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优化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倡导 自主 感悟 思想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思想已逐渐被学生接受,然而新课程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高中物理课中,把原来验证性的实验多数改为探究性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变为探究力,质量,加速度三者关系,由原来的验证动量守恒,变为寻求碰撞中不变量等等。
这些都明确提示,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教授。这正是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
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学习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具有这样能力的学生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课外活动时间,这些学生多善于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真正意义上人才的需要,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一、要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
作为教师,仅仅自己知道“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主动读书,感受事物,观察,思考,理解知识,得出结论,尤其高中物理学习,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现代教育家魏书生尽管身兼数职,经常外出,但他所教两个班的课程,学生的成绩仍然很好,原因就是他已经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也做到了自主管理。
教学生自主学习要从早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导他们怎样听课、复习和做练习,怎样思考、发言与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还应让学生继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
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1.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学习
一开始,老师可以安排学习计划,经过一定时间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再在老师的监督下按计划学习。最后是学生自己订计划,独立学习,老师督促并查看学习效果。
2.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与讨论、检测与评价等。而其关键是发现问题,然后积累问题、提问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的“问”又最重要,有人研究发现:美国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的第一问是“你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而中国家长是“老师今天布置了几道题?”,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三、让自己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其实,不管哪一学科,都应具备这些:
1.“动”习惯
包括动口、动手、动眼和动脑读书、交流与发言需要动口;实验、操作、观察、测量、记录需要动手与动眼;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大脑的思维、联想、记忆等。学习的大脑动起来了,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就来了。
2.“问”习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积累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提问质疑,进而通过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3.主动参与的习惯
衡量学生是否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主动参与,学生要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生要用心读书,专心上课,独立作业,参与合作,积极发言,善于提问,敢于争论。
4.读书自学的习惯
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要让学生读书自学,按计划、分步骤去读书,学习教材与课本知识。预习是读书自学的一种形式,老师未讲课之前,自己先预习几遍,找出问题,适当记录,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复习也是一种读书,是对所学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从更高的层次和角度重新认识,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复习,可以使自己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间的层次联系,感悟学科的思想方法,形成对学科整体的认识和体会,形成综合能力。
四、老师要做好参与者和合作者
1.引导者
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中的引导着,应引导学生指定适当的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出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服务。
2.参与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群体的一员,教师的着力点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的进程,设计、调整和控制好教学节奏,检查评定学生学习的成效与学生共同完成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3.合作者
要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将过去只有教师一人讲学生听的传统学习模式,扩充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把握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能力。对学生搞不懂的知识点还要精讲。
总之,学生要善于学习,自主的学习,教师也要真正教会学生学会“捕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刘冠军、王维先著:《科学思维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徐志长:《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6期
李思民,刘波 李建军 王富平:《人文素质教育视点》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关键词:倡导 自主 感悟 思想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思想已逐渐被学生接受,然而新课程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高中物理课中,把原来验证性的实验多数改为探究性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变为探究力,质量,加速度三者关系,由原来的验证动量守恒,变为寻求碰撞中不变量等等。
这些都明确提示,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教授。这正是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
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学习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具有这样能力的学生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课外活动时间,这些学生多善于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真正意义上人才的需要,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一、要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
作为教师,仅仅自己知道“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主动读书,感受事物,观察,思考,理解知识,得出结论,尤其高中物理学习,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现代教育家魏书生尽管身兼数职,经常外出,但他所教两个班的课程,学生的成绩仍然很好,原因就是他已经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也做到了自主管理。
教学生自主学习要从早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导他们怎样听课、复习和做练习,怎样思考、发言与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还应让学生继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
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1.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学习
一开始,老师可以安排学习计划,经过一定时间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再在老师的监督下按计划学习。最后是学生自己订计划,独立学习,老师督促并查看学习效果。
2.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与讨论、检测与评价等。而其关键是发现问题,然后积累问题、提问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的“问”又最重要,有人研究发现:美国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的第一问是“你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而中国家长是“老师今天布置了几道题?”,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三、让自己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其实,不管哪一学科,都应具备这些:
1.“动”习惯
包括动口、动手、动眼和动脑读书、交流与发言需要动口;实验、操作、观察、测量、记录需要动手与动眼;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大脑的思维、联想、记忆等。学习的大脑动起来了,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就来了。
2.“问”习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积累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提问质疑,进而通过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3.主动参与的习惯
衡量学生是否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主动参与,学生要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生要用心读书,专心上课,独立作业,参与合作,积极发言,善于提问,敢于争论。
4.读书自学的习惯
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要让学生读书自学,按计划、分步骤去读书,学习教材与课本知识。预习是读书自学的一种形式,老师未讲课之前,自己先预习几遍,找出问题,适当记录,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复习也是一种读书,是对所学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从更高的层次和角度重新认识,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复习,可以使自己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间的层次联系,感悟学科的思想方法,形成对学科整体的认识和体会,形成综合能力。
四、老师要做好参与者和合作者
1.引导者
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中的引导着,应引导学生指定适当的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出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服务。
2.参与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群体的一员,教师的着力点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的进程,设计、调整和控制好教学节奏,检查评定学生学习的成效与学生共同完成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3.合作者
要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将过去只有教师一人讲学生听的传统学习模式,扩充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把握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能力。对学生搞不懂的知识点还要精讲。
总之,学生要善于学习,自主的学习,教师也要真正教会学生学会“捕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刘冠军、王维先著:《科学思维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徐志长:《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6期
李思民,刘波 李建军 王富平:《人文素质教育视点》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