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赛驱动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gertretfdhgh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引领和人才水平是支撑国力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今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趋势。深入剖析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包括组织引导不足,主体责任落实不明;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价值理念偏差;忽略协同体系,培养模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主动创新意识淡薄。文章提出了基于竞赛驱动的以科技创新育人为总目标、双向闭环管理、三项学科竞赛驱动、四层次协同育人体系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实践能力。
  关键词:竞赛驱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9-0037-04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ing and the talents level are the main strategic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high-level universit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deeply analyzed, including insufficient organizational guidance and unclear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improper training target position and value concept deviation, ignoring the collaborative system and single cultivation mode, and weak practice training and initiativ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 cultivating mod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 based on competition drive was presented, which included a general go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ducation, two-way closed-loop management, three discipline competitions driven, and four-leve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achieving the improvement of abil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olving complex problem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competitions driv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创新性建设是当前国家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科技引领和人才水平是支撑国力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也是步入创新型国家的标志。高校是掌握高端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的集中领域[1],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当今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趋势[2]。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符合现代高校教育的目标,也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深入推进“四新”建设,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储备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是现阶段高校的工作重点和主要目标。如何精准建立科技创新培养模式、整合资源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不仅体现了高校教育成效,也对就业形势、经济建设和国际竞争力有着深远影响。因此,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現状和未来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理念[3],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和内涵。
  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是综合体现高校科技创新理念和科技创新人才水平的重要活动形式。将学科竞赛运行机制融入教学管理、专业教学、学生活动与校园文化以及教学研究和改革,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科技创新文化深度融入路径和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学科竞赛组织运行机制。“双百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依托河北科技大学团委,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4],从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教育资源集成和管理架构方面精准施措,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竞技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基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理念,构建竞赛驱动式实践教育模式,提升高等教育的多元取向和实际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5]。
  一、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组织和参与能力是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得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的密切关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路约束,各层次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在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和配套措施导向性不足,在管理和实践方面还存在一定误区。   (一)组织引导不足,主体责任落实不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一些高校对科技创新教育改革顶层系统设计不足,导致主体责任落实不明确。首先,缺乏顶层设计,未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放在高校战略性发展高度,未明确主体负责部门角色和协同培养体系中各部门的责任。第二,各职能部门根据管理对象不同,分别制定创新及创业发展措施,使得管理和执行部门繁多,甚至不同高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主管部门都不一致。第三,组织引导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在部门和教学学院之间的职责目标和信息传递不一致,分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精力和教改热情。
  (二)培養目标定位不准,价值理念偏差
  高校根据教育和科研平台资源、学科优势、区域特征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导致培养方向有偏差,教学成果虚高,甚至影响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科技创新价值理念。有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和教学单位采取套用科研成果、催化学科竞赛成绩等方式烘托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提升本校学科竞赛排名。对于个别指导教师和学生,容易针对相关学科竞赛激励政策采取投机行为,例如教师包办项目、成果夸大、项目拼凑,甚至有学术不端等行为,严重偏离教育目标,影响学生的价值理念。
  (三)忽略协同体系,培养模式单一
  教学单位、教务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社会服务机构缺乏协同育人实质性体系构建,培养模式过于形式化。第一,科技创新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形式化、职责不具体、培养计划不明确,难以通力合作并落实协同培养目标。第二,教育资源和科研平台对接不通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由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或独立创业学院负责,与高精尖科研团队、科技资源和平台管理部门、产学研合作企业接触极少,不能为学生直接联系高水平师资、前沿性信息和实践性活动。第三,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高校由专业教师或辅导员担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缺乏对学生科技创新实际能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对竞赛理念和发展缺乏调研;与优秀学生对接不通畅;个人精力不足,无法平衡教学科研工作与科技创新团队指导工作,无法形成团队传承性;缺乏依托单位支持;外聘教师存在时间限制、协调不便等问题,影响培养水平[6]。第四,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部门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组织,轻培养”“重项目,轻监督”等问题,仅负责科创活动和学科竞赛组织,并不承担实际培养工作,出现培养模式单一,甚至没有培养过程的情况。
  (四)实践环节薄弱,主动创新意识淡薄
  第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多以理论培训、案例展示的形式进行,缺乏主题讨论、交叉学科融合、实践操作、路演实战、产研合作等互动实践环节,教师纸上谈兵,学生机械式学习。第二,被动式的选拔和培训过程,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兴趣点较低,主动参与创新活动和完善个人技能的意识淡薄,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缺乏科技强国责任感。第三,忽略基础搭建,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学科竞赛成果为导向,注重科技创新最终结果,而忽略创新精神、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基本能力提升;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停留在“一刀切”评价模式,没有对潜隐式综合素质提升进行评判,最终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二、基于竞赛驱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竞赛是检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的直观性指标,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有效驱动力。“双百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逐级提升、重点培养、以赛促学、全程育人”作为培养思路,组建“一个目标,双闭环管理,三赛驱动,四层体系”的“1+2+3+4”培养模式,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竞赛水平(见图1)。
  (一)以科技创新育人为总目标
  “双百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逐级提升、重点培养、以赛促学、全程育人”作为培养思路,每年开放式选拔两百名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且不同学科背景的本科二年级先锋学员,组建科技创新班和管理实践班。两组学生的培养重点分别是科技创新竞赛和创业竞赛,但随着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创新是所有学科竞赛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所有先锋学员均需要进行科技创新模块培养。组建“通识基础、实践路演、竞赛辅导、辅助能力”四大模块重点培养科技创新先锋人才。经过一年的“第二课堂”培养,促进学生提升科技创新逻辑思维、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拓展辅助技能、完善竞技能力。先锋学员在培养过程中,随能力提升变化扮演角色,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指导和引领团队,“以点带面”将科技创新培育思路向更多学生进行二级推广和三级推广,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竞赛成果水平,实现科技创新育人目标。
  (二)学、建双向闭环管理
  为避免“重组织,轻培养”的被动式学习问题,“双百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规划为主、教师组织建设为辅作为运行机制,实行双向闭环管理。教师组织建设闭环是对学生进行“通识基础、实践路演、竞赛辅导、辅助能力”的全过程全周期培养;开设“双百沙龙”“震撼教育”“头脑风暴”“沉浸体验”“模拟路演”“竞赛辅导”“专项技能”等活动版块,并且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科竞赛发展导向随时扩展版块内容,多角度完善学生综合能力;以学生招募-选拔先锋学员-执行培养方案-中期评价-二次招募-执行培养方案-参加竞赛-培养结业为培养路径,以一学年为一个培养周期进行闭环管理。学生可自主规划闭环,学生在本科教育第三学期初自主提交“双百工程”申请表;自主选择科技创新班或管理实践班;每期科技创新活动主题自主提出需求并参与组织;每期活动在自主研发“第二课堂”手机软件上发布限定名额,学生自主预约,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学分;培养两个月后,根据学生主观因素和客观评价,确定是否继续进行培养;在平台基础上自行组建团队并制定参赛规划;顺利结业的先锋学员将作为项目负责人、分享嘉宾和主讲教师,辅导下一期“双百工程”学员,起到有效引导和先锋表率作用,形成科技创新氛围和传承的自主良性循环。   (三)三项全国性学科竞赛驱动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内竞赛项目名单和学科分布特征,“双百工程”科技创新指导性学科竞赛包括以下三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和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并进行全周期跟进辅导。第一,竞赛周期无缝衔接,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上一年度竞赛国赛结束后,立即开始启动新一年度校级学科竞赛选拔,保持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热情,始終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和文化,提升学科竞赛的影响度和认可度。第二,紧跟学科竞赛导向,同步更新竞赛规则。由“双百工程”中心主任和外聘专家深入分析近期竞赛选题导向和国赛获奖作品创新点,提出科技创新作品选题建议;密切关注学科竞赛信息,与竞赛规则同步更新。同时,合理安排组织、辅导各项竞赛并完善时间,避免因密集工作造成的高产低质,确保各项竞赛的推荐作品均保持高水准。第三,将获奖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在翻转课堂进行深度讲解。本年度获得学科竞赛国赛和省赛的获奖作品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库不断更新;获奖学生作为主讲教师讲解科技创新思路、作品结构、创新点、科技攻关以及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过程。获奖学生对新学员的激励作用和同站位角度的思考,对新学员的科技创新思路拓展起到关键作用。
  (四)“产学研教”四层次协同育人体系
  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生管理、教务和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社会企业和机构协同推进,通力合作,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首先,学生管理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管理。制定有积极创新导向的鼓励政策和培养规划,管理日常科技创新活动,追踪完善先锋学员的科技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后期学生发展促进作用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双百工程”提供运行保障。第二,教学学院提供专业师资和前沿引导。“双百工程”根据学科背景不同分为能源化工、机械控制、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哲学社科五个培养中心,各中心主任由各学科指导学科竞赛经验丰富的博士教师担任,确保科技创新作品参赛方向准确性和先进性;教学学院提供专业背景师资对接和指导科技创新团队,为“双百工程”提供专业指导和平台保障。第三,科技管理部门提供研发平台。“双百工程”人才培养紧密联系科技管理部门,对接优秀科研团队和学术前沿方向,并聘请专业人员指导成果发表培训,包括高水平论文发表、专利申报、国际标准检测等,为“双百工程”提供创新保障。第四,社会企业和机构提供项目落地与实践指导。高频率对接优秀企业,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中试和检验;联系社会机构包括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年创业服务机构针对创新创业政策、评审规则、沉浸体验、路演实战提供实践指导,为“双百工程”提供社会保障。
  三、结束语
  本研究深入剖析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在组织引导不足、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模式单一、主动创新意识淡薄短板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竞赛驱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双百工程”竞赛驱动模式阐述了以科技创新育人为总目标的双向闭环管理、三项学科竞赛驱动、四层次协同育人体系的“1+2+3+4”培养模式。通过竞赛驱动式科技创新育人实践,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高质量精准化提升,保证科技创新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孙玉山,张国成,曹建,等.基于大学生科创项目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202-203.
  [2]杨阳,张浩.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20(20):47-49.
  [3]钟志华,周斌,蔡三发,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类型与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15-17.
  [4]刘延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J].求是,2018(7):1-5.
  [5]李军成,陈国华,刘成志,等.基于学科竞赛驱动培养地方院校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9(11):32-34+5.
  [6]张碧,刘洞波,施晓蓉.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河北职业教育,2020,4(6):87-90.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装备试验鉴定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做好岗位任职培训满足岗位任职需求已经成为军校教育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教材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建设任务不可谓不迫切。文章建立了基于CDIO理念的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三角形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装备效能评估与适用性验证方法课程教材的建设过程中,进行了贴近岗位需求、贴近装备实际的教材内容设计,并配套以辅助内容设计。  关键词:任职教育;CDIO理念;教材;
期刊
摘 要:随着工业4.0及全世界大范围内的又一轮科技改革发展、产业改革发展、经济最新发展、人类即将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断升级改变,迫切需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复合,从而产生新兴的工科专业。针对这些情况,文章分析了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特点、必要性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建设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举措,鼓励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具有独到见解的创新人才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教师作为人才培养道路上的“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和“引路人”,肩负着传递知识和传承文化的重任。而师德师风建设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以其特殊的办学模式和多元的文化背景,其师德师风建设呈现出建设性与批判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自律性与主动性、持久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和功能,同样也存在着因中外双方成员人生规划和理想信念不同、
期刊
摘 要:教法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教法改革主要体现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实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是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核心技术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精准化、精细化,达到向课堂要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中药制剂技术;颗粒剂;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复杂,教师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新媒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多样的途径,这就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心理学倡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人的积极品质,挖掘个人优势,从而使人类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获得幸福感,其研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资源的扩充、教育方法的多元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确定
期刊
摘 要: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软件工程专业的科技文献检索课程,结合课程知识特征与学生专业背景,有机融入一些思政元素,期望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规则意识、激励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等。文章从课程的思政目标要求、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方式选取、专业特色体现、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活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农林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合格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章通过对农林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从加强领导机制、健全教学机制、加大激励机制、建立保障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建设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思想政治理论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融入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探索,是深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必要性,提出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财务理论的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从教师、教材和制度建设三个维度为课程思政提供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财务管理;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
期刊
摘 要:马克思的著作中蕴含丰富的技术异化思想,他不仅揭示了技术对人的奴役,使主体沦丧的表征样态,而且深入剖析了技术异化发生的机理,即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并指出了扬弃技术异化,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路径。以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为基础,认识“微时代”智能算法推送技术宰制的根源与实质,探寻技术发展的价值旨归,对超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具有深刻的启迪。正视技术异化是前提,扬弃资本逻辑是关键,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学理念和主要任务。以新能源专业基础课程空气动力学及机翼理论为例,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思政资源,从课程导入方式、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和专业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着手,探索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和效果。结果表明,在空气动力学及机翼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但增加了专业课程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