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的“责任中国”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haiku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南方的奖,这是一个公民的奖。
  百越之地,民众有桀骜不驯之气。自古以来,因远离政治中心,也不是大商贾的乐园,南方受权力与资本支配的日子不长,对比国内其他地方,也就少了点托庇于权贵的心理惯性,而多了几分独立思考、自食其力的传统。未必深思熟虑,未必图谋远大,却每每善于行动,往往敢为人先。
  公民的气质,就是草根的气质。不羁,不党,随风而起,随遇而安。不同于大树之岿然不动,也不像河川之奔流不息,风起时,迅速聚拢,风过后,散入江湖。他们行动,起于心中一念,他们驻足,是对生活的回归。
  借用旧报纸上的一段话:
  “一年一度的责任中国公益盛典,我们总会看到这些觉醒而行动的人,他们没有权力,却珍视权力。没有财富,却创造财富。他们很普通,很真实,热爱生活,享受生命,是他们投身公益的全部理由。他们是少年、青年、中年或者老年,他们年岁不同,境遇各异,但生命的脉动如此相同。”
  是的,这是一个公民的奖,在一个为权贵大唱赞歌的年代,他们选择为公民树碑,在一个聚光灯齐集庙堂的年代,他们坚持为江湖立传。
  在“责任中国公益盛典”的获奖者中,有为“爱国青年”收拾垃圾的青葱学生,有为业主打维权官司的小区阿伯,有为保护乡音传统而努力的NGO,有推动现代公益的基金会操盘手,有很多没有权力,没有财富,没有名气,没有“编制”的普通公民,在领导为尊,资本先行的话语体系里,他们往往得不到重视,但在此处,他们却有着辉煌的舞台。
  看看这个奖项秉持的价值理念吧:“1、公益慈善应该秉持现代公民意识;2、公益应该由民间社会主导;3、公益慈善是一种权利,人人都可以参与;4、公益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都可以享受;5、公益事业重在行动,过程决定结果;6、公益活动无论大小,都具有同等价值。”
  一言蔽之:公益属于民间,公民重在行动。
  是的,这是一个南方的奖。非南方的气候,造就不出如此郁郁葱葱的江湖风貌,非南方的水土,滋养不出这种根植民间的公益大奖。然则,生于南方,并不意味着止于南方,南方乃中国之南方,公益乃人类之公益。回顾“责任中国公益盛典”过去10年,从提出责任担当,到倡导现代公益;从南方都市报独家主办,到南方都市报、深圳卫视、新浪微博三家合办;从主要来自南方的评委,评主要来自南方的人物,到以国内公益领域带头人为主导,联手各界人士描绘公益慈善的图景。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2004年以前,民间尚无“责任中国”,2010年以前,“责任中国”尚无“公益盛典”,2014年前,坊间仍将“公益盛典”视为“南方都市报年度公益颁奖礼”,时间一刻不停地流淌,这个奖项也如同生命体一般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成长而成长,她从广州大道中289号的南方报社大院走出,走向全国,走向更宽广的舞台,更多公益合伙人的加入将助其展开更美好的年华。
  是的,这也是一个带有媒体属性的奖。带着媒体的担当,带着媒体的情怀,带着媒体对中国民间的期待,带着媒体推动社会进步的初心,当然,也带着媒体的行为方式与资源优势。“责任中国公益盛典”既不授权,也不发钱,只是给荣誉,而在荣誉背后,是媒体报道对公民事迹的广而告知。此前5年,“公益盛典”已逐步形成跨纸媒、电视、网媒的全媒体推广渠道,如今,主办方有意将“责任中国”推动成为一个更开放的公共品牌。
  生于南方,却不止于南方;起于媒体,却不限于媒体;关注草根,同时呼应精英;处江湖之远,也心系庙堂之上。也许终有一日,这个奖项将卸下所有的标签,人们提起“责任中国”,不再联想到地域,不再联想到行业,甚至不再联想到公益,因为那时,公益即是生活,公益即是常识,人们提起“责任中国”,会联想到一群负责任的公民。
  是的,无论这个奖项如何改变,我想,他应该始终关注人。旧报纸里有一个问题:“政府有不受约束之大权,市场有法治不彰之巨富,而社会有什么可依靠,公益有什么可倚重?”
  然后作者自顾自地答道:
  “我们有人。这既是重建社会的起点,也是民间价值的自命。看到人,承认人,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因为始终坚守一个‘人’字,这一句‘我们有人’,就不再只是缺衣少食的救助,缺钱少药的窘迫,无权无力的悲鸣,它穿越了官人,也穿越了商人,还穿越了敌人,它可以重塑我们的公约和共识,重建公共生活的秩序和繁荣。”
  是的,我们有人。因为有人,所以公益不是社会学中晦涩难懂的理论;因为有人,所以责任不是宣传口号里毫无意义的台词。“责任中国公益盛典”最大的贡献,在于让人看到了一群鲜活的人,记录了一批鲜活的故事。在公共精神极度匮乏,私益被过度追捧的当下,他们飞扬跳脱,身体力行,他们如此鲜明地活着,鲜明得如同凡·高的名画《播种者》。
  “在被带领的年龄,他们带领自己,在被代表的时代,他们代表自己。他们不为秀而秀,不为诺而诺。他们以少年之身行,诠释公民之真义。”——这是“广州少年”的颁奖词,这是他们公民行动,这是他们的“责任中国”。
  那么,什么是你的“责任中国”?
其他文献
朱健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多年来关注社会组织的发展。在他看来,教育公益组织是教育创新的探索者、实验者和引领者,教育公益组织应该推动公民教育,这既包括软性的服务他人,更包括硬性的抗争表达。  教育创新的探索者  中国财富:教育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议题,在你看来,在教育改革或者教育创新事业中,民间公益力量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朱健刚:民间公益力量在教育改革
期刊
8月底,“TOT性安全教育讲师”系列培训顺利结束,参加培训的学员将作为“教师的教师”,前往广东偏远的乡村学校,为当地教师进行儿童性安全的培训。  这是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下称“绿芽基金会”)发起的乡村儿童性安全教育项目,希望能够提升乡村教师开展性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同时推广普及性安全教育知识,提高乡村儿童预防性侵害的意识和应对性侵害风险的能力。  作为一家关注乡村妇女儿童发展的公益组织,
期刊
9月,广州公益圈热闹非凡,教育公益组织是当中的主角。  月初,广州多家公益组织联合发起图书众筹,计划筹集业内专家、媒体人以及公益人,合力撰写“教育公益案例集”,详解民间教育公益现状,为公益同行及后来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21日,第二届地方教育基金会论坛举行,一众公益人、媒体人和学界专家汇集广州,共同探讨民间教育,助力乡村儿童发展方向。主办方希望藉此搭建资源整合平台,解决当下流动及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
期刊
梁晓燕,民间教育学者、资深公益人。曾于大学任教十余年,后从事杂志、出版工作,参与发起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2003年前后,她全职投入民间教育公益事业,曾先后担任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总干事和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近年来,致力推动教育创新和教育公益组织的整体发展,是历届教育公益组织年会的重要策划人和组织者。  作为中国教育公益的先行者,梁晓燕对国内教育公益领域的
期刊
1931年,梁漱溟先生读到当时的“现代教育名著”系列之《丹麦的民众学校与农村》(贝脱勒等著,商务印书馆,1931年1月初版)时,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的文章来谈社会自办教育与的重要意义与官办教育的弊病。这篇疾呼反对国民党官办教育的文章,今日读来,仍不失为“针砭时事”之大作。  梁先生说,“我们敢说要想中国教育有生机,非打破推翻今日官办教育的局面,得一大解放不可,官办教育,教育愈
期刊
9月21日,第二届地方教育基金会论坛在广州举行。作为本次论坛的轮席主席单位,广东省春桃慈善基金会(下称“春桃基金会”)联手广州慈善会、广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广东济德文化公益服务中心共同发起“儿童阅读联盟”。  按照发起方的设计,儿童阅读联盟旨在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儿童阅读机构的发展,将通过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并向专注于儿童阅读项目的民间机构提供项目配资、行政费用支持等,助力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实现推
期刊
早在辛亥革命前,就有华侨捐款购买飞机,赞助孙中山革命。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中,日军不断出动飞机轰炸,国人逐渐认识到空军建设的重要性。战争结束后,上海人民发起“航空救国”运动,向美国订购18架驱逐机,分别以捐献者名号命名。南京政府于1933年5月组织“全国航空建设协会”,管理经各地汇缴的飞机捐款。群众性捐款献机运动形成全国规模。抗战全面爆发后,各种形式的捐款献机运动几乎从未间断。  国人慷
期刊
苏苏是广东湛江遂溪县的留守儿童,今年3岁,个子瘦小,不爱说话。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奶奶要忙于农活,苏苏经常自个溜达在马路上玩,有一次竟然在竹林里睡着了。妈妈知道后,心里很是内疚,只好在今年3月把她送到幼儿园。当时,苏苏还不够3岁。  刚到幼儿园时,苏苏的话很少,只会讲方言,不会讲普通话,也不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只喜欢躲在老师的怀抱里。老师很疼惜,经常抱她,和她说话,也教会其他的小朋友照顾这位小
期刊
多年以后,来自佛山顺德的小宜还依稀记得儿时游玩广州的情景。每年暑假,外婆带着她从基围渡头坐船出省城,穿过满布骑楼的街道,来到“BO佬大厦”(南方大厦),给她买个洋娃娃。进入学生时代,小宜开始行走于北京路,新华书店是她去得最多的地方。  今年暑假,已经成为都市白领的小宜,报名参加“粤学粤友营2.0社区导赏员培育计划”,学习成为一名老社区的导赏员,希望以此开始一趟成年后的暑假省城之旅。  粤学粤友营是
期刊
大一那年,在广州上大学的小青走在校园里,无意中看到学校宣传栏上的义工招募海报“灯塔计划”暑期下乡义教。没有多想,她就填写表格报名参加。经过三轮面试后,她如愿成为了一名灯塔义工。  小青报名参加的义教活动由“灯塔计划”主办。“灯塔计划”是一个起源于广州的民间公益组织,全称是“广州市灯塔计划青少年发展促进会”,自2001年起,通过在大学招募义工,经过一定培训之后,以团队的形式,在暑假到广东偏远地区的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