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到过武大吗?”坐在桌子对面的陈永纯问。
“你真应该去看看。”他接着说了一句。
正当中年的陈永纯自在、闲适,言谈举止间透着对生活的轻松掌握。他的人生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事业有成,与妻子二十多年的感情一如往昔,女儿今年大学毕业即将赴美。一切都很圆满。
陈永纯1983年进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那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基本上湖北、河南一带上不了北大、清华的尖子生,都会选择到这所大学来。”
回忆母校,回忆同学往事,陈永纯很是幸福:“故事一大把,非常好玩!”整个过程中,他一直在笑,偶尔透出年轻人才有的快活与顽皮。
其中,“美丽校园”、校长“刘道玉”、“自由学术环境”这几个词,屡屡被他提及,一脸的骄傲。
怎么就毕业了呢?
在陈永纯的大学毕业合影中,端坐在第一排正中的那个清廋长者,就是校长刘道玉,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对于陈永纯以及他的同窗而言,刘道玉是他们最好的青春时代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我们所有同学都以他是我们的校长为荣,非常非常自豪。”
在他们看来,校长刘道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旗帜性人物,在刚刚走出思想禁锢的年代,勇敢地给武汉大学注入了自由的学术空气。
“刘道玉特别强调学生的自由和兴趣。武大是全国第一个取消政治辅导员和率先实行学分制的高校。他公开表示,学生如果不愿上课,那一定是老师的原因。他让老师把门敞开教学,学生可以中途转系转专业,所以学校的氛围非常好。”
陈永纯一口气列出一长串独特的武大文化。这样的文化,也导致“在我们那个时代,学生出的成果特别多”。
陈永纯入学那一年,电影《女大学生宿舍》公映,在全国引发好评。作者喻杉即出自武汉大学80级,其中的校长路石即以刘道玉为原型,影片也是在武大拍摄的。
“当时在武大,有时候教室是空空的,但图书馆是满满的。学生自己看书去了。不像有的学校的老师,你不上我的课,我不让你及格。在我们学校没有这种情况。”
这种大环境下,年轻人自由的天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有时学校上着课,我们却到外面玩去了,旅游去了。”
武大的社团活动非常活跃。“你会发现校园里每一天都有活动。到食堂,到俱乐部把桌子一拉开,拿一个砖头录音机,就可以开一场舞会。”
这样的氛围,让学生们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大家的感情比较深”。
陈永纯还记得当时校园里那条美丽的“爱情之路”。武大以珞珈山和东湖之美而闻名,在陈永纯的记忆里,“山地面积非常广,老师的房子、学生的宿舍都建在山坡上,掩映于绿树中,非常漂亮。”
“刘道玉在的时候,珞珈山上辟了一条石子小路,称为‘爱情之路’。在刘校长看来,谈恋爱没关系,你们可以去谈。”
陈永纯和同学们经常在树林里穿梭,有时看到一对恋人卿卿我我,便假装没看见,大模大样走过去。
“就是这样,越想起这些,越留恋校园。后来我们都不愿意毕业。怎么就毕业了呢?”陈永纯说。
武大外文系、中文系以出美女闻名。陈永纯回忆道:“武汉难得下场雪,我们的饭堂在山坡上,碰到下雪,男生就拿饭盆或脸盆装上雪,看到外文系的女生从山坡下上来就把雪扔过去,或者往她们脖子里灌。女生们还‘呀呀’叫着,好高兴的样子。”
回味这些往事让陈永纯觉得“很过瘾”,“武大现在的校长是谁?也许我们现在已不太关心。但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当时的校长是刘道玉。”他说。
李佳武的故事
在陈永纯看来,武大的理科学生很个性。“我们的思维很活跃。不循规蹈矩,甚至比文科学生还强。”
在陈永纯的记忆里,一个来自广西叫李佳武的壮族同学,“性格特别有意思,思维很特别”,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一次期末考试,李佳武在试卷上姓名一栏,直接写上“+5”。“他用这种玩笑的方式来面对严肃的事情,有个性吧?”
另一件事同样与考试有关。有一次程序设计考试,李佳武写了一段程序,老师没看懂。
“这哥儿们完全不按老师教的套路去做。”结果,他不及格。
李佳武和陈永纯关系不错。他对陈永纯说:“你替我去和老师讲,他根本就没有看懂我的东西。我跟他打个赌,把这段程序输到电脑里,如果结果是对的,他就要给我打100分。如果不对的话,我就是零分。”
陈永纯真的跟老师说了。“老师接招了。结果一弄进去,结果全对。老师后来还是给了他及格。”
怀旧的情怀全出来了
1987年,陈永纯毕业。对那一代武大人来说,机会太多了。“全班去除那些考研究生和出国的,参与分配的只有五十几个人,但用人单位来要人的数量有八百多个。”
陈永纯的同学们,集中到了三个城市:武汉、深圳和北京。
陈永纯分到了当时的电子部的下属单位。这件事颇具戏剧性。他曾经考上中科院研究生,分配到南京分院就读,但他不愿意去,原因居然是“在南京没有别的同学”。其后,他转到中南大学。录取通知书已到手中,最后还是放弃了。
“我一看,大多数同学都跑到北京来了,我就不读了,也跟着来了。”
谈到这里,他感叹:“看看当时我们同学的感情有多深,连研究生都不读了。”
在北京,二十多个同学都在一起,所以毕业这个词对陈永纯而言,没有悲情。“没所谓啊,大家接着玩呗。”
近三十年过去,陈永纯和他的同学们已然功成名就。“我们同学,有做到正局级的,亿万富翁至少三四个,还有打工打成亿万富翁的。”
同学们主要在商界,而且以自己创业为主。“这也许与我们所学专业以及武大的文化有关,不是属于循规蹈矩那种。”
大学时,陈永纯因学习成绩和讨论问题的做派,被同学们封了个雅号——“教授”。在他的留言簿里,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他具备成功的要素。但是陈永纯自谦,自己并不是那么成功。
“当时在学校里最活跃的人不一定最成功。你会发现,有个性、很独立、思维怪异的,往往创意性会特别好。”
他坦承,在IT界,如果写金融科技史的话,也许他会被提及。
“我是中国最早一批将自动柜员机引入到中国来的人,是最早写自动柜员机应用软件程序的人,是中国最早一批做智能卡交易的人。我曾因中国银行长城卡全国授权交易网络系统获得过人民银行系统金融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推荐角逐国家科技进步奖。”
陈永纯认为,他们这一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责任感。“无论对社会对家庭,考虑别人的东西比考虑自己的要多一点。在那个年代,假如国家真的需要我们付出生命,真有人会那么做。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
进入40岁以后,陈永纯明显地感觉到,“怀旧的情怀全部出来了。”现在,大学同学微信上的联系以及活动非常多,他们群的名称叫8313。“13”是当时计算机系的编号。
班上甚至成立了一个基金,由混得不错的同学发起捐款,交给一个同学做资本运营。“要求他每年有不低于15%的回报率,基金的投资回报可以成为大家聚会的经费。如果哪个同学家里有困难,也能拨出钱来。”
去年,同学们在成都聚会。今年12月,他们可能会去深圳。“有人在策划,60岁之前要到国外搞聚会。”
陈永纯的女儿今年武大计算机系毕业,即将赴美留学。但是陈永纯从没打算移民。
“在国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感情基础,你再怎么奋斗,也融入不进那个圈子。好多在国外的同学,隔段时间就要回到国内来乐一阵子。所以我是不会去的。我已经开始教育女儿,不让她在国外生活。”
“你真应该去看看。”他接着说了一句。
正当中年的陈永纯自在、闲适,言谈举止间透着对生活的轻松掌握。他的人生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事业有成,与妻子二十多年的感情一如往昔,女儿今年大学毕业即将赴美。一切都很圆满。
陈永纯1983年进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那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基本上湖北、河南一带上不了北大、清华的尖子生,都会选择到这所大学来。”
回忆母校,回忆同学往事,陈永纯很是幸福:“故事一大把,非常好玩!”整个过程中,他一直在笑,偶尔透出年轻人才有的快活与顽皮。
其中,“美丽校园”、校长“刘道玉”、“自由学术环境”这几个词,屡屡被他提及,一脸的骄傲。
怎么就毕业了呢?
在陈永纯的大学毕业合影中,端坐在第一排正中的那个清廋长者,就是校长刘道玉,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对于陈永纯以及他的同窗而言,刘道玉是他们最好的青春时代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我们所有同学都以他是我们的校长为荣,非常非常自豪。”
在他们看来,校长刘道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旗帜性人物,在刚刚走出思想禁锢的年代,勇敢地给武汉大学注入了自由的学术空气。
“刘道玉特别强调学生的自由和兴趣。武大是全国第一个取消政治辅导员和率先实行学分制的高校。他公开表示,学生如果不愿上课,那一定是老师的原因。他让老师把门敞开教学,学生可以中途转系转专业,所以学校的氛围非常好。”
陈永纯一口气列出一长串独特的武大文化。这样的文化,也导致“在我们那个时代,学生出的成果特别多”。
陈永纯入学那一年,电影《女大学生宿舍》公映,在全国引发好评。作者喻杉即出自武汉大学80级,其中的校长路石即以刘道玉为原型,影片也是在武大拍摄的。
“当时在武大,有时候教室是空空的,但图书馆是满满的。学生自己看书去了。不像有的学校的老师,你不上我的课,我不让你及格。在我们学校没有这种情况。”
这种大环境下,年轻人自由的天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有时学校上着课,我们却到外面玩去了,旅游去了。”
武大的社团活动非常活跃。“你会发现校园里每一天都有活动。到食堂,到俱乐部把桌子一拉开,拿一个砖头录音机,就可以开一场舞会。”
这样的氛围,让学生们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大家的感情比较深”。
陈永纯还记得当时校园里那条美丽的“爱情之路”。武大以珞珈山和东湖之美而闻名,在陈永纯的记忆里,“山地面积非常广,老师的房子、学生的宿舍都建在山坡上,掩映于绿树中,非常漂亮。”
“刘道玉在的时候,珞珈山上辟了一条石子小路,称为‘爱情之路’。在刘校长看来,谈恋爱没关系,你们可以去谈。”
陈永纯和同学们经常在树林里穿梭,有时看到一对恋人卿卿我我,便假装没看见,大模大样走过去。
“就是这样,越想起这些,越留恋校园。后来我们都不愿意毕业。怎么就毕业了呢?”陈永纯说。
武大外文系、中文系以出美女闻名。陈永纯回忆道:“武汉难得下场雪,我们的饭堂在山坡上,碰到下雪,男生就拿饭盆或脸盆装上雪,看到外文系的女生从山坡下上来就把雪扔过去,或者往她们脖子里灌。女生们还‘呀呀’叫着,好高兴的样子。”
回味这些往事让陈永纯觉得“很过瘾”,“武大现在的校长是谁?也许我们现在已不太关心。但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当时的校长是刘道玉。”他说。
李佳武的故事
在陈永纯看来,武大的理科学生很个性。“我们的思维很活跃。不循规蹈矩,甚至比文科学生还强。”
在陈永纯的记忆里,一个来自广西叫李佳武的壮族同学,“性格特别有意思,思维很特别”,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一次期末考试,李佳武在试卷上姓名一栏,直接写上“+5”。“他用这种玩笑的方式来面对严肃的事情,有个性吧?”
另一件事同样与考试有关。有一次程序设计考试,李佳武写了一段程序,老师没看懂。
“这哥儿们完全不按老师教的套路去做。”结果,他不及格。
李佳武和陈永纯关系不错。他对陈永纯说:“你替我去和老师讲,他根本就没有看懂我的东西。我跟他打个赌,把这段程序输到电脑里,如果结果是对的,他就要给我打100分。如果不对的话,我就是零分。”
陈永纯真的跟老师说了。“老师接招了。结果一弄进去,结果全对。老师后来还是给了他及格。”
怀旧的情怀全出来了
1987年,陈永纯毕业。对那一代武大人来说,机会太多了。“全班去除那些考研究生和出国的,参与分配的只有五十几个人,但用人单位来要人的数量有八百多个。”
陈永纯的同学们,集中到了三个城市:武汉、深圳和北京。
陈永纯分到了当时的电子部的下属单位。这件事颇具戏剧性。他曾经考上中科院研究生,分配到南京分院就读,但他不愿意去,原因居然是“在南京没有别的同学”。其后,他转到中南大学。录取通知书已到手中,最后还是放弃了。
“我一看,大多数同学都跑到北京来了,我就不读了,也跟着来了。”
谈到这里,他感叹:“看看当时我们同学的感情有多深,连研究生都不读了。”
在北京,二十多个同学都在一起,所以毕业这个词对陈永纯而言,没有悲情。“没所谓啊,大家接着玩呗。”
近三十年过去,陈永纯和他的同学们已然功成名就。“我们同学,有做到正局级的,亿万富翁至少三四个,还有打工打成亿万富翁的。”
同学们主要在商界,而且以自己创业为主。“这也许与我们所学专业以及武大的文化有关,不是属于循规蹈矩那种。”
大学时,陈永纯因学习成绩和讨论问题的做派,被同学们封了个雅号——“教授”。在他的留言簿里,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他具备成功的要素。但是陈永纯自谦,自己并不是那么成功。
“当时在学校里最活跃的人不一定最成功。你会发现,有个性、很独立、思维怪异的,往往创意性会特别好。”
他坦承,在IT界,如果写金融科技史的话,也许他会被提及。
“我是中国最早一批将自动柜员机引入到中国来的人,是最早写自动柜员机应用软件程序的人,是中国最早一批做智能卡交易的人。我曾因中国银行长城卡全国授权交易网络系统获得过人民银行系统金融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推荐角逐国家科技进步奖。”
陈永纯认为,他们这一代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责任感。“无论对社会对家庭,考虑别人的东西比考虑自己的要多一点。在那个年代,假如国家真的需要我们付出生命,真有人会那么做。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
进入40岁以后,陈永纯明显地感觉到,“怀旧的情怀全部出来了。”现在,大学同学微信上的联系以及活动非常多,他们群的名称叫8313。“13”是当时计算机系的编号。
班上甚至成立了一个基金,由混得不错的同学发起捐款,交给一个同学做资本运营。“要求他每年有不低于15%的回报率,基金的投资回报可以成为大家聚会的经费。如果哪个同学家里有困难,也能拨出钱来。”
去年,同学们在成都聚会。今年12月,他们可能会去深圳。“有人在策划,60岁之前要到国外搞聚会。”
陈永纯的女儿今年武大计算机系毕业,即将赴美留学。但是陈永纯从没打算移民。
“在国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感情基础,你再怎么奋斗,也融入不进那个圈子。好多在国外的同学,隔段时间就要回到国内来乐一阵子。所以我是不会去的。我已经开始教育女儿,不让她在国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