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来源 :当代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392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课程目标之一,而传统的教学法使学生在英语交际中出现了文化冲突、交际失误。因此,作为基础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师,有责任改变现状,应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比较和体验,增强学生对英语和汉语这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逐步使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英语课程标准》中说到:“……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的英语课讲解语法和培养纯语言能力,忽视了社会文化意识、文化差异,导致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出现文化冲突和交际失误。《国家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文化的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有义务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影响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1.1 缺乏对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和理解, 教材中有一些简单的语境和一些日常对话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教学中我们应当利用好这些内容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如英语国家的人听到赞美自己的话语“You are pretty”时,通常用“Thank you”来表示观点的赞同,还会用“I am glad to hear that.”来表示自己的兴奋和高兴。而我们听到别人的赞美时,通常用“哪里、哪里,你过奖了”等否定词语来表示“谦虚”。
  1.2 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西文化等同起来,忽略了文化差异, 任何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东西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新编SEFC新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到文化差异的日常交际用语和习惯表达方式。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笔者往往将它们和文化背景以及中英美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寻找中西文化差异。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学生掌握的不再是“中国式”的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比如,在新编SEFC Book 1B Unit 14 Festivals一课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比较中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的差异。如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最后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往往会被人鄙视,认为其“贪财”。而在英语国家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然后欣然道谢。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行为习俗的不同。
  1.3 缺乏真实的语境, 由于受传统教学法翻译法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很长时间只重视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忽略了不同国家、不同名族的文化差异,忽视了学习语言的用途是利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而这种教学方式不能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境,也就不能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本国文化的不同,造成语言学习和应用分离。
  从以上观点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根本因素是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而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文化来分,我们在中学阶段会接触到以下方面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称谓的不同、称赞与应答的不同、道谢与应答的不同、餐饮习俗的不同、词语内涵的不同等。这些只是中西文化的的部分差异,实际情况还存在很多。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1 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向学生渗透文化。
  2.1.1 地理位置比较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温和。)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 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
  2.1.2 风俗习惯和称谓及称呼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中的称谓明显比英语中的多。汉语中的很多词语在英语中只用一个词即可代表,比如“:cousin”一词翻译成汉语可以是表兄弟、表姐妹。汉语把这种表亲之间的关系按照性别、大小分的很仔细,而不像英语中用一个词统一概括。这也说明我国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差异,所以会根据长幼、尊卑、关系亲疏和性别来严格区分称谓。在英语中,经常用到的几个称谓有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而其他的称谓并不怎么用。比如在英美国,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 grandpa 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或Miss。这种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而对英美国家来说,这些做法却体现了他们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敬语谦词 在英语中,谦词较汉语来说也是比较少的。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常用的称呼“you”和“I”, 不会因为对方的年龄大小和地位高低而有所变化。但是汉语中若是年龄大或者地位高的人我们都会尊称“您”。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总认为“谦虚” 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这类词较少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二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受以上观念的支配。   2.2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从词汇入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而词汇的学习往往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记忆也十分困难。怎样能使学生学习词汇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呢?格言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内容精辟,寓意深邃,体现了相应时代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学生喜欢学习格言,能用上一两句格言会感到很得意。结合学生的这个特点,讲解词汇的时候给学生举例多以格言,成语为主,学生不但对于词汇记忆深刻,同时还记住了出现这个词汇的格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因此,尽管中国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谚语却很多。
  例如: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Haste makes waste. 欲速则不达。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Birds of a feather fle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 无风不起浪。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这些句子都比较简单而且方便学生记忆,可以在平时的词汇讲解中给学生引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另外,英语中的词汇非常丰富,且有的词与汉语中的对应词差异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对比中、英不同的词语内涵,提示学生加以注意。例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里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教学其他表示颜色的词时,也应适当进行扩展和补充。
  2.3深入挖掘教材,在文化比较中培养文化意识, 从主题入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主题,教师可以从这个主题入手,让学生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例如,在学习有关节日主题的单元时,就可以给学生介绍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不同的西方节日的由来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庆祝方式等等,同时还可以比较一些中国的重大节日,让学生从多方面来对比中西方风俗的异同。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也记住了这些节日的英语表达。当然,可以联系的主题还有很多,比如对于不同颜色的比喻含义,中西方一定有很多异同;对于同一种动物,东西方也会有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比喻或者象征意义;在比较中就可以给学生不知不觉培养了跨文化意识。如: “dog”在英语国家的人眼中,它是人类的朋友,当宠物来养;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狗”是个带有否定意味的词,如,“走狗”、“狼心狗肺”等等。
  3 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单靠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在课外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合适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在课堂上创设西方文化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体验英语文化。如在高一年级的课文中学到感恩节那单元,我们把它放在十一月来讲,让同学们在课外积极的准备了许多感恩节的道具,还有同学带来了自制的南瓜馅饼给同学们品尝,学生们对那节课非常感兴趣,对当事渲染的气氛感悟也较深。在过圣诞节时,我也用类似的方法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虽然每次准备都很麻烦,但学生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彼此交流,体验西方文化的内涵,学习异国不同的表达方式,印象很深刻,我觉得这就很值得。
  另外,在课间休息时间,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经典英文歌曲,顺便向学生讲讲该国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名著,组织英语表演、竞赛、英语角、手抄报展,举办圣诞晚会等,让学生沉浸在英语世界之中。此外,教师还应善于把握一切时机,联系实际生活,向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总之,对于英语教学过程来说,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接受了解另一种文化,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更好的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语言,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中外文化差异因素,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尽可能的创设真实情境,增加学生的体验,对文化具有更生动、更真实的感受,从而把学生融入到相应的文化氛围之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不断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中游刃有余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 江晓华.新课程标准下外语文化导入的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2
  [3]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期刊
【摘要】和平时期,部队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就是军事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而军事训练往往是单调枯燥和无休止循环的。在这种情况下,受训者往往会产生厌倦心理。厌倦心理一旦产生,不但具有局部缺损性,往往容易扩散,造成大的影响。轻则直接降低某项技能训练的效果,重则导致部队战斗力的下降,不得不防。  【关键词】军事训练;厌倦心理;防治  军事技能是军人和军人集体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作战胜利的前提。和平时期
期刊
【摘要】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化学能力的高低与化学学习的兴趣有很大关系,教者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教学;引发;培养和保持;发展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获得能力的动力;是认识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导致将来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  教学效果与培养学生的兴
期刊
俗话说“井淘三遍吃好水”,阅读积累何尝不如是!多年的实践告诉我,阅读积累最好的方法是“三读法”(即一文多读,至少三遍),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的精华嚼碎并吸收到血液里,储存在大脑中,达到积腋成裘的效果。“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即是此理。然而一遍遍地读是需要目的与兴趣的,漫无目的、亳无兴趣,读百遍也是白读。那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一遍遍地阅读文章呢?  1 动机剥离法  动机剥离法,就是把阅读
期刊
【摘要】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临场心理素质对比赛胜负影响巨大,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阐述心理素质对羽毛球比赛的重要性,并对比赛过程中影响运动员发挥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心理素质训练的常用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比赛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the badminton competition, athletes-spot
期刊
There are good friends and evil friends. Good friends drive us towards the right and make our life successful while evil friends lead us astray and may destroy our life. Whether good or evil, we shoul
期刊
任何一个人是要先学会做人才能去做好其他的事情.如果连人都没有先做好的话.那学再多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都没有学会做人.就不会有朋友,亲戚.更不会懂得去结交朋友!小学阶段,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爱好的最好时刻,学做人,就是要学会做个正直的人,做个有道德,有思想的人, ,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样学习才会有意义.一位哲人说过,不会做人,不会学习的人是个废品;会做人不会学习的人,是不合格产品;会学习,不会做人
期刊
德育是学校工作之首,决定着学校工作的方向和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把德育真正放在首位,首先要求教育者要树立德育意识,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化教育来培养学生,更要通过教学工作这个渠道来实施德育,强化常规管理,进而促进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德育素质的完善和发展。学校加强了对德育的管理和领导,努力建立德育工作体系,达到德育组织结构系统化、教育目标规范化、教育渠道网络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学环节制度
期刊
本着新课程合作的理念,我们要将教育延伸到校外,延伸到家庭。聋儿语言康复是一项抢救性的工程,年龄越小,康复效果越好。在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中,家长和教师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当两者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时,我们的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孩子的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负着聋儿的抚养和教育的任务。教师则在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意识直接影响着聋儿的康复效果。为了
期刊
一提到课题学习,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教授、专家和学者,认为这是他们的特权。其实,只要有一颗求知、求实、探索的心,我们也可以先“课题学习”,再来“课题研究”。数学课程标准将课题学习列入了实际阶段(7—9年级)的学习内容中,是“内容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题学习”是指教师通过教材内容的处理,把教学内容转化成课题,并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完成“课题”的学习;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