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人本主义趋势告诉我们,现代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对话”,课堂上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的对话交往。本文分析了师生对话的现状,着重从学会倾听、参与讨论、引领探究、自主构建方面论述了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23-02
1 现状分析
“对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动的对话,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师生之间全方位的、跨时空的交流。
纵观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独白”成了传统课堂的主要形态,课堂教学演变成教师个人和少数学生的“戏剧”演出,大多数学生成为“配角”和“观众”,教案成为“剧本”,教学活动成为依“剧本”而进行的教师单边活动。另外,千百年来形成的“师道尊严”使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这极大地制约了课堂对话交流的开展,使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对话,使师生失去了情感交流与互通的机会。
因此,要打造新课堂、重构新课堂,就必须把“对话”真正引进课堂。语文课堂,呼唤着有生命的“对话”。因为,师生之间只有师生平等地对话,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知识的大门;才能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并接受对方的想法;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
2 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一种对话的欲望,一个和谐的氛围,再加上教师全面的预设,积极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高度的自信,促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被积极调动起来,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学会倾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践对话,更需要学会倾听。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倾听。我们的教学并非侧重于把学生培养为忠实的听众,我们更强调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倾听”。教师的倾听在课堂上创造了民主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教师的倾听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场所;教师的倾听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期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着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指导他们完成学习的任务,满足他们知识情感上的需求,从而,师生情感上达成一种默契,达成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曾这样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们说的话。”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导者”,在师生进行“对话”时,应该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方能走进他们的世界。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呢?
①放下架子,平等对话: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应该尽可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仅在空间上,更应在心灵上。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始终站立在三尺讲台前。当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问题的时候,当学生静静地完成作业的时候,教师都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②巧妙引导,深入思考: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出现,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给学生启发,可以使学生从更多渠道去思考。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会发现学生的对话经常会越扯越远,会发现学生的发言因思维阻塞难以进行,会发现学生的观点不尽相同......此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巧妙启发。
2.2 参与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在学生迫切想了解知识时,教师要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课堂讨论,讲述个人对这课文的了解,感受和认识,希望得到同学的评价、理解和支持。教师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友好相处。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对话中。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特别要关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也享有对话的机会。
2.3 引领探究: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而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问题从何而来?一方面是教师备课时的精心设计,另一方面是学生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那么,教师如何设计具有探究空间,值得探究的问题?
从内容上,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可以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既不让学生轻松作答,也不能让学生苦苦思索而不得。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
从形式上,根据阅读教学目标,教师要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的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等等。对于这类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多种多样。
2.4 自主构建: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也重视集体的交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经常组织教学沙龙,他说“在相互交往中长见识”。因而,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分享智慧和情感,感受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讨论、争论、比较。
如:《田忌塞马》教学过程,我做了如下设计:
①合理分组。根据互补的原则,每个小组4-6人。
②明确任务。师:读课文想一想,孙膑为什么劝田忌再赛一次马?他是根据什么想出这个办法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
③形式整合。学生个别学习,大约5分钟。当大家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进行合作学习,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个中心发言人,一会儿代表本组向全班交流。
④全班交流。各组的代表人把本组的想法向全班交流。组内同学可以补充。所有同学都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特别要注意人家想的与你不一样的地方,然后作出评价。
学完课文,我想得很多。正如一句话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同理,课堂上学生的“对话”,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成为师生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师生双方彼此欣赏、共同提高。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23-02
1 现状分析
“对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动的对话,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师生之间全方位的、跨时空的交流。
纵观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独白”成了传统课堂的主要形态,课堂教学演变成教师个人和少数学生的“戏剧”演出,大多数学生成为“配角”和“观众”,教案成为“剧本”,教学活动成为依“剧本”而进行的教师单边活动。另外,千百年来形成的“师道尊严”使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这极大地制约了课堂对话交流的开展,使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对话,使师生失去了情感交流与互通的机会。
因此,要打造新课堂、重构新课堂,就必须把“对话”真正引进课堂。语文课堂,呼唤着有生命的“对话”。因为,师生之间只有师生平等地对话,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知识的大门;才能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并接受对方的想法;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
2 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一种对话的欲望,一个和谐的氛围,再加上教师全面的预设,积极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高度的自信,促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被积极调动起来,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学会倾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践对话,更需要学会倾听。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倾听。我们的教学并非侧重于把学生培养为忠实的听众,我们更强调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倾听”。教师的倾听在课堂上创造了民主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放飞自由的心灵;教师的倾听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场所;教师的倾听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期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着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指导他们完成学习的任务,满足他们知识情感上的需求,从而,师生情感上达成一种默契,达成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曾这样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们说的话。”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导者”,在师生进行“对话”时,应该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方能走进他们的世界。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呢?
①放下架子,平等对话: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应该尽可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仅在空间上,更应在心灵上。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始终站立在三尺讲台前。当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问题的时候,当学生静静地完成作业的时候,教师都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意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②巧妙引导,深入思考: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出现,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给学生启发,可以使学生从更多渠道去思考。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会发现学生的对话经常会越扯越远,会发现学生的发言因思维阻塞难以进行,会发现学生的观点不尽相同......此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巧妙启发。
2.2 参与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在学生迫切想了解知识时,教师要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课堂讨论,讲述个人对这课文的了解,感受和认识,希望得到同学的评价、理解和支持。教师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友好相处。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对话中。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特别要关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也享有对话的机会。
2.3 引领探究: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而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问题从何而来?一方面是教师备课时的精心设计,另一方面是学生课堂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那么,教师如何设计具有探究空间,值得探究的问题?
从内容上,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可以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既不让学生轻松作答,也不能让学生苦苦思索而不得。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
从形式上,根据阅读教学目标,教师要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的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等等。对于这类问题,学生的回答会多种多样。
2.4 自主构建: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也重视集体的交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经常组织教学沙龙,他说“在相互交往中长见识”。因而,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分享智慧和情感,感受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讨论、争论、比较。
如:《田忌塞马》教学过程,我做了如下设计:
①合理分组。根据互补的原则,每个小组4-6人。
②明确任务。师:读课文想一想,孙膑为什么劝田忌再赛一次马?他是根据什么想出这个办法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
③形式整合。学生个别学习,大约5分钟。当大家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进行合作学习,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个中心发言人,一会儿代表本组向全班交流。
④全班交流。各组的代表人把本组的想法向全班交流。组内同学可以补充。所有同学都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特别要注意人家想的与你不一样的地方,然后作出评价。
学完课文,我想得很多。正如一句话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同理,课堂上学生的“对话”,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成为师生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师生双方彼此欣赏、共同提高。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