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小问题的错误看学生能力的缺失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ystar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中有“危难之处显身手”这样一句歌词,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一个能力缺失,把它叫作“细小问题显身手”,就是在平时练习的一些小题中,学生会经常出现同样的思维障碍,由以下题目来分析这一问题.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m=1 kg、长L=0.8 m的均匀矩形薄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其右端与桌子边缘相平.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现用F=5 N的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它翻下桌子,力F做的功至少为(g=10 m/s2)
  A.1 J B.4 J C.2 J D.1.6 J
  错误解法及原因分析 错误①:根据做功的计算公式,W=FL=4 J,错选B,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推力比摩擦力大,物体做加速运动,到一定程度时撤去推力,物体可以减速运动直到翻下桌子;错误②:推力克服摩擦力做功即可,则W =μmgL=3.2 J,认为无正确答案,错误的原因是,虽然考虑到了刚才的问题,但没有想到,在推的过程中,只要重心的位置到达桌子边缘,即可自行翻下桌子.综合上述两种错误情况,其根本的错误原因在于,没有分析清薄板的运动经过什么样的运动过程,在不同的过程中,所对应的物理量(位移大小)应该是多少.
  正确解析 分析运动过程,过程一:力F作用一段距离,此时板已获得向右的速度;过程二:撤去推力后,板在摩擦力作用下继续向右滑行,当板的重心刚好滑到桌子边缘时速度为零,板即将翻下桌子,即过程一中板的位移大小为L/2,这样力F所做的功最少,列式时利用全过程动能定理:W-μmg·L2=0,得力F所做的功最小值为W=1.6 J,选D.
  例2 如图2,合上开关,用光子能量为2.5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K,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把电路改为图3,当电压表读数为2 V时,而照射光的强度增到原来的三倍,此时电子到达阳极时的最大动能是
  A.0.6 eV B.1.9 eV C.2.6 eV D.4.5 eV
  学情分析 许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去想,结果猜一个答案填上.
  思路引导 首先看两个电路的区别,图2给光电管加的是反向电压(光电子从金属逸出后向电势低的极板运动),图3加的是正向电压(光电子从金属逸出后向电势高的极板运动),无论是哪种情况,由分析运动过程的方法去理解光电效应,就可以使思路达到非常清晰.过程一:在大于极限频率的入射光的照射下(本题用的是光子能量为2.5eV的光),金属中的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从而克服原子核的吸引而逸出,逸出的过程吸引力对电子做负功,电子的动能减小,由动能定理得hν-w=Ek(①式);过程二:如图2,在加反向电压的情况下,由动能定理得-eU=0-Ek (②式),如图3,在加正向电压的情况下,由动能定理得eU′=Ek′-Ek (③式).该题中,只涉及过程二的两个表达式,由②式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0.6 eV,再由③式得Ek′=2.6 eV,答案选C.由于光的强度只影响光电流的大小,而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光的强度无关,则不用考虑该因素的影响.该题把①式与②式联立,可以求出该金属的逸出功为1.9 eV.
  例3 (2010年新课标)用频率为ν0的光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所发射的光谱中仅能观测到频率分别为ν1、ν2、ν3的三条谱线,且ν3>ν2>ν1,则
  A.ν0<ν1 B.ν3=ν2 ν1
  C.ν0=ν1 ν2 ν3D.1ν1=1ν2 1ν3
  学情分析 与例2情况类似,许多学生都是猜一个答案胡乱应付.
  思路引导 照样可以由分析运动过程的方法来理解原子的能级跃迁问题.过程一:原来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后,会从基态跃迁到某一激发态;由于处在激发态的原子其稳定程度低于基态,则原子会从能量较高的能级向能量较低的能级跃迁,从而发出某些频率的光,这就是过程二.由跃迁的能量关系可知,hν3=hν0,得ν3=ν0,又从发光的种类可知,从基态跃迁后会到达n=3的能级,从n=3的能级向n=1的能级跃迁发光的频率为ν3,从n=2的能级向n=1的能级跃迁发光的频率为ν2,从n=3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发光的频率为ν1,则有关系ν0=ν3=ν1 ν2.
  以上三个小题从三个不同的知识点出发,实际上是同样的思维障碍,暴露出了同一个能力缺陷——————遇到问题之后不会分析运动过程.
  所谓的分析运动过程,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能力要求的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高考中每年必有.分析运动过程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物理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办理事情、思考问题也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条理的过程,所以学生具备这一能力不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我认为,要想具备这一能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就要从起始阶段开始,精心设置不同的问题,通过练习、讲评、讨论、总结等不同的方式,由易到难逐步升级,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物理情境下物体的受力与运动过程的联系,受力与特殊状态的联系,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多步骤问题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认识分析过程的重要性,要想做到“危难之处显身手”,就应该在细小之处提升能力.
其他文献
2014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新课标卷第25题题目:  如图1,O、A、B为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三个点,OB沿竖直方向,∠BOA=60°,OB=32OA.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一定的初动能自O点水平向右抛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恰好通过A点.使此小球带电,电荷量为q(q>0),同时加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与△OAB所在平面平行.现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某一方向抛出此带电小球,该小球通过了A点,到达A点时的动能是初
现在农村初中,特困、单亲学生占近五分之三的比例.并且绝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学生小学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差,其中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小学就不及格,小学的科学制作从来就没有做过,到了初中以后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厌学、弃学的现象却更加严重.他们对物理实验更是产生畏惧心理,动手能力极差,怕损坏实验器材,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如何摆脱这种局面?如何让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产生兴趣?这个问题多年以来一
由陈振源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子技术基础》,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于2001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受到使用学校的普遍欢迎,在“一纲多本”的教材园
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过程中,笔者碰到了2010年海南省高考物理选择题第5题,正是这道题引起了我们物理组同事们的热烈讨论.  题目 如图1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块A,其斜面上有一小物块B,B与平行于斜面的细绳的一端相连,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斜面上,A与B之间光滑,A与B以共同速度在地面轨道的光滑段向左运动.当它们刚运行至轨道的粗糙段时  A.绳的张力减小,B对A的正压力减小  B.绳的张力增加,斜面
高考试题的题设条件蕴含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高考试题的题设条件合理开发,能拓宽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下面以2013年福建省理综物理卷第22题第(3)问为例,分析高考试题题设条件的开发和运用.  1 高考原题  2013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卷第22题是道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综合题,其中第(3)问考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原题 如图1的空间存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其磁感应强度大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附录1中列出了20个学生必做实验,在这20个实验中有9个测量型实验.另外,在《标准》的“科学内容”的相关主题中涉及的测量型实验又有3个.由此可见,测量型实验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直接测量型实验的教学策略  直接测量型实验是指训练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实验,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标准》中规定的直接测量型实验如表1
贵刊在2014年第8期上刊登了虞涛老师的“运用类比思想发现的错误”一文,文中例举了一道物体所受的合力与位移大小成正比试题的错误结论,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在教学和命题的时候常常要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也发现了相类似的问题.该题中物体在变力作用下运动,虽然运用类比的方法求出了平均加速度(对位移的平均值),但物体所做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并不是以平均加速度做匀变速运动,所以运用匀变速运动规律求出的时间必是错误
课间交流中常听同行们谈到这样一个现象:一道题、一个概念、一个实验,明明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觉得本该如此的一个事实,而且老师在讲课时,自己觉得讲得很到位,很科学,很规范,可教学效果就是不尽人意,学生的脸上却不见那种喜获新知的成就感.是的,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为成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这些是觉得没什么,但初中生年龄尚小,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往往在建立概念、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时,会无
问题 两小物块通过一根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放在水平面上,现物块A以速度v1向右匀速运动,当绳被拉成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α、β时,如图1所示.求物块B的运动速度vB(绳始终有拉力).  方法一:常规方法  1.选择 “连接点”.该点必须是同时参与平动和转动的点.2.判断该点的合速度.即为方向绐终不变的速度,或为该点实际运动的速度.3.再分析该点参与了哪两个运动.  解析 A、B两物块通过绳相连接,且两
随着微课、电子白板、网络教学等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大量使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很少板书或根本不写板书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大量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和大段文字的多媒体课件.现代多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意义上的板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对于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中国教育学家韩作黎先生说:“教师的板书应练得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