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中学写作之“凤头”技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著名布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一句话道出了写作开头的重要性。我们习惯上把文章的开头称之为“凤头”, 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即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笔者认为凤头应该具备以下共性:首先,开篇要点题,即简明扼要把你所想表达的主题揭示出来。其次,开篇要新颖,使用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大的阅读兴趣。最后,开篇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长篇大论,半天说不到正题上。
  那“凤头”的技法到底有哪些呢?下面谨以人教版七八册教材为例来说明。
  1.点题法。即用简要的语句点题或点明文章的主题。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开宗明义的效果,行文不至于迷失方向,而离题偏轨。 如七(上)《散步》的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八(上)《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其他如七(上)《风筝》等。
  2.悬念法。即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引起读者兴趣的悬念,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其作用是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去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七(上)《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却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读者的心一下子被抓住了。)另外如《背影》等。
  3.矛盾法。即在文章开头向读者展现事件的矛盾焦点,利于增强文章的曲折性和可读性,也可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吸引人读下去。如七(上)《羚羊木雕》:“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样的开头立马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设问法。即写文章时,开头从发问入手,引人注意,令人深思。也就是开篇提出来一个设问句。这种开头写作技巧叫“起句发问手法”,也叫“设问式开头法”,还叫“设疑法”。其目的是造成悬念、疑问,激发读者兴趣、深思,把要写的主要内容,开篇摆在读者面前。提出问题,以引起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主要内容的关注。对此起突出 、强调的作用。
  如七(下)《观舞记》:我应当怎样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假如我是个诗人……假如我是个画家……(问句的开头马上就能引起读者对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的向往之情。)
  八(上)《你一定会听见的》:你听见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其他还有七(上)《化石吟》等
  5.引用法。是一种很常见的开头法。如果是议论文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若是记叙文,散文,可以引用歌词诗句等以引起下文,便于抒情叙事。当然引用的范围是很广的,还可以包括:谚语,俗语,流行语,专业术语等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而且更显文化底蕴。如八(上)《桥之美》:“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引用俗语,巧妙引出说明对象。)七(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提纲挈领。)
  6.修辞法。修辞是语言运用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常会给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像对偶的严谨整齐;排比的增强语势;博喻的形象开阔等如七(上)《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且一气呵成,有一种排山倒海之势。)七(上)《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修辞的运用,把作者盼春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7.描写法。主要包括场面,景物,人物的描写等。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景物)描写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
  如七(下)《登上地球之颠》: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一种即将登上珠峰的喜悦之情)
  另外如八(上)《芦花荡》等。
  提示:注意特定的时间,场合,氛围;人物描写要抓住特征;一般用于记叙文。
  8.抒情法。文章以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作文开篇,以情感人,可以激起读者在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如八(下)《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赞美了海燕勇于搏击风浪的英雄气概)
  另外除了这些还有像故事法,题记法等。
  当然“文无定法”乃是写作者的最高境界,但探索一些技法、一点技巧,会使你觉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你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大家都已认识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还认识到必须早起步。农村小学的孩子们害怕写作的仍旧普遍存在。在单元作文训练中,有一部分同学看题发愁,难以下笔。困惑中,我思考着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中发现,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就是作文时不知如何选择材料,不懂如何去谋篇布局。针对学生实际,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大量的练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
期刊
为了研究有效教学,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对“少教多学”课改理念渗透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摸索和研究,在多次尝试和研讨中,认为以下几点必须改观:  一、以学定教,教师要找准授课的起点  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殊不知这一僵化的教学思想不仅禁锢了广大教师的思维,也局限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创性,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要实
期刊
2011年,我有幸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中考语文命题培训,第一次接受这方面的专业系统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命题原则、结构处理、试卷设计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结合课堂教学,作了一些实践性思考。  一、结合考查对象和考查阶段,准确把握命题原则  (一)尊重教材。  当下,语文命题有一股风气值得警惕:脱离教材,盲目脱节。导致不少语文老师叫苦连连,被迫以少教漏教课内文章的方法来盲目拓展课外知识,增加课外阅读练习
期刊
有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提问。”“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足见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四个维度——开放度、整合度、难易度、时效度。  一、增加课堂提问的开放度,促使学生多元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此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提问必须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因
期刊
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系统的预定目标,运用一定的思想、原则、方法及手段,对组织系统中的各种管理对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开展,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学校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就是校长,笔者认为,一个好校长,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  校长要把自己的“理念”明明白白地告诉老师、学生和家长,并在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实施。校长的理念要有前瞻性,只有站得
期刊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也就是说,关注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记叙文写作中,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怎样做好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呢?  首先要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选择。生活的真实状态是琐碎和杂乱无序的,并不是任何素材都适合做细节描写的,只有对表达主题有用的内容才有必要做细节描写。总之,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细节描写是
期刊
语文素养的高低,关系着一个人的成败,提高语文素养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长久地、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活动;一句话,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育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活动的形式  (一)成语汇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积累,多运用成语。  要求:古今成语,可以用成语接龙的方式回答,也可以来一个成语竞赛。  示例:1、家喻户晓 晓风残月 月白风清……  2、形容人说
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这些内容特别注重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中学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所以,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在教学中重视并挖掘审美内容。  基础性方面  语
期刊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成功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志。它左右着语文审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而朗读恰恰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将书面语言里所含有的意蕴表达出来,而且还揉入了读者自身的深刻感受。它对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提高悟美、赏美、造美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朗读教学,激发美感  教师范读。古人认为:“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
期刊
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同学生和家长打交道,而语言的沟通交流是最常见的交往方式。学生千差万别的,家长也各不相同,班主任在运用语言技巧进行沟通交流时,更应注重交流的艺术性,更应机动灵活,要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  一、因人、因时、因地、因事与学生沟通交流  (一)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自然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如,家庭、性别、性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