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光明”:见证拉萨岁月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25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明茶馆在拉萨,意味着响当当的老字号。可青年旅舍多人间里一声响亮的吆喝,“去老光明喝茶”,却内有乾坤:因为有两个光明茶馆,藏医院路上的“光明港琼”和钦古巷里的“光明商店餐馆”。我们所谓的“老光明”,特指后者。
  得容许时间和经验累积些许傲慢、刁难或炫耀,总之分出泾渭:我是老资格,你是新来的。具体到“老光明”,手握攻略和指南的新来者大抵被马路边上显眼的“光明港琼”迅速招安,老资格们却不紧不慢走到藏医院路,视“光明港琼”的招牌于无物,径直钻进钦古巷,闻到公厕臭味也毫不犹豫往前窜。一脚迈进松散杂乱的院落,内心涌出一股蠢蠢欲动的兴奋,撺掇你立刻汇入那一片昂扬的喧哗。
  如果说仓姑寺接纳了这世界的阴柔部分,老光明无疑接纳了其余的;仓姑寺安静怡人,老光明吼躁阳刚;仓姑寺禁止的游戏,老光明里战事正酣。如此,老光明的茶客构成与仓姑寺恰恰相反,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力军,鲜少妇女儿童的身影。即便老人,也鹤发童颜,气势不减当年。
  这是铺天盖地、济济一堂的日常生活,从古到今未曾改变。人们从各自的家乡出发,来到拉萨,口中干燥,心头冒火,想着需要一个茶馆,老光明便“从天而降”——我愿意这样挥洒想象,否则便无法解释眼前这一派亲密、浑然无间。
  你的左邻右舍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你——新奇而非少见多怪。你预感,即将发生一场倾心之谈。语言不通?那就派一名翻译,人群里总有几位汉话好的随时待命。
  人们热衷鉴宝,所谓宝贝,包罗万有,以前是佛珠、手串,如今是手机等电子设备。我的Ipod touch被一双双黑手传来摸去,还回来时散发着一股浓郁酥油味,仿佛周游列国获得的奖章。在新鲜事物面前,藏民表现出由衷的、整齐划一的热情与接受,真使人惊异!
  长条凳上排排坐着的青年们,来老光明就跟上班似的。这世界有人忙着赶命,有人安于闲着。五毛钱一杯甜茶,喝十杯也不过五块钱,人们掏出一堆块票的神情如一位富翁。有钱有闲的终极梦想,在拉萨就这么轻易实现,你不得不佩服神所眷顾的土地、兀自的转速。天经地义地慢着,人便从浮躁中解脱出来,心安理得享受闲散。
  我心目中的美好城市一定要有容纳穷人闲人的角落,有他们负担得起的消费,有他们自得其乐的玩场。幸好在成都还有露天茶馆,在昆明还有翠湖公园……我们可怜的一点幸福指数靠不起眼的这类场所拉动,相比起拉萨对流逝的泰然自若,挟发展之名狼奔豕突的,不过是难平欲壑的另类包装。
  离开拉萨久矣,脑海中每每想及这样一位老人:在内地她是否只能在阴暗堂屋里挨时光、在高楼阳台上怅望,而在拉萨,她有老光明,有每日例行的社交活动。
  因为年岁已高,在老光明她获得免费喝茶的特权。背对厨房的长椅一侧是属于她的老位子,哪怕座位上有人,一见她老人家蹒跚挪来,都自觉让开,扶她坐下。服务员手脚麻利冲好茶,她总从怀里摸出一个塑料杯,颤颤巍巍把面前的那杯茶倒进自己的塑料杯里。义务“翻译”告诉我,这是一个降温过程,人老了,受不了太高的茶温。神奇的是,手抖得再厉害,倒腾过程中不会洒落一滴茶水,这是我见过最惊险的驾轻就熟。
  老光明的“老”正体现于此:不是资格不是招牌,而是一点一滴见证岁月。
其他文献
有学者感叹,保护村寨比保护故宫还要难。  前段时间,本刊执行总编郭晓东从某县城回京,感叹“该城虽小,但现在也被城镇化推动得‘高大上’了,北京的很多影子都可以在那儿找到,但唯独缺少特色。”  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般在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自毁特色,千城一面,个性几乎消失殆尽。无法想象,多年后,面对后世子孙,看着那些拆掉老村寨、旧胡同、古巷子后建起的高楼大厦,我们真的会骄傲吗?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
期刊
“你到过武大吗?”坐在桌子对面的陈永纯问。  “你真应该去看看。”他接着说了一句。  正当中年的陈永纯自在、闲适,言谈举止间透着对生活的轻松掌握。他的人生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事业有成,与妻子二十多年的感情一如往昔,女儿今年大学毕业即将赴美。一切都很圆满。  陈永纯1983年进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那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基本上湖北、河南一带上不了北大、清华的尖子生,都会选择到这所大学来。”  回忆母
期刊
“表面上看来,这是动物保护者的一次护狗行动。从行为艺术到网络谩骂,双方争得死去活来。在虐杀、道德沦丧等血淋淋的词语下,爱心软暴力一再赢得眼球。盲从欢呼者似乎没有意识到,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利才是现代法治社会必要的核心价值观。”  这是2013年,广西玉林狗肉节时,《华声晨报》应时应景的一篇报道里的一句话。对,它是广西的一份报纸。  在这份报纸里,虐杀、道德沦丧这些词语变成了血淋淋。  在这份报纸里,
期刊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  众所周知,这是于坚名篇《尚义街六号》的开头。白衣飘飘的年代,让老吴一举成名,现代诗歌的版图上,从此有了一点细小的标识:尚义街六号。在中国,在云南,在昆明。  可尚义街六号的屋主老吴本人,却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总在路上。  最近正重温2001年上海文艺版的《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作者吴文光。其实里面的文字,大都在《书城》杂志
期刊
几百年前的墨西哥阿兹特克王朝,祭司们喜欢一种叫做Theobroma的饮料,由辣椒、番椒、香料、树汁和可可豆混合制作。这种带有强烈的巫药色彩的饮料具有提神醒脑强心催情等多种神奇的功效,被称为“众神的饮料”。  不需要巫师级别的草药知识,具备基本常识的现代人看到辣椒、香料、可可这个成分表,就能猜到“众神的饮料”的效力,以及让人敬畏的口感。1528年,这种饮料被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带回欧洲,其远古文明的
期刊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参加完同学聚会,回到家,陆苒哭了一场。  “吃饭时,环境乱糟糟的,没有那么伤感。回到家,安静下来,打开微信,看张宁哭得稀里哗啦的,我的眼泪也开始哗哗地流。”  比她哭得更早,她最好的朋友孙青在开车前往聚会地点的路上,打开微信,“听到这一段,然后就不行了。”  那是一场11人在北京的聚会,最后成为千山万水之外48人的微信直播聚会。  那一天,包括陆苒、孙青在内的北京同学打算聚会,石
期刊
《中国周刊》:在民族文化采风的路上,您已经走了17年,有人称您是“中国走访56个民族第一人”,您怎么看这一定位,您给自己的定位又是怎样的?  施晓亮:“第一人”这样的称谓过誉了,我不希望被刻意拔高。我觉得我只是在扮演一个“唤醒者”的角色。  中国发展到今天,经济实力上去了,不差钱,也不缺少商业模式,但是缺少对自己家底的认知,缺少底气,缺少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其实我们的民族文化何其丰富、灿烂,值
期刊
电影《白日焰火》上映后,有人提到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回想起来,似乎确有几分相似,倒也可以细数一二。不过我经常认为,书评也罢,影评也罢,说到底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臆测,我们了解作品的程度,或许只如盲人摸象。  两部作品都是以推理为线索推动情节,一个执着于谜底的侦探贯穿始终。从角色上看,都有一个冷艳隐忍的女人,且明显与身处的环境有出离感。  《白夜行》中雪穗美丽动人、修养出众,“低头抬眼的表情蕴
期刊
听过一些来旅游的朋友如此抱怨:“云南人咋这么懒哦?进店买个东西,她理都不理你。”我笑,不理就对了,不理才是云南人。  来了云南,我第一次见识上午9点才开始扫街的清洁工,第一次知道农贸市场中午要休息。小区附近的菜市,12点以后进去,菜摊上统一盖着白色塑料布,摊主或不知所踪,或歪在椅子上微张着嘴打呼噜。那种惬意自在,买不到菜的人非但生不起气,还有点抱歉——原来是下班时间啊?对不起,打扰了!  我家门外
期刊
寇建平:毋庸置疑,在燕郊的北京人基本都有“燕郊式艰辛”,但是住燕郊的人都有一股精气神,就是我要奋斗。每天这样跑,心理上有一种在路上的奋斗感,这种艰辛,你们如何看?  谭桥英:我觉得我在北京应该算是咱们这里头最辛苦的,做电商本来就很辛苦,加班到十一点这样的情况是常有的。十一点的时候没有拼车也打不到出租车,会觉得自己太不容易了,真的太不容易了。然后比如说在打雷又下雨的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女同志来说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