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媒体成为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力量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ong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信息技术的每次革新,都会带来信息传播的大革命,随之也推动着新闻传播教育行业的不断创新。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教育”已被迅速普及并广泛应用。在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下,新的教育模式不断被催生出来,传媒高校教研工作要用新的理念去运行,新闻传播学科理念和技术理念应并举更新,协同发展。作为一名新闻教育者,首先要做新媒体时代的顺应者,既懂得传播规律,也懂得市场规律,在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中,应不断加入新的技术点,适应媒体多元化技术在教育行业的运用。在教学方面,善于运用新媒体思维及新媒体技术来活化课堂,提高授课效率,如此这样才能胜任新时代教师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传统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推进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院长苏宏元教授近年来对新媒体、数据新闻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同时苏院长曾从事过多年的新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为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实践基础,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同步发展。本期栏目让我们走近苏院长,聆听他在新闻传播教研工作中的真知灼见。
  苏宏元,男,江苏太仓人。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学术兼职包括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苏宏元教授分别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辑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文化与社会科学院传播系,获传播学博士学位(2007年4月);先后任职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经济部)、西藏广播电视厅新闻中心(林芝、阿里和日喀则驻站记者)和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副教授和副院长)。2007年12月被聘至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新媒体与影视传播、媒介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出版《网络传播学导论》《广播电视学》和《新闻采访学》等著作和译著《高效的数据表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新闻学发展前沿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重大横向合作项目,主持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学美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江苏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2015年6月8日获广东省第十一届新闻金钟奖,2016年入选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组织编撰的首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主要学者”名录。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 苏院长,您好,非常高兴您接受我刊的采访!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罗格斯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可以说贵校非常具有国际视野,那么请苏院长谈谈贵院的人才培养策略。
  苏院长:您好,很高兴接受贵刊采访!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设有新闻传播系、品牌传播系、视听传播系、网络传播系和实验教学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四系二中心。本科设有新闻学专业(跨媒体新闻方向)、传播学专业(网络与新媒體方向、视听传播方向)、广告学专业(品牌传播方向)、编辑出版学专业(新媒体方向),并招收外向型人才实验班(新闻传播学类国际班,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罗格斯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培养本科“2+2”双学位)。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研究”“组织传播与管理”两个博士生招生方向。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经过十四年的不断探索,学院逐渐摸索出一条合适的人才培养道路,您刚才所说的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项目是其中的一部分。学院主要是通过跨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国际化交流等多种方式,致力于培养出既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掌握新闻传播业务与现代信息与传播技术的跨媒体创新型人才。
  一是跨学科交叉培养。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工作时普遍存在“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个现实,学院首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是在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院后一直注意保持和发挥文史哲的先天优势。其次,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特别注重文理工交叉,例如开设了《传播技术应用前沿》《数据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算法与编程》等课程。除此之外,学院还特别重视与本校其它学科的横向交流和合作,先后与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联合开设创新实验班。
  二是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如果没有落实到实际操作和运用层面,可能导致“纸上谈兵”,只知其“形”而不知其“神”。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形神相通”,真正学以致用。为此,学院一方面特别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室的建设,实验设备达1000万元,还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院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实习这一环节,与各大知名媒体共建实习和产学研基地,例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腾讯公司等,为学生搭建更多优质的实习实践平台。除此之外,学院通过举办或鼓励师生参加专业性比赛,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深入发展。
  三是国际化交流。首先,学院每年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到我校举行短期讲学或学术讲座,同时鼓励学生赴境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术水平,拓宽国际视野。其次,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罗格斯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培养国际化新闻人才。经过五年多的合作,先后有40余人参加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美国罗格斯大学新闻学院的“2+2”联合培养项目。已毕业取得学位的有32人,其中不乏有同学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优秀毕业生和罗格斯大学新闻学院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转变,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传媒行业,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要求传媒人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能够肩负起新时代传媒变革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适应现代化传媒生产的特点和要求。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回应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对高校应用型传媒人才的要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理念、路径和机制,为学生就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以当前的传媒环境,您认为传媒领域的年轻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当前的工作岗位?
  苏院长: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传媒行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与转型,对优质传媒人才,特别是对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强烈。我认为传媒领域的年轻人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与技能:
  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传媒领域的年轻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习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同时,无论媒介形态和传播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高品质的内容依旧是“稀缺资源”。传媒领域的年轻人仍应具备扎实的新闻基本功,生产创造出优质的内容,提升主流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这才是媒体长久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
  其次,需要掌握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当今时代,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可以说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生产与运营模式,传媒工作者应顺势而变,熟练掌握云计算、大数据、短视频与视频直播、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使其符合新闻传播规律,以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最后,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当今的传媒工作者应具备多元创意能力,包括在内容、产品、视觉等方面的创意呈现。新媒体环境下,只有生产出具有新闻创意的内容产品,才能拥有更独特的吸引力,从而在当今传媒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记者:大数据化时代,品牌传播的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品牌传播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更加注重消费者对品牌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贵院设有品牌传播研究所、品牌传播系,依您看,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做好品牌体验营销?我们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以提高品牌影响力?
  苏院长:随着商品生产、消费的全球化,企业想要成为“丛林法则”的利益既得者,仅仅靠产品功能与特性的差异化已经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了,而且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要打造自身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在产品红海中寻一席之地。但是品牌的概念本来就是存在于消费者的认知当中的,如何將品牌资产变现,这就需要借助品牌体验营销这个环节。
  在讨论如何做好品牌体验营销之前,我们先要分析一下消费者买点,也就是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我所说的是消费者买点,不是消费者卖点,前者强调消费者需求,后者强调产品功能属性,从后者到前者的转变体现了营销4P理论到4C理论的转变发展。我认为当今消费者买点在于“优质产品+优质体验”。
  优质体验的营造就需要优秀的品牌体验营销,如何做好品牌体验营销来提升品牌影响力呢?
  一要实现从商品信息的传播到企业价值观整合。价值观传播往往能够带来持续的、更深层次的效果。只有所传播的价值观与消费者价值观相符时,消费者才会产生价值共鸣,最后自行进行价值观传播。而企业价值观传播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当消费者一想到某种价值观即可产生该品牌的联想。
  二要从传统广告模式转向跨媒体整合传播。传统广告模式是一种“广而告之”的针对性差的方式,没人知道“被浪费掉的一半广告费”去了哪里。企业要在不断扩大消费者接触点的前提下,进行统一的品牌价值观传播。随着消费入口平台化,不仅仅是线下的消费者接触点,移动社会化媒体也为了品牌体验营销的关键点。因此,企业不仅在线下要通过精心的场景布置来提升消费者体验,还要依托社会化媒体平台打造线上场景,实现线上线下两个营销场景的连通。企业通过在社会化媒体平台打造营销场景,让消费者直接在平台完成消费体验,或者将其引导到线下进行实地场景营销。
  三要从广告思维转向社会化品牌运动思维。广告思维往往追求的是在短期内实现经济价值,而社会化品牌运动思维追求的是通过与消费者沟通交流实现社会价值,这注定需要一个过程。如今的消费者是社会性消费者,其社会性体现在随着创作型和表达型社会化媒体的普及,消费者更愿意将消费需求从内心表达出来,即通过社交分享无形中参与了品牌传播,或者参考别人的社交分享来进行消费者决策。这就要求企业通过持续不断的价值观输出,与消费者达成共鸣,形成品牌社区,从而让消费者主动地成为企业价值观的传播者,实现裂变式传播,从而实现价值共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升消费者的良好体验。
其他文献
摘 要:网络综艺节目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从制作层面来说已日臻成熟。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选题研究是对节目策划和内容的基础性研究,从选题上窥见网络综艺节目在制作上的基本倾向。热播节目《奇葩说》诞生于网络平台,作为一档辩论类综艺节目,选题直接决定着节目走向和节目风格。本文对《奇葩说》第四季选题归纳总结,发现其选题存在多样性匮乏、价值单一、思辨性和针对性差的问题。  关键词:《奇葩说4》;选题;选
期刊
摘 要: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以自然为媒介、将山水媒介化,并且把源于神话传说的形象——刘三姐置于漓江山水间,从舞台剧到电影再回归自然历经两次祛魅过程。在一次次的文化传播中,“刘三姐”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印象·刘三姐》在传播中成就本土文化产业的深层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种相关机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时间沉淀、意义变迁、祛魅提纯、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结果。  
期刊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健身的观念已经进入人们的意识之中,特别是现代爱美女性普遍追求骨感紧实的身材,减肥现象也是愈演愈烈。健身观念的转变、健身消费的增长也促进了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各类运动塑身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利用微博进行“减肥文化”宣传的营销号更是不在少数,这些活跃在微博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和舆论一起推动着“减肥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迸发新生,引发减肥热潮。关于有氧运动、无氧运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越南《人民报网》广西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框架理论的内容分析法,探讨越南主流媒体如何呈现和构建“广西形象”。研究发现,越南《人民报网》主要报道越桂合作交流的积极内容,新闻报道态度呈正面,在传递本国价值倾向的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广西形象。文章指出,越南主流媒体对广西的报道遵循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逻辑;“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借助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作为和成果,有助于中国
期刊
摘 要:古代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驰骋沙场数十年的故事自南北朝便代代相传。1997年迪士尼公司以此素材拍摄电影,美国版花木兰从此走向国际。2009年香港导演携手著名演员赵薇还原一部更符合史实的花木兰,同样口碑甚好。本文将从二者的对比分析中得出美国电影借助他国故事传播自己文化的结论,采用对比研究方法,进一步指出中国电影该如何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关键词:《花木兰》;差异;文化传播;电影翻拍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喜剧小品作为当今中国大众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以演员滑稽可笑的表演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在笑声中解读生活百味,也因此深受大众的欢迎与好评。开心麻花团队以爆笑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近几年的许多喜剧类综艺节目中开心麻花团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节目。该论文以开心麻花小品为例,对近5年小品的题材、形式、内容和作用四个角度入手,以
期刊
摘 要:“网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首播,反响一般,随后又在以青年娱乐为主的B站(bilibili,著名弹幕视频网站)登录,却意外的蹿红,成为2016年现象级的文化热点。作为现象级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意外走红,值得每一个纪录片学者深思,这次“意外”走红又给纪录片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呢?本文结合新媒体纪录片的时代特征去分析纪录片创作,并且尝试从纪录片叙事的角度分析其主题、结构等,从中总结纪录片创
期刊
摘要:新媒介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央视及省级卫视注重通过大制作、大投入、大市场来赢得创收,相比之下,省级地面频道因节目覆盖范围狭窄、内容短缺、市场有限受到很大的冲击。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不断转变发展理念,创办了全国首档纪实类电视新闻信访栏目《民生大接访》,栏目在发展实践中践行以百姓为中心的思想,不断创新节目生产流程,拓展选题、创新编排方式,进一步打造本土的品牌栏目。  关键词:山
期刊
摘 要: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日益加快,“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这对于高校新闻学教育影响深远。《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作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核心课程,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把学生从“单一型选手”培养成为“全能型选手”。本文以笔者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精品视频公开课《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为例,从“全媒体”时代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网站等方面对该课程体系建设
期刊
摘 要:本文着重对著名诗人、文化学者薛保勤在履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主要领导期间,对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进行了简要梳理和论述,其渗透出的文化和出版情怀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薛保勤;出版情怀;梳理与论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4-0004-02  随着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公务员队伍的整体文化教育素养也相应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