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钻研教材让导入课切实有效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平方差公式”的导入除教材的三种基本导入外,教师还可以钻研教材,用发现导入法精心设计其他的导入,如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操作导入和实例导入等,使导入课回归自然,让学生顺利实现新知识向旧知识的同化,经历一次探究发现的活动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能力。
  关键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导入课;切实有效
  “平方差公式”在“乘法公式”中具有核心地位。导入时,教师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引领学生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即“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证明——符号化”的发现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观察、发现、猜想、提出命题等基本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平方差公式”这部分内容人教版是这样编排的:先设置一个探究栏目,安排了3个具有特殊形式的两个多项式相乘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计算多项式的积,并探索其中所蕴涵的规律。然后再计算(a b)(a-b),进而得出平方差公式。再后又设置一个思考栏目,让学生利用算两次原理得出图形中的面积关系,通过图形直观说明平方差公式的合理性。
  一、教材三种基本导入的思考
  第一,为什么教材没有通过让学生直接计算(a b)(a-b)导入,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栏目?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和平方差公式是上下位关系,可以按照运算法则直接结算即可实现自然轻松地过渡,为什么不让直接推理,经过分析,我觉得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经历一次从发现公式到导出公式的全过程,即利用已经掌握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得出三个算式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及其结果间的异同)、归纳(不同算式及其结果的共同特征)、猜想(可能具有的规律)、推理(论证猜想的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其中,从多项式乘法到3个特殊算式的运算,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从3个特殊算式的运算再到平方差公式,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而从多项式乘法到平方差公式,又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如图).整个过程经过多次“一般”与“特殊”的转换,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而不只是简单、机械地模仿与记忆。
  第二,为什么教材没有通过拼图计算发现公式直接引入?而是把拼图计算仅作公式的几何解释。
  通过拼图计算导入,起点低、落点高,数学活动展示充分,既可以直观明了说明公式的几何特征,又可以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教材没有这样安排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平方差公式”的目标要求是“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只要知道此公式可以通过几何图形的面积加以说明即可,并不要求达到“理解”或“掌握”的程度。因此,通过拼图计算说明平方差公式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数形结合思想也不是本节课的核心思想。二是学习公式的关键是理解公式的结构特征,而公式的结构特征仅从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是无法充分体现出来的,因为几何图形仅局限在正数范围内,由此得出的公式要扩大其外延还要回到计算推理上来,这样看来图形导入有点多此一举,而目前教材的编写计算发现法导入可以避免其不足,要得出规律,需要对几个题目进行反复观察、比较、归纳、猜想,使得对公式的结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为什么教材没有从现实情境出发引入课题?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目标之一,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课程标准还要求数学教学要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这使部分教师理解上出现偏差,好像每一节课都必须与实际应用建立联系,挖空心思地寻找或者“创造”应用背景,致使一些应用题的设置或者毫无实际意义,或者超出学生的阅历。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需要从现实情境引入的,这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而定。“平方差公式”是一种特殊形式,这节内容相对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知识来说,处于下位关系.而在下位学习中,新内容和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方式是同化,平方差公式可以直接和原数学认知结构中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知识相联系,直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此,本节课可以直接从数学问题本身引入课题,不需要从现实情境出发引入课题。
  二、精心设计导入,回归自然
  从数学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结构、数学教育的培养方向来看,教材安排得最为合适。笔者认为,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特殊形式,属于下位学习,发现导入法可以顺利实现新知识向旧知识的同化,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发现的活动过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故事导入
  1.创设情境,快乐启航
  从前,有一个狡猾的庄园主,把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张老汉种植。第二年,他对张老汉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5米,相邻的另一边增加5米,继续租给你,租金不变,你也没有吃亏,你看如何?”张老汉一听,觉得好像没有吃亏,就答应道:“好吧.”回到家中,他把这事和邻居们一讲,大家都说:“张老汉,你吃亏了!”张老汉非常吃惊.你知道张老汉是否吃亏了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你将能轻松地解决.
  2.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问题1: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计算下面各题。再观察、分析这组题目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结果,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a b)(m n)=
  (2)(x 3)(x 4)=
  (3)(y 3)(y-2)=   (4)(a 5)(a-5)=
  (5)(p q)(p-q)=
  (6)(2x 1)(2x-1)=
  问题2:通过这些题目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游戏导入
  1.创设情境,诱发主动
  教师出示幻灯片:①写出你最喜欢的个位数;②计算100与这个数的和乘以100与这个数的差的积。
  师:同学们计算得很投入,你们只要告诉我你写出的个位数,我就能马上说出计算结果,你们信吗?
  生:我最喜欢的个位数字是4。
  师:你算出的答案是9984,(100 4)(100-4)=9984。
  生:我最喜欢的数字是8。
  师:你算的答案是9936,(100 8)(100-8)=9936。
  师:神奇吗?想学这招吗?学完这节课.你肯定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所在。
  2.动手操作
  (1)现有两个数,不知其大小,请你随意用两个字母来表示这两个数;(2)请把这两个数的和与差分别表示出来.这两个式子是多项式还是单项式?(3)请将所得的和与差相乘并化简;(4)请思考: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乘积等于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实例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明去商店买了单价是9.8元/千克的糖果10.2千克,售货员刚拿起计算器.小明就说出应付99.96元。这与售货员计算出的结果一样。售货员很惊讶地说:“你真是个神童,怎么算得这么快?”小明说:“过奖了,我用了刚学过的一个数学公式。”
  你想知道小明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
  2.自主探究,归纳发现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前有几项?
  生:4项。
  师:合并同类项后,积可能是3项吗?积可能是2项吗?
  生:可能。
  教师出示下列习题:
  (1)(x 1)(x-1)=
  (2)(m 2)(m-2)=
  (3)(2x 1)(2x-1)=
  (4)(x 5y)(x-5y)=
  (四)操作导入
  问题1:你能计算下面图形(如图1)的面积吗?你能用图示法展示上述计算过程吗?
  (101×99=1002-12)
  问题2:将长为(a b)、宽为(a-b)的长方形,剪下宽为b的长方形条,拼成有空缺的正方形(如图2),并请用等式表示你拼成图形的面积关系.
  ((a b)(a-b)=a2-b2)
  问题3:此等式中的a、b应满足什么条件?对于任意的a、b,此等式成立吗?
  (①a>b>0;②此式可作为公式,计算过程可省)
  提供足够数量、可供归纳的素材,并具有一定的“原生态”的特征,让学生经历自然的筛选、归纳过程。
  只有提供足够数量、目标明确的素材,学生才容易发现规律,产生归纳的心理需求,自发地进行归纳。人教版数学课本仅提供三个题目,素材明显不足,而且仅有正例没有反例,缺乏“衬托”,有失自然,需要增加反例重新布局。探究栏目可修改如下: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a b)(m n)
  (2)(x p)(x q)
  (3)(a b)(a b)
  (4)(x 1)(x-1)
  (5)(m 2)(m-2)
  (6)(2x 1)(2x-1)
  (7)(a 3b)(a-3b)
  (8)(3x 2y)(3x-2y)
  问题(1)是基本格式,以复习多项式乘法法则;问题(2)是一个重要的典型结构,映射后续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函数;问题(3)一来与平方差公式作陪衬,二来为完全平方公式打基础,通过计算繁简比较,(4)到(8)这5个正例特征足以从前三个反例中显现出来。由于可供归纳的素材较多,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平方差公式,并自觉验证、运用平方差公式。学生先经过“炳杂”的计算,后享受“发现”的乐趣,经历了一个拟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猜想验证——推理应用”的“再创造”过程。
  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特殊形式,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用发现导入法精心设计,使导入课更切实有效,就是让学生顺利实现新知识向旧知识的同化,经历一次探究发现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邬云德.初中数学导入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数学教学研究.2012(12).
  [2]何昆生.初中数学导入技巧与艺术案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2(19).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摘 要] 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系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媒介。科学有效地选择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直接影响教育目标达成的效果。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课程标准,要基于真实学情,要基于地理学科特点,要基于教学使用的教材。能够从这四个“基于”出发,才能有效组织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才能有效达成地理教学目的。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学情;学科特点;教材  目前,
[摘 要]  小学英语课后作业要尽量避免出现“布置泛而空洞、设计花里胡哨、内容单调枯燥”的问题。教师最好结合实例,紧扣教学目标,以体现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实效性、开放性、多样性及层次性。这样做能更好地发挥作业布置在延伸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升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后作业;作业形式;作业内容  小学英语课后作业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在巩固和深化小学生的英语学
[摘 要]  小学生科学概念的转变一般不应该以“概念化”的知识体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因为它与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无法完全协同。学生的科学概念转变需要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师教学时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中探究,才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整体和深入,从而真正掌握科学概念。  [关键词]  科学概念;教学环节;情境;整体感知;课例研究  【研究背景】  小学科学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作者运用同义形式修辞手段表达的语句较常见,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类,能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教学顺利开展。运用同义形式教学,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走向语言表达的纵深处,从而发展语音、语义、语用感,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感。   关键词:同义形式;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展语感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界探讨如何以生为本和语文该教什么与不教什么时,呼吁语文教学要
[摘 要]  近几年,我们高举着新课标的伟大旗帜,努力践行着“高效语用”课堂的同时,似乎很少去关注语用究竟应该在何种文本的何处落脚。课堂语用“离文本渐行渐远”的现象比较普遍,更多的是学生天马行空般的胡思乱想、信口开河。课堂活是活了,但也找不着调儿了。究其原因,缺失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循循善诱、引导启思,更多的是教者本身对“什么是语用”“为什么语用”“该何处语用”这几个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以至不能精确把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确定位置体系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学生先前经历了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所在位置,用方向词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和行走路线,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等四次“位置确定”,其知识结构在学生思维中已经形成一定的经验体系,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将学生的经验体系进一步拓展,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换,通过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总结中央8号文件印发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工作,研究和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我省德育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达到新高度,切实发挥德育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  刚才
[摘 要]  针对目前高中英语听说课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听力技能缺失的现状,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探讨高中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为听力课的教学提供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模式。  [关键词]  高中英语;听说课;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
[摘 要]    单元教学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知识体系结构化。“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具体包括单元的规划、教材教法分析、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评价目标设计,遵循“问题情境→分析推理→原理分析→实验探索、数据分析→形成流程”的思路,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旨,有利于达成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摘 要]  课程改革时至今日,从理念到实践,微若沙砾的细节成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关注和改进的“节点”。为充分彰显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课堂中,灵动的提问和简洁的示范尤为重要,精彩的课堂源于精致的预设。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细节;提问;示范  《认识厘米》一课,笔者曾看到不少教师精彩演绎过,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笔者也尝试着执教了这一课,虽说是一节传统教材,但如何让学生的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