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筛选一株适宜蓝靛果果汁发酵的酵母菌,通过测定LA-DE、LA-EC、LA-FR 3种果酒酵母菌的生长曲线、单宁酶活力和产酯能力、综合色度、理化指标及感官评价考察3种酵母菌的发酵性能,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3种酵母菌发酵的蓝靛果果汁进行香气成分鉴定.研究表明,LA-DE的活性最高,最先进入稳定期且时间最长.LA-DE的单宁酶活力及生成总酯能力最高,果汁色泽稳定,感官评分为LA-FR
其他文献
为优化真空油浴制备紫薯脆片的加工工艺,得到最佳的紫薯脆片,以紫薯为原料,采用单一护色剂柠檬酸预处理结合真空油浴工艺加工方式制作紫薯脆片,探究柠檬酸添加量、油浴温度及油浴时间对紫薯脆片的感官评分、含油率、脆度和色差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薯脆片的最佳工艺为柠檬酸添加量2.0%、油浴温度90℃、油浴时间35 min,在此条件下制作的紫薯脆片综合品质最佳.
该文以感官评分为指标,以马蹄皮粉、调和油、糖粉的添加量为单因素变量,基于响应面法优化马蹄皮粉酥性饼干配方.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马蹄皮粉酥性饼干品质的影响顺序为马蹄皮粉添加量>调和油添加量>糖粉添加量;最佳配方为低筋面粉100 g、马蹄皮粉10.60 g、糖粉44.40 g、调和油36.70 g、全蛋液30 g、小苏打2 g、食用盐1.5 g.在此配方下制作出来的饼干口感酥脆,组织完整,评分最高.
组氨酸二肽是一类存在于动物肌肉和组织中的水溶性二肽,具有抗氧化性等多种生理功能.该文参考近年关于组氨酸二肽的研究,对组氨酸二肽的分布、生理功能、提取和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为组氨酸二肽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至关重要,工程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因此,主要从工科专业进行“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探讨当前“焙烤工艺学”教育教学的现状,提出新工科背景下该课程蒙汉双语授课改革新模式.
该文建立和优化午餐肉罐头质地多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测试条件.通过分析压缩程度、测试前速度、测试速度、触发力、停留时间与样品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测定值之间的相关性;以显著相关的测试条件作为自变量,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法对其进行设计组配,并依据组配方案开展平行试验.经模拟分析,获得最优测试条件为压缩程度34.71%、测试速度2.21 mm/s.在此条件下通过验证试验得到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059、2.195、2.174和6.72
以“饮料生产技术”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核评价4个方面,对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4+0”应用型本科、专科与普通本科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为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或借鉴.
为探索阳光玫瑰葡萄贮藏期香气变化规律,采用电子鼻及气相-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2个贮藏温度下阳光玫瑰葡萄贮藏期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GC-IMS共鉴定出33种成分,贮藏6周内特征风味物质为里那醇、(E)-2-戊烯醛等,表现玫瑰香和果香;贮藏8周至12周乙酸乙酯含量增加,表现出果香、酯香和酒香,存在香气品质劣变;16周至20周,己醇、乙醇等含量增加,典型香气发生变化;温度因素对贮藏期特征风味物质变化趋
目前,虚拟仿真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的实验课堂教学中,但仍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简要论述了我国食品科学相关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重要性、目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虚拟仿真实验的实际应用发展现状,并充分结合吉林大学食品科学工程学院近几年关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其在食品科学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可行性,以期能够通过搭建科学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型来实现虚拟仿真技术与食品生物科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微波加热具有很高的能量转换效率,方便与其他干燥方法结合进而发挥节能降耗的干燥优势.与其他干燥方法组合使用,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干燥速率,还能有效保障干燥产品品质.为满足干燥过程节能降耗、干燥制品品质提升、干燥设备降低成本等需求,研究人员对各类农产品的微波组合干燥技术进行大量研究.该文通过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干燥产品品质的影响,介绍当前微波组合干燥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并对微波组合干燥技术的不足和发展前景进行阐述.
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改革,以超星泛雅平台的学习通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完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前课后的互动使课堂变得丰富、生动.课程的教改实践为未来该学科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依据及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