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更精彩的“生成”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ing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校听课,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要学生立即作答,这个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好,马上让另外的学生回答。而且,这一问题刚完,下一问题又出来了,直让人想起“对答如流”这个成语。这样的课堂,热闹、紧凑,但是缺乏“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伊提出的概念。在研究课堂教学时,经过大量观察,罗伊发现: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若学生未能立即回答,一般教师都会进一步指点或引导;但是,让人遗憾和震惊的是,在提问与指点、引导之间,教师的平均“等待时间”,只有0.9秒——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如何能够充分思考、寻找答案、组织语言?所以,他们的回答往往不准确、不完整,经不起推敲,也无法让教师满意。
  从“等待时间”的角度,来看“预设”和“生成”,或许更有意思:课堂教学,总会有目的和意图,这些目的和意图,往往蕴藏在教师的“精心预设”中。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精心预设,肯定不可能有事后的精彩生成。但是,有精心的预设,也不意味着一定有精彩的生成。道理很简单,计划没有变化快。所有预设,都只是事先的计划,是基于理想状态的静态考量——备课时,我们会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备手段,备策略,但所有这些,都只是一相情愿的预想,只是比较理想、完美的假定。如果说教学准备是蓝图,教学效果是现实,在蓝图与现实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罗伊所说的“等待时间”,或者我们习惯说的“教学等待”。
  在日常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基本途径是“提问、答问(或解答)”。教师所提问题,如果简单,大多学生都能回答,如果复杂,能回答的学生就少,甚至没有——教学等待就是在学生难以回答,或不能回答时,教师所愿意和能够付出的停顿、静默的时间。好像是卢梭说过,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不是节约时间,而是浪费时间。所谓的浪费,并非不加节制地“放敞羊”,而是说,在课堂上,我们需要更加宽裕,更加从容,更多一份等待。
  我特别喜欢张文质先生的说法:教育是慢的艺术——慢,说的是过程,无论知识的授受,还是品行的养成,都不可能立竿见影,或一蹴而就。可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等待,教育的秘诀,就是“三分教,七分等”。对教师而言,等待既是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必备素养。它首先意味着我们相信那结果值得等待,其次,它也意味着我们愿意为之耐心等待。
  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很难有这样的耐心和等待。
  某一次,在一所学校听课,一位班主任告诉我,学校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期间,正好有他班的数学课。他因为有事外出,未能听课。等他回到班上,课已结束,一位女生眼圈红红的,向他诉说:“老师,我今天上数学课特别难受。”“怎么了?”他焦急地问。“老师让我回答一个问题,我正在想用哪种方法更好,但老师不容我细想,以为我不会,就让我坐下,让另一位同学回答了。我越想越难受,我明明快想出来了。”那学生说着说着,眼泪又流了下来。
  那位数学老师一定不会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竟会给这个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听到他的感叹,我不禁想,我们何必一定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抢时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多一点点耐心和等待?
  等待是尊重,是支持,是鼓励,是期望。等待,也是最重要的教育。
  《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写的是筑路工人和工程师为了保护路旁的一棵橡树,想办法把一段本应笔直的公路修成马蹄形弯道的事。有一位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工人们怎么解决“橡树”挺立在道路正前方这一问题?教师范读后,没人举手回答。她再次重复问题,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带着问题,再次朗读,思考——很长时间,教室里还是一片沉默,没有见到高高举起的小手。
  老师觉得奇怪,但是依然淡定、从容:“刚才可能有些同学还没有读明白课文,所以不知道怎样回答,现在老师想请一位认真读书的同学,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好让其他同学能弄懂问题,谁愿意站起来读呢?”孩子们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说:“我愿意!”学生朗读完后,老师再问学生:“刚才思考的问题有答案了吗?”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有几只犹豫着。老师提问了犹豫着的同学,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了表扬。
  “看着他们喜滋滋的小脸,我有一种满足感。要是我嫌学生组织语言慢,表达不清晰,而越俎代疱,替学生代言,我就领悟不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和经艰苦思索获得顿悟的兴奋了。”那个老师在她的随笔里,这样写道。
  只不过,在以“优质”、“高效”为核心追求的课堂上,能够获得这种满足感的老师,显然不会太多。在时下的课堂评价里,结构是否流畅,节奏是否紧凑,气氛是否热烈,往往成为重要指标。倘若教学过程出现停顿,课堂气氛稍嫌沉闷,就可能被视为失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提出其“精心预设”的问题后,唯恐学生因为说不好、说不出而造成“冷场”,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以,他们总是不愿等待,不敢等待,最终放弃等待。
  有意思的是,罗伊在得到0.9秒那个悲观的数据后,通过一系列实践研究,有了可喜的发现——如果增加教学中的“等待时间”,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比如说,学生不回答的次数会减少,回答时更有信心,回答的语言会变得更长,内容会更丰富,会用更多证据支持自己的答案,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甚至提出更多其他解释。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只在罗伊那里。
  一直记得一个细节:在一堂公开课上,老师让一个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因为紧张,那个学生一时间未能顺利答出,小脸涨得通红。老师说:“别着急,我们等你一下,好吗?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无论上课、听课的老师,还是班里的孩子,都满怀期望地等着那个孩子。不出10秒钟,这名学生大声说出了正确答案。
  “我们等你一下”——这位老师面对学生的那份耐心和从容,令我特别感动。正是他的等候和期待,让那个学生受到鼓舞,并朝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就此而言,“教学等待”不只是一种教学习惯、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它既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尊重和理解,也意味着教师对育人规律的遵循和把握。要实现有效的“教学等待”, 需要教师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从问题的难度、密度、效度等方面着手,精心预设问题,积极关注学情,适时提供帮助,既不操之过急,也不急于求成,才可能有真正的“精彩生成”。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2015年,我有幸获得前往俄罗斯联邦首都莫斯科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学习机会,就读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地铁环线文化公园站附近的百年老校——莫斯科语言大学。  此行之前,我虽主修俄语专业,但对俄罗斯的印象与其他人并无二致——不就是前苏联、芭蕾舞、白桦树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以及诸如空手揍熊这类的战斗民族趣闻吗?在我心里,当代的俄罗斯正如一头快要瘦死的骆驼,或是一头营养不良奄奄一息的北极熊,被西欧国家制裁,深陷经济
无线设备产生的微波辐射会对儿童健康造成危害,同一个辐射源,儿童比成人吸收的微波辐射量大,因此健康危害风险也更大。  发表在《显微和超微结构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无线设备产生的微波辐射会对儿童健康造成危害,同一个辐射源,儿童比成人吸收的微波辐射量大,因此健康危害风险也更大。研究人员解释,由于他们的体格相对较小,头骨更薄,因而脑组织对辐射的吸收能力更强。  该研究结论基于对2009~2014年有关手机
2015年起,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不再由地方组织,将首次实现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不再终身有效,而是只有3年有效期限;当上老师的,教师资格证也必须每5年一审;师范生不再毕业就能拿证,明年开始也必须参加全国统考。(见《现代快报》)  教师只有经常学习、充电,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从这个角度看,教师资格认证、考核等制度改变后,对增加教师的危机感和自我提升的动力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资格认证的初衷
我在完成了读懂课文、掌握必须的文言知识两个教学环节后,第二节,即以仿写为重头戏,以收获思想教育、文言知识复习和运用的成果,过程如下。  一、精析课文、作好铺垫  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孟子的劝说艺术。第一步是巧妙设喻,引君入瓮。  孟子听完第一段梁惠王的话后,心中已明白梁惠王心病的要害之处,但他机智地避开正题,巧妙地以战设喻,巧在哪里呢?一是“王好”,二是下文的许多不正常之举也正是“好战”造成的,可以收
有一种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书,把教学活动囿于狭窄的认知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忽视学生的人格养成,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关注。这样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师主宰着课堂,置学生于依附地
现代学校该如何建设?我们认为,不仅仅要以智启人,更要以德养人,以美育人,以体健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不仅仅是发生在教室里的静态行为,更要走出教室,用活动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更要培养健康、健美、健全的现代公民。健康指的是身心健康;健美是指既要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又要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和能力;健全则包涵了智力发展、品德和人格的健全。  四季校园——动静相宜,循
一名教育家最为核心成长的阵地就是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课堂观以“人”为主线,以关注人、尊重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这些对于我们课程改革和课堂建构及教育家成长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摇篮。”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课堂教学思想的核心是人,即“为人”和“人为”。那么,何谓“为人”呢?“为人”就是教师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古诗词的教学要达到这种境界,诵读和想象是不二法门。  一、古诗词的天性决定了解读之道在于诵读和想象  从诗的语言的模糊性到诗的意境的清晰性,中间有个转化过程。那就是接受诗之语言的暗示,用画面去偷换文字,用情绪去揣摩诗意。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直觉和直感,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眼与耳谋、耳与口谋、口与心谋、心与神谋”的诵读,这样,诗的言外之意,诗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起始课。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  学生在此之前一直在研究一维空间的“线”,也就是长度概念,本节课是第一次认识二维空间的“面”,就是面积概念,后续还要研究有关面积的计算,以及应用面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由线到面”的一次质的飞跃。  教材结合四个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
【摘 要】“括号”的教学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呈现具有辨析性的学习材料,在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专项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按要求编制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关键词】四则混合运算;运算能力;数学推理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经验,本节课的新知是应用中括号连续改变四则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