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sco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今天,我想聊聊自卑,当一个人极度自卑时,他觉得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我不行”。
  有一个写作功底特别好的朋友,我和他聊天时鼓励他做一次线上分享。他听罢连连摇头,然后说普通话不行,害怕大家听不懂。
  我继续鼓励:“喜欢你的人很多,大家期待的是你分享的有价值的内容,你看很多教授的普通话都不好,但并不妨碍学生接受知识。”他听后勉强答应,说准备准备。
  当我们理想中的形象没办法很好地展现出来时,我们会变得不自信,从而导致自卑。
  考虑到明年毕业,这个学期我和一些同学都找了实习单位,想着提前适应社会,提前试错,到毕业时不至于手忙脚乱。但还有一些同学,想实习却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徘徊一段时间后,也没有迈出学校的大门。
  问他想去做什么,他可以天花乱坠说很多职业,但提到执行时,他又说这只是他的一些想法,不知道可行不可行。聊天时他脸上带着慌乱,像极了我们小时候说谎时的样子,我能看出他的掩饰,其实内心深处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不自信会导致行动力弱,抗挫折能力低,玻璃心严重,还容易停留在原地,长时间没有进步。
  这其实没有对错,因为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的一面。
  02
  我曾经一度自卑。刚上高中时学习成绩很好,家人对我的期望也很高,后来因为贪玩连续两年都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最痛苦的是复读的那一年,每天都想着要努力,但巨大的焦虑之下,目标一旦未实现,当天的状态就再也提不起来了。
  考完心态就崩了,在学习上我从自信变成了自卑的状态;家人对我的期望也全部破灭,在家里我仿佛从天之骄子一下子变成了罪人。那些年我父母最常用的句式就是:“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一点事都不懂。”
  我不敢再参加同学聚会,因为很多之前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学考上了名校。
  我放暑假也不愿意回家,因为家人经常怀疑我在外面不好好学习,然后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
  “你看谁家那孩子,去年拿了五千元的奖学金,你怎么什么也没有呢?”
  “听说谁家孩子保研成功了,你要是考研的话就考一个最简单的吧,太难了也考不上。”
  没有成绩就没有发言权,所以这种时候我选择了沉默。但人是需要鼓励的,一来二去,我变得不仅自卑,而且越来越迷茫。
  最迷茫的时候,我看不到未来在哪里,不知道以后可以找什么工作,也想不通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对将来有多少帮助。所以后来的大量阅读,是为了排解当时的迷茫,让自己忙起来,至少能看到自己的一点点存在。
  原来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耕耘,这也是暂时忘记自卑的一种方式。
  03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讲: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
  这也是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的状态,或者害怕,或者封闭,或者否定,或者愤怒,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能力配不上理想中的状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自卑,因为每个人都无法生活在绝对满意的环境里,在这种相互比较中,就会产生相对的自卑感。所以阿德勒又提到了超越,因为不满足,也是人们进步的前提条件。
  当然,上面的故事还没完,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学习上的自卑是一方面,同时因为家里出了一些事,经济上遇到了很大困难。
  普通人家,很容易因为天灾人祸而变得穷困潦倒。所以到后来,我总觉得身上压着一座大山,在做选择时缩手缩脚。“放不开”是当时最明显的状态。记得当时兼职赚钱去旅行,后来被家人骂乱花,其实现在想来大学时花在旅行上的钱,全算起来也就几千块。贫穷限制的不只是想象力,还有我们的胆子。
  后来索性什么都不想了,因为越想越自卑,越焦虑越害怕,觉得自己已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于是就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和别人交流不多,大多数时间做着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活在人群中,却活成了与世隔绝的样子。
  04
  这两年因为读书和写作的一些积累,我慢慢在写作上开辟了一条路,找到了很多新的机会。其实也就是这两年,我才慢慢找回了自信,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没有特别自卑过的人可能体会不到,原来普普通通,也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回想起来,为了超越自卑,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是一个逐渐战胜心魔的过程,之后也需要持续下去。很多现在遇到我的朋友说我的状态很稳定,其实之前走过的路,一直大起大落。
  写到最后,我想和有自卑感的小伙伴说几句,也许有时候是我们太在乎外界对我们的评价了,也许有时候是我们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找个时间,抱抱自己,让自己放松下来。
  具体到如何超越自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先暂时停下来,花时间思考自己的处境和状态,想想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避免盲目地比较,也减少一味地给自己施加压力。
  有了定位之后,想想解决办法,做哪些事情可以让自己进步,寻找自信的过程需要有正反馈的不断激励。例如我选择写作,就是因为可以收到很多陌生读者的鼓励,也正是他们的鼓励,让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小成绩的不断积累慢慢刺激自己的自信心,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力,挺过去,也就慢慢越过了高山。
  愿你越过高山,愿你放马南山。
其他文献
公交车停在某个小学附近,上来一群学生。  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背着很大的书包坐在我身旁。与他擦肩而过时,我观察到他脸上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神色,那是没有与外围世界相交的目光,他眼前似乎竖着一块玻璃隔板。  车启动了,周围的小朋友如放出笼子的鸟,叽叽喳喳地相互聊天,讨论老师、动画片、明星、笔记本、贴纸,唯独他,静得像座岛屿。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动起来,较为笨拙地把身体转到靠车窗的那一侧,开始对着窗外说话,越说
期刊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夏则夜。有月的時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感伤。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以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
期刊
潘云贵:温和如植物的90后学长,又如海底孤独的鲸,常在旧时光中与从前的自己碰面。对于未来,心存光亮,觉得时间会眷顾愚笨但努力的人。  工作以后,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吃素。  清晨,在窗前吃早餐。把香蕉切碎,放入玻璃杯,从冰箱中取出鲜牛奶,搅拌。旁边面包机丁铃铃一声响,一切准备就绪,美好的一天从唇边咬下的食物开始。  有时也在早餐过后喝茶,武夷山的正山小种,鹿谷的冻顶乌龙,入口清香,淡雅怡人。呷一口茶
期刊
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獨见而月不能为之奇。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发慨而止。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
期刊
離凤凰越是远了、久了,回忆就越会慢慢发酵,让人忍不住追溯。  脚步踏着凤凰古城的青石路,一路穿过石阶、小巷、吊脚楼……迷宫似的青石路在古旧的房子之间纵横交错,随意从一条小巷出来,就会看到凤凰不一样的景致。黑白相间的吊脚楼排列在江水的两边,栗色的木格窗子有股历史抚过的清秋之气,吊脚楼背后倚靠着苍翠连绵的山脉,翠绿的江水柔软地拂过路边的石阶,一波连着一波。  青石路的两边是各式各样的商铺,卖酒的商铺摆
期刊
阿微木依萝  读嘎玛丹增的游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样写游记,他的笔触总能在浮光掠影中突然深入,直到探测出风景的深度。这篇《雪地上的声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的文字写得散漫而自由,时不时宕开一笔,但写到最后,所有的枝蔓都归于桑耶寺的主干之上。只有在虔诚的人心中,才会有圣地的位置。读完这篇文章,我特别想到西藏去一趟,想去呼吸那里被信仰净化的空气。这既是圣地的力量,也是文字的力量。  对习惯了乘坐
期刊
“收脚印”其实是一个民间的传说,传说人临死前收集做过的事情、走过的路。在田鑫的这篇文章里,从蚂蚁的脚印,到人的脚印,从一开始担忧身后消失的脚印,到害怕一时消失不了的脚印,最终到找不见母亲而没有留下任何脚印在人间,看似漫不经心的叙事里有着一条隐秘的主线,那就是神秘的、未知的那个人,那个收脚印的人,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出现或者不出现,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作为城市人的作者,如今已经回不去那个
期刊
,甘肃通渭人,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诗刊》《美文》《星星诗刊》《青年作家》《草原》等刊,曾获第二届河北散文大赛三等奖,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在河套平原的腹地,有一种尖嘴巴的狗,眼角有点发红,耳朵小小的。与其他的狗相比,具有很明显的特點,它的身体和腿都特长,全身通黑,尾巴不长,腰却像大黄蜂一样细。刚看到这种狗的时候我就感叹,真是造
期刊
大致从上学开始,语文课文中,我们都会面临一个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固定话题,简单的几句描摹出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的大意。但是读作家习习的作品,你需要放下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企图,因为习习的散文看上去根本没有中心思想。习习的散文是流水,缓缓从心田流过,仔细品味,有着五四遗风,看似无心随意,读来大有天地。比如这组作品,回溯式的写作手法,像随笔,又像散文诗,简单的白描和勾勒,如中国画的写意,意蕴尽在其中。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祝勇、张锐锋、周晓枫、蒋蓝、庞培等为代表的新散文运动轰轰烈烈展开,随后出现了如格致、马小淘、塞壬等新散文作家,这些作家主要从个体生活经验出发,艺术地表达一代人的成长史,是个人成长史的心灵化书写。  这篇散文是格致新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样的文字极具魅惑力,像做梦时的呓语,又像荒诞的讲述,更像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作者通过梦这一意识流的内容进行切入,通过金黄色的谷粒,通过个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