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美国神经外科专家怀尔德·彭菲尔德认为儿童在9至12岁以前是学话专家,是语言能力(特别是记忆力)迅速发展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学应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对儿童进行积累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积累既然是有利促进学生发展而可成实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认识:
一、语文教学的反思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实施如何呢?围绕“应试”的指挥棒下的部分课堂教学仍然是原地踏步。正如一位资深的教授所言,走进课堂教学,仍见大多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大讲特讲,而下面的是需性能很好的“录音机”,能将老师讲的一字不落的全盘录下,才是更棒的,而衡量录音效果的是一纸考卷,如果答案符合标准,即是符合了要求。而完成这一切后,学生所剩的就是待录的空磁带了。虽然评价的言语过于犀利,但是较深刻的揭示了当今的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教育教学评价的导向是根本上的原因,而一线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则对学生学习的形为产生直接地影响。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停留在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将课文肢解成接二连三问题。分段、段意、中心思想、词语理解等等,是一个也不能少的,成了语文教学中“新八股”。学生接到课文后就要忙于回答老师的提问,手中的笔也要忙不迭的记录“重要内容”。考完试后,脑子中除了分数就什么也不剩了。
二、对语文教学中积累的认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首先要区分记忆与积累,学生背会一篇文章,记住了一个故事,是否就学好了语言了呢?当然不是,那死记硬背得来的内容并不是学生真正的积累。张光鉴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客体的异同化为与主体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成为主体认知结构的一部分的过程。可见学习是人的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单元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效应,记忆毕竟是表层的。江苏的小语界逐渐认准一条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主线——“读书内化”,即让学生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让学生去做知识的外部搬运工,从依靠教师分析讲解、灌输给与的“他控”型,转变成依靠学生自主读书,把知识内化成自主知识储备的“自控”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从最初在书本上接触知识到最终完全内化变成自的语文素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表面上是一条直线:知识——能力,而我们过多的是盯住两头,而忽略了中间的感悟、积累的重要的环节。以为只要将那些所谓的重点一字不丢的讲给学生,学生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可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在中间的环节上下功夫,即重视感悟、积累环节。
三、语文教学 中“积累”的探索
认识积累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有深厚的积累。培养学生积累的前提是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积累,这是一名合格教师素质应有的标准。以前常用一桶水与一滴水来比喻老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名教师仅仅是一桶还远不够,还应是常流水。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积累,使自己的“内存”丰富起来,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特级教师靳家彦可以称得上是典范,不光语文教材内容是烂熟于心,丰富的阅读为自己增加了深厚的知识储备。一次的讲座中,竟能当场背诵出前一天晚报上刊登的一篇优秀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可见功底之一斑。特级教师张鸿鸣,因有丰富的知识积累,素有“问不倒哥哥”的美称。特级教师于永正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习惯,自己带头看课外书,享受读书的快乐,给学生的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
(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渐形成积累的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累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培养,使积累成为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动。
首先,要让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我们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的内容也不要局限于故事、作文之类,而应根据年龄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推荐指导与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相结合。阅读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积累最易学、最易掌握的方法是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列提纲,摘录好的词句段,写读后感。学生积累的过程亦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次,积累的内容要反复的诵读。现实教学有一种从教师津津乐道的精讲向放手学生自读自悟的教师不敢讲过渡的不良倾向,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朗读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积累。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欣赏,在获得立体的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课文进行的诵读,可以是有感情的,有动作的单独朗读,分角色朗读,全方位的领略语言材料的美。在读背中的品味感悟语言材料的过程,亦是学生对语言的一种内化成自己语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但决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
再次,积累的内容要会运用。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如组织学生对课文谈心得体会,复述重要细节,演课本剧、小小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不断将自己的积累运用出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表现,努力把自己内心的感悟外化,使课文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运用的过程。由积累到运用而出的东西,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
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但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自己的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同时了提高了自己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陶冶了情操。因此,我们要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言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积累既然是有利促进学生发展而可成实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认识:
一、语文教学的反思
“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实施如何呢?围绕“应试”的指挥棒下的部分课堂教学仍然是原地踏步。正如一位资深的教授所言,走进课堂教学,仍见大多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大讲特讲,而下面的是需性能很好的“录音机”,能将老师讲的一字不落的全盘录下,才是更棒的,而衡量录音效果的是一纸考卷,如果答案符合标准,即是符合了要求。而完成这一切后,学生所剩的就是待录的空磁带了。虽然评价的言语过于犀利,但是较深刻的揭示了当今的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教育教学评价的导向是根本上的原因,而一线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则对学生学习的形为产生直接地影响。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停留在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而将课文肢解成接二连三问题。分段、段意、中心思想、词语理解等等,是一个也不能少的,成了语文教学中“新八股”。学生接到课文后就要忙于回答老师的提问,手中的笔也要忙不迭的记录“重要内容”。考完试后,脑子中除了分数就什么也不剩了。
二、对语文教学中积累的认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首先要区分记忆与积累,学生背会一篇文章,记住了一个故事,是否就学好了语言了呢?当然不是,那死记硬背得来的内容并不是学生真正的积累。张光鉴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客体的异同化为与主体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成为主体认知结构的一部分的过程。可见学习是人的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单元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效应,记忆毕竟是表层的。江苏的小语界逐渐认准一条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主线——“读书内化”,即让学生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让学生去做知识的外部搬运工,从依靠教师分析讲解、灌输给与的“他控”型,转变成依靠学生自主读书,把知识内化成自主知识储备的“自控”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从最初在书本上接触知识到最终完全内化变成自的语文素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表面上是一条直线:知识——能力,而我们过多的是盯住两头,而忽略了中间的感悟、积累的重要的环节。以为只要将那些所谓的重点一字不丢的讲给学生,学生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可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在中间的环节上下功夫,即重视感悟、积累环节。
三、语文教学 中“积累”的探索
认识积累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有深厚的积累。培养学生积累的前提是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积累,这是一名合格教师素质应有的标准。以前常用一桶水与一滴水来比喻老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名教师仅仅是一桶还远不够,还应是常流水。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积累,使自己的“内存”丰富起来,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特级教师靳家彦可以称得上是典范,不光语文教材内容是烂熟于心,丰富的阅读为自己增加了深厚的知识储备。一次的讲座中,竟能当场背诵出前一天晚报上刊登的一篇优秀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可见功底之一斑。特级教师张鸿鸣,因有丰富的知识积累,素有“问不倒哥哥”的美称。特级教师于永正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习惯,自己带头看课外书,享受读书的快乐,给学生的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
(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渐形成积累的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积累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培养,使积累成为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动。
首先,要让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我们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的内容也不要局限于故事、作文之类,而应根据年龄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推荐指导与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相结合。阅读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积累最易学、最易掌握的方法是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列提纲,摘录好的词句段,写读后感。学生积累的过程亦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次,积累的内容要反复的诵读。现实教学有一种从教师津津乐道的精讲向放手学生自读自悟的教师不敢讲过渡的不良倾向,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朗读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积累。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欣赏,在获得立体的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课文进行的诵读,可以是有感情的,有动作的单独朗读,分角色朗读,全方位的领略语言材料的美。在读背中的品味感悟语言材料的过程,亦是学生对语言的一种内化成自己语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但决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
再次,积累的内容要会运用。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如组织学生对课文谈心得体会,复述重要细节,演课本剧、小小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不断将自己的积累运用出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表现,努力把自己内心的感悟外化,使课文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运用的过程。由积累到运用而出的东西,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
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但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自己的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同时了提高了自己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陶冶了情操。因此,我们要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言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