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看危机等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经济或者金融危机,那些研究历史上严重危机的学术著作就会重版一次。旧制度学派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的《1929年大崩溃》与奥地利学派学者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都享受过这种待遇,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当年写的代表作《大萧条》去年也有了译本,正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那场恐怖的大萧条,与今日的金融危机做个参照。
  
   美国经济的很多方面直到二战后才逐步恢复到大萧条之前的水平。从法律来看,更是直到1999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最终表决通过以金融混业经营为核心内容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才标志着美国金融业完全走出大萧条阴影。不想没过数年,美国又一次遭遇危机。
  不妨先看一看“大萧条”的特征事实。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永远的噩梦。随后,美国经济陷入低谷,物价大幅下跌,信贷极度萎缩,不良资产被清算,失业人口大幅增加。直到二战爆发前,美国的失业人口都没有低于过15%。作为对比,这两年美国的失业率已经涨到6%,更有学者悲观地估计可能会到9%。
  股市大崩盘是否直接导致经济大萧条?加尔布雷斯做出一个保守而又谨慎的分析,他承认首先是美国经济现实出了问题,从而影响到虚拟的股市,再反作用于自身。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原因,美国的收入分配不均,导致脆弱的消费结构;美国公司结构不合理,控股公司和信托公司构成了庞大的根本体系。每当股市波动,公司就会受到杠杆作用的压力,破坏力量被成倍地放大;美国银行结构不合理,大萧条中大批银行破产;美国对外收支状况不平衡,影响了美国商品的出口;人民的经济学知识匮乏,不能理性看待市场。
   而罗斯巴德不认为需要那么多原因,归根到底只是一条:经济周期不可避免,但政府的不当干预极大地扩大了经济周期的破坏力,最终导致大萧条。资本主义体系有扩张的冲动,这一点无可厚非。可美国政府不应通过扩张信贷、通货膨胀来人为地维持繁荣。最终的崩溃,不是因为政府没有及时干预,而是胡佛政府在过去那些年里一直干预太多。胡佛坚持一战后遗留的救济思想,是天生的计划者、干预者、安排者和鼓动者,也是大萧条的罪魁祸首。与之相比,罗斯福的干预对现实经济的恢复毫无裨益。他把美国经济自发的恢复延后到了30年代末。所以,大萧条虽然催生出凯恩斯主义,本质上却是经济自由主义大获全胜,彻底否定了政府干预的可行性。
   伯南克不像凯恩斯主义学者那么圆滑,也不像奥地利学派学者那么鲁莽,他只是准确地指出:银行恐慌干扰了信贷的正常流通,最终影响到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这一点看不见、摸不着的信心,是经济危机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不管左派右派,经济学家们对于大萧条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还是一致的,比如:大萧条绝不是1929年10月29日以后才发生的,祸根必须往前追溯,查找股市高涨、房地产高涨、快速通货膨胀导致的泡沫。又比如:大萧条来临时,人们信心的缺失成为整个经济崩溃的直接原因。
   基于这些教训,我们再来看今日的美国金融就别有一番滋味。历史中未必能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但历史中一定包含了我们可能一犯再犯的严重错误。
  
  《大萧条》 伯南克 著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929年大崩盘》 (美)加尔布雷思 著 上海财经大学2006
  《美国大萧条》 (美)罗斯巴德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谦庐随笔——戊戌前后的痛与梦》
  作者:(日)矢原谦吉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10
  该书的内容可分为军政界人物、文人名流和地方风俗三大类。作者在北平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之后,日人步步进逼,北方局势云谲波诡。抗日武装、军阀、亲日派、党国要员、日本特务浪人等等,如各色演员,纷纷登场。 作为日本人,作者对当时抗日将领和长城抗战的品评,尤值得注意。他对当时浪得虚名的不少抗日将领,颇多恶评。钩沉史实,澄清辩诬也是此本掌故书的一个特色。据郑达成的自述,张宗昌为其亲手狙杀,作者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证明此案乃韩复榘指使别人所为。作者出游的风土记载,可以看出三十年代中国内地的人文风情和社会风貌,如四川袍哥组织、川航水手不救溺水者等,都是难得的资料。
  
  
  《文明论概略》
  作者:(日)福泽谕吉 译者:北京编译社
  出版社:九洲出版社2008.10
  《文明论概论》是一部对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它站在日本如何摆脱亡国灭种命运、如何走上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作者认为文明一词包括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在这些因素中他特别强调道德智慧的重要性,一国文明程度的高低,可以用人民的德智水准来衡量。据此他把世界各国分为野蛮、半开化和文明三种,并且深入比较了日本文明、中国文明和西洋文明。他断定西洋文明为当时的最高文明,日本落后于西方,所以极力主张日本挣脱儒家佛教主导的东亚文明的束缚,努力学习两洋文明,以便迎头赶上并最终超越西洋文明。
  
  《三十年思想这样松绑——中国改革开放民间叙事》
  作者:钱江晚报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7
  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风起萍末”以1978年这一年推动思想解放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线,囊括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成稿和编辑经过,皇甫平参与的“姓社姓资”的争论,对茅于轼、吴思的访谈,以及五位知名人士和一些民众对1978年思想解放的感受和回忆等内容。第二辑“风拂大地”则重点聚焦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诞生与争议,包产到户,向阳公社摘去“人民公社”的牌子等,并包括对步鑫生、年广久、杨百万、李燕杰等一系列争议人物和王蒙、李谷一、谢晋等名人的访谈等。第三辑“长风激荡”以知名学者的访谈为主,包括贺卫方、王晓明、梁晓声、俞可平、葛剑雄等人对改革开放30年的感悟和思考。
  
  
  《1898年中国故事》
  作者:马勇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8.10
  1898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感念的一年,在那年中国一度成为世界舆论的中心。然而仅仅一夜之间,中国的政治发展突然转向,慈禧太后举手之劳就成功地阻止了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等人开启的政治变革。 本书依据新旧史料重新架构戊戌维新与戊戌政变的叙事模式,以“同情的了解”评析那一年中的风云人物、是是非非,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著者多年来提倡的“善待先人”的学术理念,为一切关心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读者提供历史学的思想资源,再现1898年那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历史场景。
  
  
  《书店的灯光》
  作者:(美)刘易斯•布兹比 译者:陈体仁
  出版社:上海三联2008.10
  这是作者关于书店的回忆,也涉及到书与书店的历史。在这本书里,作者不仅描绘了书店的氛围,回忆起自己阅读的启蒙,准确的将人与书店的关系比喻成“在人群中独处”。而且大半生与书和书店为伍的作者,还简单叙说了书与书店的历史,细数他所喜欢的位于世界各地的书店,还有许多跟书有关的动人故事。
  
  《伯驾与中国的开放》
  作者:(美)爱德华•V.吉利克 译者:董少新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9
  本书生动记述了19世纪美国传教士、医生、外交官皮特•伯驾来华开展医疗传教事业和参与美国对华外交事务的经历,客观评价了具有双重身份的伯驾在近代中美外交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细节性的描述,从西方的角度透视19世纪中国晚清社会与西方列强交流、碰撞并艰难走向开放的历史。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
  作者:谢轶群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11
  本书清晰叙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大众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脉络,三十年间,大众文化开始生长起来——邓丽君、武打片、“朦胧诗”、文学青年、《霍元甲》、《上海滩》、金庸、琼瑶、“新民俗”春节联欢晚会、王朔、席慕蓉、“汪国真热”、余秋雨、“全民选秀”……
  
  
  《孽海枭雄戴笠》
  作者:沈美娟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
   沈美娟,原国民党军统少将沈醉之女,她通过对亲历者的访谈,掌握大量鲜为人知的鲜活的珍贵史料。本书分为三部:第一部从戴笠的童年写起,一直写到戴笠担任特务处长之前20多年间的坎坷经历及思想生活状况;第二部主要反映抗战前戴笠及其主持的特务组织成立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状况,以及他和他的部属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和对人民所犯的罪行;第三部则着重介绍八年抗战期间,戴笠的权势及其特务组织恶性膨胀的前因后果,以及戴笠及其团体既抗日又反共,忠实执行蒋介石“曲线救国”方针,竭尽愚忠之种种。
  
  《听杨绛谈往事》
  作者:吴学昭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10
  北京女孩、阿季回南、启明小鬼、振华女生、东吴高材生、清华借读生到研究生、留学牛津、在巴黎、振华分校校长、酷哉此别离、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妻子•情人•朋友……本书记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杨绛女士的一生。
其他文献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开始了德国之行。从他进入德国国境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比俄国更为隆重的礼遇,规格之高,俨然国家元首:  他下榻于著名的恺撒宫(旧译“该撒好司”),“凡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 莫不投其所好”,甚至连他喜欢抽的雪茄和喜欢听的画眉鸟都事先安排妥当,寝室内高悬他本人及“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照片,以示敬重;  他在向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其皇后递交国书后,德皇夫妇还专门摆设国宴,
期刊
几年前偶然读到《新全球史》的英文版,立即被它丰富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表述方式所吸引,后来知道此书在美国是目前最畅销的世界史教科书,正在被几千所学校的数百万学生使用。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由魏凤莲等翻译的《新全球史》中译本。  由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我们所熟知的全球史的经典性著作,所以在接触到一部新的全球史著作时自然会拿来与它比较。当然,将现在的研究成果与30多年前出版的著作比较孰优孰劣
期刊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鱼雷艇军官背着丁汝昌集体阵前出逃,成为北洋舰队战史上最大的污点。出逃事件中被日军俘获的“福龙”管带蔡廷干,将港内北洋舰队的虚实和盘托出;“左一”管带王平逃到烟台后,向上司谎称刘公岛已失守,致使正在行进途中的清军援军掉头撤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于刘公岛。    1895年2月7日清晨,威海刘公岛。    海面炮声隆隆,困守孤岛的北洋舰队又一次击退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进攻。正当海军提督
期刊
■编译 朱岩    1939年11月30日,芬兰遭到苏联的袭击,苏芬战争(又称冬季战争)爆发。图为前线的芬兰侦察兵和机枪手。 资料图片    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无奈转向德国。在最后一批苏军乘“约瑟夫·斯大林号”撤离芬兰前往列宁格勒的途中,因水雷爆炸引来德军的炮火,救命的“约瑟夫·斯大林号”成了“漂浮的棺材”,数千名红军士兵在波罗的海的寒流中沉浮。    1939年,欧洲大战
期刊
口述:彭迪 采访:黄欢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访问美国。彭迪以新闻助理身份随同,见证了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此后不久,他又被任命为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首任社长,亲历了中美建交之初的风风雨雨。    来自外交部的电话    1979年1月中旬的一天,我在家里接到外交部的一个电话:“彭迪同志,现在通知你,这次随邓副总理访美的正式代表团成员里有你的名字,你担任新闻助理”。  放下电话,我不由自主
期刊
毫无疑问,李泽厚是八十年代的文化重镇,美学热、文化热几乎都与李泽厚息息相关,就像一位论者说的,李泽厚的目光波及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会热起来。颇为吊诡的是,在当下对于八十年代的梳理和追寻中,被重视得不够的,恰恰是李泽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其一是与李先生近十年来刻意淡出的姿态有关系;其二则是九十年代以来,学界中不乏“超越李泽厚”的声音,一时之间,“李泽厚过时了”弥漫士林,学界口
期刊
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那短短一年,无疑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大地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段。以“三大战役”为代表的战争,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走向。  如果说,战争是历史长河表层激荡的浪花,那么,那些被改变命运的人群,才是真正影响河流走向的洪流。  在这股洪流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经历大时代的洗礼,或顺应,或反抗,或欢欣,或沮丧,或挣扎,或奔跃……也正是这千千万万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构成了最本真
期刊
中国人对他们所受到的非人待遇并没有诉诸于抗争。当所有的商贸运转均陷于停顿,众多暴行施加于他们身上时,他们并没有还之以骚乱或流血暴力。他们——凭借平静的尊严和逆来顺受——承受了可怕的不公,在抗争上仅仅安于在法律的范围内。像这样对冤情的逆来顺受,能够在任何国家的国民中找到可比性么?  ——Ira M. Condit, 《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佬》      1900年2月16日,对于檀香山的华人来说,是一个
期刊
或许是为了扩大学术影响,或许是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或许是“学术明星”的示范效应,现今的学术界,流行“向下看”。往日高居“象牙塔”之上的学者竞相主动从“学院派”转变为“民众派”,竞相“讨好和争取”民众,“推销”他们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同时,普罗大众也非常喜欢和乐于接受那些“亲和力”强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市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民众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启蒙
期刊
编译:朱岩    希特勒宣称要消灭欧洲所有犹太人,但研究表明,起码有15万犹太士兵曾在德国法西斯军队中服役过,德军中有为数不少的中将甚至上将有着1/2或1/4 的犹太血统。纳粹德国一面让这些带着犹太血统的军人在前线卖命,一面把他们的家人亲属或屠杀、或放逐、或者送进了集中营……    对那一代的德国人来说, 库尔特阿尔弗雷德赫尔曼(1922-1943年)短暂的一生跟别人毫无区别。1940 年他才1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