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师生冲突概念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之上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师生冲突的类型进行分类,并且结合当前师生冲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化解师生冲突的措施。
关键词 冲突 师生冲突分类 应对措施
一、师生冲突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冲突”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层面。德国社会学家乔治•齐美尔认为,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相互对立的互动形式。郑杭生认为,“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
依据上述冲突的观点,认识师生冲突需了解以下几点:
(一)师生冲突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即可能是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也可能是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还有可能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与教师群体之间。
(二)师生冲突的程度强弱之分,即有顶撞、争吵等较弱的冲突,也有使用暴力伤害对方等比较强烈的冲突。
(三)多数情况下,师生冲突的发生由教师和学生在价值观、地位、目标、或是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引起。
因此,师生冲突是指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某种目的而相互对立的交往过程。它既包括师生间的行为对抗也包括师生间的心理上的对立。
二、师生冲突的类型
(一)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教师与学生间发生的冲突有时是由于某种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目的在于追求没有得到的目标,这类冲突属于现实性冲突,非现实性冲突不是由竞争性的目标引起,而是由于其中一方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
(二)正向功能的冲突与负向功能的冲突。
若群体成员之间存在表面性问题,并不触及核心价值的麻烦或矛盾,因而产生的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它对群体的净化,群体结构的调整,群体关系的维护有利,具有“安全阀”的功能。反之,如果师生冲突涉及核心价值,这种师生冲突就对师生关系造成危害。
(三)一般性的行为冲突和对抗性冲突。
一般性的行为冲突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对立或对抗性的行为的发生,但其表现不严重,程度不高,在教师可控范围之内,对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不大。对抗性行为冲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激烈的对抗性行为,其表现较严重,烈度较高,在这个行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可控性大大降低,甚至也对自己的行为失控,而学生也以激烈的情绪抵制教师的行为。
三、师生冲突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师生沟通,化解师生冲突。
初中师生冲突产生与恶化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师生间的缺少沟通。因此,加强师生交流,畅通师生沟通,就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沟通立场应该从自我立场向学生立场转移,学会换位思考,疏通师生沟通渠道,减少师生冲突爆发的机率。
(二) 转换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转换是指教师在运用权威时,从强权式的外在控制转向沟通式的内在控制控。师生交往教师坚持用平等式、合作式的原则。教师不能自居自己的强势特征,随意停学生的课、讽刺获挖苦学生,更不能随意辱骂学生、殴打学生,而是用其品格的、才能的、知识的和情感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三)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心理。
当代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个性强,不服输,逆反心理较重。很多时候,学生与常规要求相悖的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这时,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引导,还是一味地恐吓、压制与惩罚,就会致使学生产生反抗、顶撞的情绪,为引发师生冲突埋下伏笔。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有效地给予引导,防止师生冲突的发生。
(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亚文化。
学生因其心理特性和同辈群体影响,在学生群体内会形成学生亚文化。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喜欢追星、追求刺激性活动,形成学生自己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观。而这些信仰和价值观又往往与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相悖,以致在教育教学中容易形成两种文化冲突。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对学生亚文化有所了解,并理解与接受他们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之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师生冲突。
(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学生
家校合作方式有召开家长会和进行家访两种形式。召开家长会旨在加强家庭和学校合作,获取家长的支持和反馈,争取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统一。家访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情况。教师应注重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只要学生觉悟,教师就应该及时肯定并通过回访让家长知道,从而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当然,教师家访要注重家访艺术,不要也不能进行告状式的或训斥式的家访,以避免引起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反感,达不到沟通和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冲突 师生冲突分类 应对措施
一、师生冲突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冲突”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层面。德国社会学家乔治•齐美尔认为,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相互对立的互动形式。郑杭生认为,“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
依据上述冲突的观点,认识师生冲突需了解以下几点:
(一)师生冲突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即可能是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也可能是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还有可能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与教师群体之间。
(二)师生冲突的程度强弱之分,即有顶撞、争吵等较弱的冲突,也有使用暴力伤害对方等比较强烈的冲突。
(三)多数情况下,师生冲突的发生由教师和学生在价值观、地位、目标、或是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引起。
因此,师生冲突是指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某种目的而相互对立的交往过程。它既包括师生间的行为对抗也包括师生间的心理上的对立。
二、师生冲突的类型
(一)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教师与学生间发生的冲突有时是由于某种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目的在于追求没有得到的目标,这类冲突属于现实性冲突,非现实性冲突不是由竞争性的目标引起,而是由于其中一方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
(二)正向功能的冲突与负向功能的冲突。
若群体成员之间存在表面性问题,并不触及核心价值的麻烦或矛盾,因而产生的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它对群体的净化,群体结构的调整,群体关系的维护有利,具有“安全阀”的功能。反之,如果师生冲突涉及核心价值,这种师生冲突就对师生关系造成危害。
(三)一般性的行为冲突和对抗性冲突。
一般性的行为冲突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对立或对抗性的行为的发生,但其表现不严重,程度不高,在教师可控范围之内,对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不大。对抗性行为冲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激烈的对抗性行为,其表现较严重,烈度较高,在这个行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可控性大大降低,甚至也对自己的行为失控,而学生也以激烈的情绪抵制教师的行为。
三、师生冲突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师生沟通,化解师生冲突。
初中师生冲突产生与恶化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师生间的缺少沟通。因此,加强师生交流,畅通师生沟通,就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沟通立场应该从自我立场向学生立场转移,学会换位思考,疏通师生沟通渠道,减少师生冲突爆发的机率。
(二) 转换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转换是指教师在运用权威时,从强权式的外在控制转向沟通式的内在控制控。师生交往教师坚持用平等式、合作式的原则。教师不能自居自己的强势特征,随意停学生的课、讽刺获挖苦学生,更不能随意辱骂学生、殴打学生,而是用其品格的、才能的、知识的和情感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三)教师要切实了解学生心理。
当代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个性强,不服输,逆反心理较重。很多时候,学生与常规要求相悖的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这时,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引导,还是一味地恐吓、压制与惩罚,就会致使学生产生反抗、顶撞的情绪,为引发师生冲突埋下伏笔。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有效地给予引导,防止师生冲突的发生。
(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亚文化。
学生因其心理特性和同辈群体影响,在学生群体内会形成学生亚文化。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喜欢追星、追求刺激性活动,形成学生自己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观。而这些信仰和价值观又往往与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相悖,以致在教育教学中容易形成两种文化冲突。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对学生亚文化有所了解,并理解与接受他们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之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师生冲突。
(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学生
家校合作方式有召开家长会和进行家访两种形式。召开家长会旨在加强家庭和学校合作,获取家长的支持和反馈,争取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统一。家访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情况。教师应注重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只要学生觉悟,教师就应该及时肯定并通过回访让家长知道,从而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当然,教师家访要注重家访艺术,不要也不能进行告状式的或训斥式的家访,以避免引起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反感,达不到沟通和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