。村上春树这一作品代表着现代社会中的人性虚拟和真实之间的冲突,“人并非以人的形式存在”的异化特征。这种悲剧性冲突使得人们对万象变化的神奇和不可捉摸感到非常偶然,同时使其审美体验和感官情怀产生无尽的悲凉无奈之感。村上春树小说中几乎随时可见的飘渺、孤独和无奈,成为他创作意义上的一大特色。
  四 村上作品内容的距离感特点
  村上作品的文体模式和写作手法虽然明显地带有西方特点,但是其意识深处仍被浸染着一种物我为一体的自然观,这种无常观被根深蒂固地区别于传统的日本文学作品,也因此成为村上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在村上的笔下,若有若无的情境和氛围比比皆是,而且被他经营得出神入化,这种优雅的距离感在日本的文学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村上春树的作品凭借特殊的创作手法和无悲无喜的淡然态度,对现实世界冷眼旁观,使得读者在品味他的作品时,常常产生一种似有若无的感觉,即一种距离感。这种在作品内容中展现出的距离感,不仅存在于字里行间之中,而且以一种不刻意的疏离,使人自然感到失落和无奈,在深层次使读者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找寻自我。村上春树用这种玩味的距离感洞悉人和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和矛盾,并发掘人物的内心和揭露社会本质。这种距离感在他的很多部小说中都有明确体现,如《舞、舞、舞》、《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主角一般是集各种人物关系的核心,自如地穿梭于故事的内容中,村上春树在创作中始终保持了内容的距离感,故事的人物纠缠于真实和虚幻之间,发表着对世界的自我价值,同时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思索。
  在这里,村上春树的创作和构思中合理地利用真实和虚幻间的距离感,来对作品的内容及主线进行组建和架构,从而深入地发掘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感受,用以深刻地揭示当代社会的真实现象。村上曾经强调说,他的创作离主题、题材都不是第一位的,而自己写作的全部理由是作为一个人来写的。村上作品内容的距离感,表现在“两个独立的世界幻想”,这两个世界互相独立并存,并矛盾着。表面上看这两条线平行发展,没有直接联系,彼此存在距离,但是村上可以用独特的笔触使两者虚实相生,彼此补充,以体现出他作品对人性的探索和追求。在作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便体现出两个世界的距离和联系,一个在现世中自我保护,一个在底层意识中对自我认同,但是这两个世界所寻求的孤独成为贯穿内容的主线索。而在作品《挪威的森林》中,充满村上独自感性特点的各种细节,读者则必须在开启自我感知的基础上找到故事总体的感觉和意义。主人公直子和绿子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使故事内容存在距离感,但是渡边的存在使这两个世界一直联络着,这种虚幻的距离感给人的却是最为原始的真实写照。
  结语
  总而言之,村上春树以其独特的个人色彩和创作魅力成为当今日本文坛的杰出代表,其创作手法体现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并通过对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强烈对比和反衬描写,来揭示其作品中荒诞与真实的内在涵义,以及作品中的特殊潜在隐含。显现村上创作力度的,不仅是他对人物的隐喻特点描写,还有情节的悲剧性冲突和内容的距离感特征,也正是由于他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的怪异与反常,使其成为后现代文学和超现实主义难以确定的根据和意义。因此,村上春树的创作特征是一种近乎虚幻与现实交错的蒙太奇碎片,是超越现实之外的真实表达。
  参考文献:
  [1] 魏大海:《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2] 林磊、朱朝晖:《试论邱华栋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特色》,《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3] 曹琳:《在现实与梦幻之间穿梭——从〈海边的卡夫卡〉看村上春树作品的创作特色》,《学理论》,2010年第14期。
  [4] 林少华:《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5] 李世娟:《论村上春树小说的陌生化特征》,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6] 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魅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7] 赵仁伟、陶欢:《“现实是凑合性而不是绝对性的”——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非现实性因素与现实性主题》,《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8] 高文惠:《西方现代视域中的村上春树》,《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李莉,女,1977—,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艾丽丝·默多克创作的《黑王子》荣获了詹姆斯·泰特·布拉克纪念奖,作家在故事中所设置的丰富情节和叙事结构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解读的可能性。作家在小说中从题材、形式到人物性格通过“戏仿”和“元小说”,书写了极其完整的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和故事环境,勇于打破传统的屏障,充分体现了现实的多样性和多义性。  关键词:《黑王子》 艺术手法 叙事结构 故事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根据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的观点,反对阐释就是反对抽象的意义提升,反对把批评的重点放在文本所指涉的外部世界上,反对去挖掘文本背后所谓的深层意义,主张对文学艺术作品真切而直接的感性体验。本文通过分析《反对阐释》一文中的理论思想探析文学批评后理论时代一种反理论的走向。  关键词: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理论 感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通过女主人公艾米丽一生和父亲与情人的关系透视了美国南部新旧体制对抗下女性命运的悲惨境遇。本文通过心理分析艾米丽人格面具下的阴影,对女主人公悲剧人生的心理轨迹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父权 人格面具 阴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一生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喧哗
期刊
摘要 索尔·贝娄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坛上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重要的小说家和二战后最值得称颂的犹太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佳作无数,但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侧重于研究贝娄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研究女性形象的学者相对较少,且多是侧重于对某一部作品中单一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本文将贝娄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分为三类来进行阐述,以求更深入地理解贝娄的作品的同时,得出贝娄其实是借助女性形象来构建理想的社会道
期刊
摘要 本文从修辞叙事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安布罗斯·比尔斯的短篇小说《枭河桥纪事》中的伦理判断,指出伦理判断在小说文本的内部不仅表现为人物的伦理取位,也表现为叙述者的伦理抉择。伦理判断作为叙事修辞手段促进了小说情节发展,创造了文本张力,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同时,伦理判断为小说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枭河桥纪事》 伦理判断 叙事修辞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分析了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名篇《死者》中“fall”和“snow”两个重要词语的双重涵义,认为乔伊斯利用词语含义的不确定性来实现作品的双重创作主旨,即揭露社会黑暗、指明冲破黑暗的希望之所在,由此重构现实生活并昭示读者。  关键词:词语 主题 《死者》 “fall” “snow”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爱尔兰著
期刊
摘要 本文对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叙述艺术进行探讨,研究这部作品为什么把故事的时间打乱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作者的这种叙述形式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及表达主题最贴切的方式,时空混乱的背后隐藏着严密的秩序。  关键词:混乱 秩序 写作手法 结构安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喧哗与骚动》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
期刊
摘要 《雨王汉德森》是美国犹太作家贝娄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尤金·汉德森因不满足富裕而无聊的生活而离家去非洲寻找精神归宿。在经历了火烧丛林、炸坍水库和担任瓦利利族的雨王等一系列的疯狂举动之后,汉德森终于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是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品在显示贝娄丰富的人类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又用细腻、夸张而传神的语言描写了汉德森这个“优秀品质的荒谬探索者”,体现了贝娄不同凡响的语言功力。  关
期刊
摘要 《黛西之歌》作为辛西娅·沃格的第一部获奖作品,其成功离不开作者精湛的叙述手法及对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学诗性品质的追求与独特表达。本文拟围绕以主人公黛西为中心的两组叙述人物方阵,探讨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深刻塑造,揭示儿童文学的独特诗性指向。  关键词:《黛西之歌》 叙事人物方阵 儿童文学诗性指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辛
期刊
摘要 英国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是一部现代主义的成长小说。一直以来,都深受评论家的关注。本文试图以成长小说中“螺旋上升的双线型路线”的理论,通过小说主人公“保罗”与三位女性(莫雷尔太太、米丽亚姆及克莱拉)的不同感情纠葛,对小说主人公“保罗”的成长进行解读。  关键词:成长 保罗 莫雷尔太太 米丽亚姆 克莱拉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