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去,用爱浸润教师的心灵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xio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小葛是一位没有其他职务的六年级数学老师,却是学校里最忙的一个人。他对修理电器和电脑很有一套,曾很轻松地借助学校原有的两只大喇叭和一个即将被淘汰的电脑,制成了一套校园广播系统,没有花费学校一分钱,效果却同一些学校花了上万元购置来的一样好。
  “校长!”他手中拿着的一个电脑教室里用的分配器来到我的办公室请示,“不好意思。这是个小问题,本来不要找你的,但这里面的一个线圈已经烧坏了,没有办法修理了,得买一个新的线圈换上去……”他憨厚的脸越发地红了,“换这个线圈要花一些时间,在学校里肯定弄不好,得回家搞,我想收点手工费。”
  平时这些小问题,只要分管的校长处理一下就行了。但这是涉及到钱的问题(我这个学校很小,每到用钱的时候我这个校长都得想想如何能够少用或者不用),而且是要工钱。“行的,这是应该的。”我连忙接上他的话,“就是送到外面去修,也要给钱的,你修我们就更放心了。”我笑着对他说,“你放心,你奉献,我买单!不,是学校买单!”
  小葛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校长,本来我是不想要报酬的,因为这个比较麻烦,还要添新零件。你放心,我只要一点点加班费,比送到外面修的费用要便宜多了。我没有其他的意思。”他见我一口答应了他的要求,有些忙不迭地应着。
  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也笑了:“不要不好意思,这是应该的。”
  “这我就放心了。为学校办事,只要我能做的,我是从来不要学校一分钱的……”他解释着,我也非常高兴地听着……
  我们这样一个地处农村的小学校,校内根本没有专职的修理工,更没有专业的技术工,许多小维修要么到校外请一个有些相应手艺的工匠,要么凑合着在校内找一个稍懂一些的教师或者工人。面对着小葛老师,作为校长,除了欣慰之处,我感到更多的是一种惭愧。多么好的一位教师,本来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我却为什么不能主动提出来呢?为什么在制订规章制度的时候,我只想到教师的付出,而不想到给那份付出一份酬劳呢?为什么在许多的时候,把那些规章制度看成“铜墙铁壁”,而不愿意给教师一方舒展的空间呢?我们在打造诸如“人本校园”“和谐校园”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之人。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让教师真真正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享受到“工作的快乐”。
  在这件事情中,小葛老师的合理想法充分表达后,能够立刻得到我这个校长的倾心接纳、鼎力支持与欣然应允,这简直有点难能可贵。在反思现象,剖析管理后,我开始认识到管理的“无意识”层,即以往没能较好地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其实,就这件事来说,我非常感谢小葛老师,他引发了我内心诚挚的自省与真切的自我批评!我对他的积极回应算是一种管理中人文光辉的折射吧,但愿这是“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由此我进一步想:应该站在教师角度来做校长,沉下去,用爱浸润教师的心灵。
  沉下去,即站在教师的角度,通过“重心下移”实现“换位思考”,用爱心审视一切,用爱心倾听一切,用爱浸润教师的心灵。这种“潜水”管理,必须要“沉”得下去,只有“沉”得深,才看得透、明、真。这意味着放下不必要的架子,工作上体恤教师的艰辛,生活上关心教师的难处,情感上关怀教师的冷暖;还意味着要想教师所想,把教师的心融入自己的心里,懂得教师的苦,懂得教师的累,懂得教师的幸福,懂得教师的追求的“心本”理念。这意味着品味着教师的思、想、感、悟,咀嚼着教师的辛酸、苦辣,与教师情感共鸣,情智共生,精神相悦,心灵相吸;还意味着要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敏锐洞察教师的内需,为教师全身心地工作做好“后勤保障”,解除“后顾之忧”。如学校给离家远程的教师以关怀;早上允许晚到20分钟,下午可以早走20分钟。农忙时,不要求教师必须“坐班”;在课堂上绝不能“脱岗”,但没有课即可以去忙自家的农活,收拾自己的责任田……
  校长站在教师的角度,以教师的心态作管理,这是建设“和谐校园”“人本校园”的“大厦”基石和强劲乐章。是“平民”校长的追求,是人文精神的彰显。多了一份教师情怀,管理就多了一条智慧的制胜之道,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李镇西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站在教师角度来做校长的,这不是我的自我感觉,而是我的学生和教师给我的评价。我经常在网上搞调查:你觉得我做得怎么样,你觉得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有些教师会给我写信,给我提意见,还有发短信的,当面提的也有,我觉得这样很好,我就是喜欢把自己的心掏给老师看。”我想李老师之所以深受广大教师的爱戴,与这是密不可分的吧?!他把教师当做校长的“资本”“利器”,发扬“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的“平民”管理思想,拜教师为“师”,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教师成了他管理的第一资源,管理的“共同体”“智囊团”“亲友团”。视角的切换成了他杰出管理之“聚宝盆”之“精髓”,因而管理熠熠生辉,才有了“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诞生。这不是我们学习、借鉴的范本吗?!
  
  三
  
  我进一步想,在葛老师“发明”了那套校园广播系统后,我这个校长若能跟教师心贴心,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他的真正需求,事情可能早就会是另一面了。实际上,小葛老师真正的需求是得到学校对其自身劳动价值的肯定、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反馈。如果抓住时机在校会上大力表彰小葛老师的功劳、贡献,肯定其工作的巨大价值,给他的无私奉献以莫大的尊严,赞扬其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后将其自制的广播系统命名为“葛××校园广播系统”,对小葛老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以最大的激励和满足;在学校树立学习的典范。给他发个信息技术创新奖,或将其作品推荐到相关部门去参加创新制作大赛评比,及时推荐其申报高级别的信息技术先进称号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校主动提出给其“奉献”买单这一人性化举措,想必小葛老师也是会拒绝的。
  既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如上“作为”,以一贯之,重视、满足小葛老师们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给予其丰富的精神层面的劳动价值肯定和精神反馈,就不会有上述讨要“加班费”这一幕了,并且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会长盛不衰。有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层次上的“高峰体验”,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满足感、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何愁教师对学校工作不会投入地爱一次!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努力创造一切条件,激励、满足教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使教师能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老师最可爱,他们信奉一条:“领导把我当人看,我把自己当牛干;领导把我当 牛看,我把自己当人看。”校长也曾是一名教师,怎么一到校长的位置上就把自己(教师)的阵地丢了呢?自己的阵地丢不得!给教师一倍的温暖、理解和肯定、满足,你会换回N倍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沉下去,就会深谙教师需求之道、发展之道,即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质量,什么样的环境、氛围,什么样的价值反馈,什么样的服务、引领……会透过现象表层,洞悉其真实的内在精神需求、成长欲望、内心诉求、价值追求。会在教师情绪不佳时,送去伙伴般的真诚问候和鼓励;会在教师困难时挺身而出,为教师排忧解难;会在教师成功时送去鲜花和赞美;会在教师困惑时送去有力的点拨、引导,能把准教师的脉搏,做教师天空的“启明星”。每临事,校长会想:“××肯定有事,否则不会迟到。”“××肯定有心事,否则不会这样暴躁,我能为他(她)做些什么呢?”“××这样做,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假如我是××,我又会怎样做呢?”每观察,校长会思:“×的负担是否过重,我怎样帮他减负?”“××太辛苦了,得让他好好休息一段。”这才是校长真正“沉”下去而站在教师位置上的思考策略。以师本思想去成人、成事,用心换心,会换回更多的真心、真意、真情的付出,能更好地洞察教师对管理制度的细微反应,对管理制度的心理感受、接纳,角色认同度。以此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以教师为参照,实施政策调控,使制度趋于人文和完善。站在教师的角度必是个“精细化”管理的校长,能够于细节之中见精神、见功力。人文不是空谈、空喊出来的,而是要从具体实际的日常事务、细节小事的管理中体现出来、做出来的。
  沉下去,跟教师心贴心,心换心,你会发现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有动人的故事,都有值得学习的长处。古有唐太宗以谏臣魏征为镜,开创了“贞观”盛世;今若校长以师为镜,从教师角度反观自我,不断完善,精益求精,从而使管理臻于人文、臻于至善,必会开创校园管理的“盛世”!
  让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潜水员”,学会长期沉到教师中去,用爱心去浸润教师的心灵,那么每一所校园都将充满人文之光,智慧之光,和谐之光,教育质量又何愁不能提高?
  
  
  (责任编辑:朱 蒙)
其他文献
跟太太结婚的时候,我们对家里的“股权结构”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最终,我们家确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自己赚的钱自己管理;成立家庭基金,每个月双方都往里放1000块钱作为家庭日常支出,若遇较大支出,比如买房之类,每人出一半;双方都有随时查对方账户的权利。  我自认为每天在财经圈儿里混,赚钱能力肯定比太太强多了。但结婚十几年来,每次我查她的账户,钱都比我的多,而且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引起了我的警惕。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北京作家、学者萧斌臣、邢文祥和四川作家袁亮深入灾区采访,并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烛泪如歌——“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教师群像》(已于2008年12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作家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特别了解到,在地震中殉职的教师大多是各自家庭的精神支柱和经济支柱,有些人的收入甚至是各自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他们牺牲后,留下或嗷嗷待哺的幼小子女,或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白发老人,英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充斥于我们的社会。儿童和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由信息和科技构建的环境之中,他们从一出生,就被极其丰富的媒介产品所包围,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介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这种背景下,实行媒介教育,指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认识、理解和使用媒介是非常有必要的。[1]  阿根廷政府把实行媒介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公共政策,并把其纳入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这是一本装帧非常精美的书,读起来有点沉重,合上书的时候有很多感动。    捷克,特莱津小镇,1941年10月10日,这里成为德国纳粹的犹太人集中营。一万五千个孩子先后来到这里,但他们其中的大多数或在这里失去生命或最终被送往死亡集中营,只有一百多名个孩子存活。  集中营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除了臭虫、蚊子、肮脏、拥挤、饥饿、疾病、酷刑、痛苦之外,他们还拥有什么?林达编著的《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其诸多的功能。如:实现语言的感知和积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掌握语言的规律,生成新的学习需求和目标,激发和熏陶学生的情感等等。然而,纵观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读的目的不明确,读的目标单一,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和评价,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反复地读、机械地读等高耗低效现象。那么,怎样做才是有效的朗读训练呢?  一、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
一个研究清史的朋友曾给我提供了两份名单,说是要考验考验我。  第一份名单上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上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左宗棠,龚自珍,盛宣怀。  对照这两份名单,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后者,这些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每个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人生有为,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而对前一
近来,读了张楚廷先生的文章《我怎样理解校长》,[1]不由得被楚廷先生的言辞所感动,这也促使笔者有机会深入思考一个很久之前便萦绕在脑际的问题:教师究竟期待怎样的大学校长?   一、教师期待有思想的校长  即使教师不奢求一位思想家来做校长,至少要期盼一位有思想的校长。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最终是为了学会思考、解放思想。有人认为,入学受教育就是学知识,传承文化。这种看法固然没错,但这只是教育的基础内容,最
明天,学校要组织孩子们去快活林山庄春游了,今天,决定和孩子们晨诵台湾诗人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  开启诗、复习诗过后,我问孩子们:“明天就要去春游了,你们的心情怎样?”  孩子们纷纷高举小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激动”“兴奋”“开心”“会高兴得睡不着觉”“连做梦都会梦见自己去旅游呢”“我盼望着天早点亮”……孩子们的笑脸因兴奋而涨得通红,晨诵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也难怪,这些都是孩子们的真切体验,所以
历史特级教师理应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爱广泛涉猎的博学者。现在的中学历史课程包含政治史模块、经济史模块、文化史模块。这种专题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内容深、跨度大、综合性强,改变了传统的通史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应对新的变化与挑战。其次是覆盖面广。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研究思想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日趋多样,研究内容日益丰富,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呈现,这些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大多也被吸纳进了中学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办好一所学校?这并不是每一个校长都能清晰地认识到的。今年暑期在“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学习期间,我静下心来,回归教育的原点,感悟和体会到了办学要有超然的情怀与境界,教育应当具有真善美的追求。    一、“本真”蕴涵于日常学校生活之中    只有遵循人的最真实最自然的生命本意,让学生们带着满身的阳光与信心,带着对世界的真善美的追求,走向人生,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回归本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