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用,聚焦学生发展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j7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課程改革在不断地推进,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老师们眼前,致使老师们总是很迷茫,感觉语文课是千头万绪,无从抓起。因为我们的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作为一名课改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我总是不停地追问自己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我也在不断地努力去改变自己,尝试突破。
  一、同课异构现弊端
  在一次镇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教学时我把落脚点放在了“想”这个字上。因为我发现这篇课文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我决定从辨析词语的意思入手,将“发愤”与“发奋”进行辨析比较,学生发现了“发愤”这个词语直指司马迁的心情,这样就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聚焦到了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接着我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司马迁心情的句子,并且联系上下文获取有关信息,找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第三段中三个“想”字出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这是司马迁内心变化的表现,抓住“想”字联系前两节,让学生思考司马迁还想到了什么?通过这个话题引领学生深入品读课文。最后为了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我选择了两个活动场景让学生练习迁移运用,而另一位老师则是站在与我完全不一样的角度进行的教学。
  师:这是一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知道作者写了司马迁多少年的人生经历吗?
  生:一生。
  师:全文500多字,却写了司马迁的一生,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生:选择最突出的事件来写。
  师:作者选择了哪一件事来写?这件事里最聚焦的哪一段文字?
  学生进行圈画、交流。
  师:读了司马迁心理活动的描写,在名节、生命、《史记》三个中排排顺序,你觉得谁排第一,谁排第二,谁拍第三?
  生:《史记》、名节、生命。
  师:你有疑问吗?本来一个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而在司马迁这里却是三个中最不重要的。为什么?(师补充历史背景)
  师:从作者前面的谋篇布局中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学生做批注。
  师:这两节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关系吗?
  指导学生做批注,完成朗读练习。
  师:发现最后一节与发愤的关系了吗?
  生:发愤的结果。
  师:关注本段的数字,13年(时间长)、52万字(著述之丰)。鲁迅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从两个方面评价司马迁,一个是从历史学家方面,一个是从文学家方面。
  师:500多字围绕一个中心“发愤”,写尽了司马迁的一生。你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板书(精心选材、细节描写、层次清楚)。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语文的收获。
  二、相较之下促反思
  对于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课可能从一个角度去看并不怎么样,而从另外的角度看可能就是一节好课。正如白居易所说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听课的时候总是习惯地站在老师的角度,往往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和学到了什么?就《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节课的教学,我在设计之初并没有关注这节课学生能获得了什么?下课后仔细回想起来,经历了四十分钟,学生不过是默了六个字,可能写了几句言不由衷的批注,读了几遍书,写了一段话。
  好的老师要能够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深度剖析问题,交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能从这节课上学到些什么,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学习中收获满满。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跟学生一起去探究文本生成的价值和意义。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引领,但是这种熏陶和引领应该是贯穿于品味、欣赏、探究语言文字的过程当中。
  三、关注语用聚发展
  1.关注语用,构建语用视角
  语用,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梳理和整合各种知识,充分注意到语言文字使用的规律及特点,不断形成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特殊敏感意识,并能在不同环境中灵活运用。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作为高年级的课文,文本解读的重点应该放在探究发愤这个核心词语,前两个自然段是写发愤的深层的根源,第三自然段是写怎样发愤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写发愤的结果。第三自然段应该聚焦的司马迁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批注出高质量的内容,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写司马迁的心理活动的。例如“把写司马迁心理活动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把写司马迁行动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圈画好句子后,要特别关注写司马迁心理会的句子。体会司马迁心理活动的复杂,用精炼的词语在旁边写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很容易就写得深刻了,不会总是写一些直觉思维,写出来的词语是经过逻辑思维加工的。
  总之,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老师的落脚点是要引领学生去欣赏探究,谋篇布局。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通过主题话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深入品读课文。
  2.聚焦语言文字,关注学生发展
  现在绝大多数的阅读教学,都致力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试图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尽管品悟文本的过程中也设计到语言的表达形式,但是基本上仅限于“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类的问题。阅读教学仍然停留在教材教上。有人曾这样评价语文课“模模糊糊一大片”,所以我们必须“让语文课清晰起来”,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要把中心转移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来,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的路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学会用这个“例子”教,教给学生清晰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智能。
  3.回归本真,提升学生能力
  语文课应该是充满“语文味”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师生从语言文字当中品味出来的情意、哲理、魅力。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再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笔去思考,学生在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的时候,其实也是他们自己阅读内化和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安排学生动笔去写,发现细节去批注,模仿写法去创作。学生学会了用笔去思考,在学习交流时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经过逻辑思维后的沉淀,精彩的课堂发言见证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同时也是改进教学的契机。因此只要大胆尝试,勇于挑战自己,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新桥小学(221142)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促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教育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班班通”工程。我校也从这项工程获益甚多,县教育局根据我校实际,给我校配置“班班通”设备10套,实现了“班班通”设备的全覆盖。这些设备的投入,充分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一、“班班通”设备的作用  1、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以往的教学,教师只能靠教材、教学参考书和自己的能力水平去理解教学内容,以此
期刊
一百多年前,著名教育家韩愈在他的散文《师说》中这样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可见“传道”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排在了受业、解惑之前。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之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气节、美好的品德,使他们自觉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是每一个语
期刊
鲁迅先生曾新奇地说,最早的纤夫在江边拉纤时喊出的号子是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接着便有了《诗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唐代的经济繁荣将诗歌推向了一个高潮,我们在那个繁盛的时代,熟悉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有大量的边塞诗……在眼前历数着这一切时,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确实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1.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
期刊
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推进了语文教学的彻底改革、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
期刊
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我现以听某教师《丑小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拙见。  初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追求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
期刊
“一个引导”即引导学生走向教材,“两个转变”即由教师发问向学生提问转变,由教向学转变。  一、引导学生走向教材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教参为本,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拟定问题,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力求找到与教参相统一的答案,即教师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这其实是忽视了学生内心主动求知的需要,背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算不上是启发式教学
期刊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门学科。有人说:“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也好似一位美人,她的闭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崇敬,她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然而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全是高考模拟训练场,本来最具灵性、最有趣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学科,变得枯燥无味,不仅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
期刊
有人说课堂是燃烧激情的舞场,浇注热血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两活”创意课堂就是这个激情燃烧的舞场,热血浇注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2010年11月3日上午,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八年级年轻的语文教师朱江老师给我们展示了这个舞场、圣坛、草地。市学科带头人、丹徒区语文教研员颜家明,润州区教研员陆其勇主任参加了这次活动。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才进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面传出了深情纯厚的男中音的朗读
期刊
导学案,是教师针对课堂教学预设而在课前编制的用于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案。借助导学案能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师通过课前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到集体探讨,提高其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还应兼顾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他们能够快乐学习。  一、通过课前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小学生年龄较小,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结合他们的特点来设计导学案。在课前导学案
期刊
《猫》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体现的都是动物朋友这个主题,相关的语文要素训练目标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对接本篇课文学习,课后用两道练习题细化了训练要求:默读课文,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在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说说第1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课文还有哪些自然段的写法跟它一样。结合上述学习目标和要求,在对课文进行解读时可以重点抓“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