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将引发一场深刻的基础教育革命,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要实现改革的目标,关键的是如何让施教者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从而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行为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通过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1、课堂教学理念的变化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已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观摩《长城赞》一课的教学时,老师充分调动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文字、歌曲、视频等资料,这些都是由学生课前准备来的,通过资料的搜集过程和呈现过程为学生培养了兴趣,也获取了意想不到的知识,同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他们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2、教学方式的变化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学生积极互动,并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宽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极具创造性,能够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是十分可贵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没有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不再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调研中,五年级有两名留守儿童,针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基础和品质习惯,老师经常研究,采用“降低要求,分层对待”的方法处理他们拖交作业、迟到、逃学的问题,三周过去了,已经初见成效,各方面有了好转。由此我们想到,换个方式也许会更好!
3、教学情境的变化
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探索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设“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生活化”。通过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相遇应用题”一课时,创设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昨天放学回家后,李明发现将同桌杨阳的家庭作业
本拿来了。李明马上打电话告诉杨阳准备为杨阳送去作业本。同学们,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作业本送给杨阳,想一想,他二人应该怎么做呢?
生提议二人同时从自己家出发,向对方走去,中途碰头还书。
师:同学们的提议很好,二位同学应如何走呢,回顾开始运动的
地方、时间、方向及运动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思考。(边问边答,师板书)
二人运动:
地点:两点
时间:同时结果(相遇)
方向:相对(相向)
师:对,二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对走来,经过一定的时间,会
。
生:他们会在途中相遇。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相遇应用题”(板书)
学生的情感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愿望,进而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欲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源”,因此教师的变化是核心因素,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1、课堂教学理念的变化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已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了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观摩《长城赞》一课的教学时,老师充分调动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文字、歌曲、视频等资料,这些都是由学生课前准备来的,通过资料的搜集过程和呈现过程为学生培养了兴趣,也获取了意想不到的知识,同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他们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2、教学方式的变化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学生积极互动,并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宽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极具创造性,能够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兴趣即兴发挥是十分可贵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没有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不再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调研中,五年级有两名留守儿童,针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基础和品质习惯,老师经常研究,采用“降低要求,分层对待”的方法处理他们拖交作业、迟到、逃学的问题,三周过去了,已经初见成效,各方面有了好转。由此我们想到,换个方式也许会更好!
3、教学情境的变化
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探索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设“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生活化”。通过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相遇应用题”一课时,创设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昨天放学回家后,李明发现将同桌杨阳的家庭作业
本拿来了。李明马上打电话告诉杨阳准备为杨阳送去作业本。同学们,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作业本送给杨阳,想一想,他二人应该怎么做呢?
生提议二人同时从自己家出发,向对方走去,中途碰头还书。
师:同学们的提议很好,二位同学应如何走呢,回顾开始运动的
地方、时间、方向及运动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思考。(边问边答,师板书)
二人运动:
地点:两点
时间:同时结果(相遇)
方向:相对(相向)
师:对,二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对走来,经过一定的时间,会
。
生:他们会在途中相遇。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相遇应用题”(板书)
学生的情感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愿望,进而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欲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源”,因此教师的变化是核心因素,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