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需要借助一些视觉符号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本文详细阐述了符号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辅助教学作用,这种作用是可行的,有效的。
【关键词】符号 音乐 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02-01
幼儿园音乐教学主要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欣赏、游戏五大领域,在一些音乐活动特别是音乐欣赏和打击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如:变通图谱,幼儿要理解、表现一些音乐材料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成人在欣赏音乐时,可以通过无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来设置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但幼儿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这时,像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
符号化活动,是指人作为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某种理由,将某一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物的过程。符号化活动的材料有声音符号、视觉符号、动作符号、语言符号等等,在以往的一些教学实践中我们比较多地适用了图谱这一视觉符号,从老师“教”的这一头看,符号的运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图谱之类的视觉符号,而且图谱也是老师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创作出来的。而从幼儿“学”的这一头看,符号化活动也只限于一些动作的表演。可以这样认为,在现行的一些教学中,符号这一辅助手段的使用是非常有限的,幼儿的学习也比较被动。如何运用更丰富、新颖、多样化的符号辅助教学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语言符号在幼儿动作表演的学习活动中运用得比较多。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个体的自我控制可以通过语言的自我指导来实现,并认为儿童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外部思维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三个部分。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我在教学中编制一些描述性的以及有明确提示作用的儿歌来启发、控制幼儿的行为。如小班韵律活动《小朋友散步》重点乐句“1 3 2 --| 1 3 2—| 1 1 2 2| 3 2 1—|”中,我编制这样的儿歌“起 床 了—|起床了—|穿 好 衣 服|去 散 步—|”将儿歌的节奏和乐曲的节奏匹配起来,首先可以由老师朗诵儿歌来指导和控制幼儿的行为(外部社会语言),然后让幼儿自己边朗诵边动作,即采用出声言语自我指导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中心言语),最后再配以音乐过渡到由幼儿自己对自己进行不出声的言语指导(内部言语)。在这样的语言和音乐的配套练习下,幼儿就能很清楚地了解何时“穿好衣服”,并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在“穿好衣服”处站起。
二、视觉符号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1.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
图片展示歌词内容这一视觉符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如《迷路的小花鸭》、《粗心的小画家》等等,这对于几乎所有的歌曲学习活动都有用。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创编歌词,再把图片按歌词循序展示,可以创编活动更容易、更生动有趣。如《小鸟》,让幼儿就“在哪里有阳光?”、“在哪里有花香?”进行绘画创编,展示后幼儿就可以很容易地看着自己的图画学习歌曲的演唱了。如图:? ?即将自己创编的绘画贴到?处;用色块表示乐句和歌曲表现上的要求。如《国旗国旗红红的哩》中的连贯輕柔的延长部分及跳跃的演唱部分,可以用蓝色块表示乐句前半部分轻柔的演唱要求,用红色块表示乐句后半部分跳跃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个乐句不同的演唱要求。
2.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视觉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掌握动作要求,让幼儿主动、有效的学习舞蹈。
在平时的舞蹈训练中,有一些组合动作较简单,而且与歌词联系较密切。我便根据歌曲中的形象设计动作谱,并结合歌词,一一对应,将整套舞蹈动作完全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自己对照揣摩,展开充分的联想,串联每一个动作,例如:在新授《小石猴》时,我在对应歌词下面画上舞蹈动作,以图谱的形式展示在幼儿面前,引导幼儿看着图谱学动作。我不急于告诉他们图谱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弄清楚图谱与歌词的对应关系,然后让他们自己观察、探究,猜猜是什么意思,再通过与同伴的讨论确定动作,然后我再把幼儿的问题集中,对一些重点难点稍加提示,并完整示范一次,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动作,掌握动作。这种“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学会”的方法,使幼儿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活动中他们互相讨论符号及图谱的含义,互相帮助纠正彼此的动作,充分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2)运用视觉符号理解集体舞的队形与变化
集体舞中一般都有队形的变化,由于幼儿的空间直觉能力较差,这时候视觉符号可以起到简单明了看出队形变化顺序及过程的作用。例如:娃哈哈中的队形变换是先单圆后双圆,最后又单圆。传统教学中是用拖带的方式,老师讲讲幼儿做做。在学的过程中幼儿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候我利用视觉符号——队形图,按顺序摆列,让幼儿直观地看出队形的顺序及过程,借助队形图幼儿对空间的转变一目了然,老师教得轻松,幼儿容易接受。
三、动作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普通心理学的感知觉研究早就表明:人在感知一个特定事物时,开放的感知觉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丰富。另外,音乐教学心理的研究也反复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的活动,而且应该是多感知通道协同工作的感知活动。而且其中运动对于音乐感知的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持、强化作用。第一,在歌唱活动中、打击乐活动中,老师的动作暗示有利于幼儿更好地演唱和演奏。如在《小鸟小鸟》的学唱活动中,我运用波浪和轻点的动作引导幼儿唱好连贯和断顿的“啦”字部分。我运用柯尔文音高手势把音高关系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视觉感受帮助幼儿加深对音准的理解。第二,在韵律活动中、游戏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音乐的特性。如《苹果丰收》的表演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听辩音的高低,分别用摘果子和捡苹果来表示;听辨3拍子和2拍子的不同,分别用开轮船和开起车子运苹果的动作表示;听辨歌曲快慢的不同,分别用摘果子和休息尝苹果的动作表示。
四、学习创编各种符号,提供自我展示的条件和机会
在理解了各个符号,了解简单符号创编方法的基础上,我鼓励幼儿自己创编各种意义的符号,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小石猴》的第三课时中,我将歌词 “蹦出一只小石猴”的图谱符号撤出,留出空白让幼儿在观察电视画面中猴子动态的基础上,创编猴子的各种动作,给他们自我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机会。我在讲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动作用图示画下来让幼儿一起模仿,使他们了解图谱符号的创作过程,指导图谱有记录作用。在疑惑的活动中,我更鼓励幼儿自己创编图谱。在活动《小茶壶》中,孩子们一边比比划划,一边涂涂写写,还不忘与同伴讨论一番。最后,他们创作出了表示不同动作的图谱,激发了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创编的能力。
实践证明,符号运用于音乐教学中有利于发挥直观形象的特点,很好地贯彻了《纲要》的精神,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学、更主动地学习。让幼儿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符号 音乐 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02-01
幼儿园音乐教学主要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欣赏、游戏五大领域,在一些音乐活动特别是音乐欣赏和打击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如:变通图谱,幼儿要理解、表现一些音乐材料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成人在欣赏音乐时,可以通过无外显行为的内部操作来设置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但幼儿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这时,像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
符号化活动,是指人作为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某种理由,将某一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物的过程。符号化活动的材料有声音符号、视觉符号、动作符号、语言符号等等,在以往的一些教学实践中我们比较多地适用了图谱这一视觉符号,从老师“教”的这一头看,符号的运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图谱之类的视觉符号,而且图谱也是老师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创作出来的。而从幼儿“学”的这一头看,符号化活动也只限于一些动作的表演。可以这样认为,在现行的一些教学中,符号这一辅助手段的使用是非常有限的,幼儿的学习也比较被动。如何运用更丰富、新颖、多样化的符号辅助教学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语言符号在幼儿动作表演的学习活动中运用得比较多。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个体的自我控制可以通过语言的自我指导来实现,并认为儿童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外部思维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三个部分。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我在教学中编制一些描述性的以及有明确提示作用的儿歌来启发、控制幼儿的行为。如小班韵律活动《小朋友散步》重点乐句“1 3 2 --| 1 3 2—| 1 1 2 2| 3 2 1—|”中,我编制这样的儿歌“起 床 了—|起床了—|穿 好 衣 服|去 散 步—|”将儿歌的节奏和乐曲的节奏匹配起来,首先可以由老师朗诵儿歌来指导和控制幼儿的行为(外部社会语言),然后让幼儿自己边朗诵边动作,即采用出声言语自我指导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中心言语),最后再配以音乐过渡到由幼儿自己对自己进行不出声的言语指导(内部言语)。在这样的语言和音乐的配套练习下,幼儿就能很清楚地了解何时“穿好衣服”,并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在“穿好衣服”处站起。
二、视觉符号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1.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
图片展示歌词内容这一视觉符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如《迷路的小花鸭》、《粗心的小画家》等等,这对于几乎所有的歌曲学习活动都有用。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创编歌词,再把图片按歌词循序展示,可以创编活动更容易、更生动有趣。如《小鸟》,让幼儿就“在哪里有阳光?”、“在哪里有花香?”进行绘画创编,展示后幼儿就可以很容易地看着自己的图画学习歌曲的演唱了。如图:? ?即将自己创编的绘画贴到?处;用色块表示乐句和歌曲表现上的要求。如《国旗国旗红红的哩》中的连贯輕柔的延长部分及跳跃的演唱部分,可以用蓝色块表示乐句前半部分轻柔的演唱要求,用红色块表示乐句后半部分跳跃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个乐句不同的演唱要求。
2.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视觉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掌握动作要求,让幼儿主动、有效的学习舞蹈。
在平时的舞蹈训练中,有一些组合动作较简单,而且与歌词联系较密切。我便根据歌曲中的形象设计动作谱,并结合歌词,一一对应,将整套舞蹈动作完全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自己对照揣摩,展开充分的联想,串联每一个动作,例如:在新授《小石猴》时,我在对应歌词下面画上舞蹈动作,以图谱的形式展示在幼儿面前,引导幼儿看着图谱学动作。我不急于告诉他们图谱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弄清楚图谱与歌词的对应关系,然后让他们自己观察、探究,猜猜是什么意思,再通过与同伴的讨论确定动作,然后我再把幼儿的问题集中,对一些重点难点稍加提示,并完整示范一次,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动作,掌握动作。这种“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学会”的方法,使幼儿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活动中他们互相讨论符号及图谱的含义,互相帮助纠正彼此的动作,充分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2)运用视觉符号理解集体舞的队形与变化
集体舞中一般都有队形的变化,由于幼儿的空间直觉能力较差,这时候视觉符号可以起到简单明了看出队形变化顺序及过程的作用。例如:娃哈哈中的队形变换是先单圆后双圆,最后又单圆。传统教学中是用拖带的方式,老师讲讲幼儿做做。在学的过程中幼儿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候我利用视觉符号——队形图,按顺序摆列,让幼儿直观地看出队形的顺序及过程,借助队形图幼儿对空间的转变一目了然,老师教得轻松,幼儿容易接受。
三、动作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普通心理学的感知觉研究早就表明:人在感知一个特定事物时,开放的感知觉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丰富。另外,音乐教学心理的研究也反复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的活动,而且应该是多感知通道协同工作的感知活动。而且其中运动对于音乐感知的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持、强化作用。第一,在歌唱活动中、打击乐活动中,老师的动作暗示有利于幼儿更好地演唱和演奏。如在《小鸟小鸟》的学唱活动中,我运用波浪和轻点的动作引导幼儿唱好连贯和断顿的“啦”字部分。我运用柯尔文音高手势把音高关系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视觉感受帮助幼儿加深对音准的理解。第二,在韵律活动中、游戏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音乐的特性。如《苹果丰收》的表演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听辩音的高低,分别用摘果子和捡苹果来表示;听辨3拍子和2拍子的不同,分别用开轮船和开起车子运苹果的动作表示;听辨歌曲快慢的不同,分别用摘果子和休息尝苹果的动作表示。
四、学习创编各种符号,提供自我展示的条件和机会
在理解了各个符号,了解简单符号创编方法的基础上,我鼓励幼儿自己创编各种意义的符号,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小石猴》的第三课时中,我将歌词 “蹦出一只小石猴”的图谱符号撤出,留出空白让幼儿在观察电视画面中猴子动态的基础上,创编猴子的各种动作,给他们自我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机会。我在讲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动作用图示画下来让幼儿一起模仿,使他们了解图谱符号的创作过程,指导图谱有记录作用。在疑惑的活动中,我更鼓励幼儿自己创编图谱。在活动《小茶壶》中,孩子们一边比比划划,一边涂涂写写,还不忘与同伴讨论一番。最后,他们创作出了表示不同动作的图谱,激发了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创编的能力。
实践证明,符号运用于音乐教学中有利于发挥直观形象的特点,很好地贯彻了《纲要》的精神,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学、更主动地学习。让幼儿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