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HDD

来源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皮炎;皮肤科用药;中药;治疗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hormone dependence dermatitis,HDD)是面部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简称,是因颜面部长期反复不当外用激素引起的皮炎。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潮红,或上覆粟粒样红色丘疹、脱屑、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自觉面部皮肤瘙痒、灼热、疼痛、紧绷感。近年来,由于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和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化妆品的不规范和长期应用,导致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顽固难治愈,目前已成为医学专家们关注的焦点。现报告笔者最近诊治的一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复习。
  病例简介
  刘某,女,26岁,2012年10月8日初诊。主诉:面部反复起红斑、丘疹伴瘙痒1年余,潮红、脱屑近3周。
  1年余前,患者面部起红斑、丘疹,自行购买氟轻松软膏外用,搽后症状好转,此后面部出现皮疹即使用氟氢松,之后又自购皮炎平、艾洛松等使用,用药后症状缓解,停药数天后皮疹复发,且渐加重。近3周来,患者面部皮疹再次增多,出现潮红、上覆散在的粟粒样红色丘疹,外用上述药膏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就诊。诊见:颜面部弥漫性潮红伴细碎鳞屑,轻度肿胀,散在粟粒大小红色丘疹,毛细血管扩张明显。患者自觉颜面部皮肤瘙痒、灼热、紧绷感,遇热、风冷加重,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激素依赖性皮炎。
  中医辨证属毒热之邪外侵皮毛,阻于肌腠,内入营血,热伤血络。治以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处方如下:防风10 g,浮萍10 g,蝉蜕10 g,黄芩10 g,白茅根30 g,赤芍15 g,生地15 g,连翘10 g,蒲公英15 g,薏苡仁30 g,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同时配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3粒,口服,3次/d。
  半月后,患者面部肿胀消退,灼热、紧绷感消失,瘙痒减轻,面部潮红、干燥、脱屑,将上方去除蝉蜕、蒲公英酌加知母10 g,地骨皮10 g,玉竹10 g继续服上方3剂后,上述不适基本消失,面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
  讨论
  概念及病因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面部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简称。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制剂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因其治疗皮肤疾病具有抗炎、止痒、起效快等特点,逐渐成为皮肤科外用制剂中的主要药物。但其抗炎作用只是抑制炎症反应,而非治愈炎症,不正规的激素滥用,一旦停药,原发病就会复发或恶化。当重新外用激素后,上述症状或体征很快消退,再度停药,迅速再发,且比以前更加剧烈,一般药物很难控制,迫使患者长期外用激素导致皮肤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称作“激素依赖性皮炎”。
  随着各种强效激素制剂的不断问世,加之患者及医生的不规范用药,导致误用或滥用激素外用制剂(药膏或含有激素的祛斑、祛痘、美白等功效性护肤品)的现象日渐普遍。因面部皮肤薄,血管丰富,药物经皮吸收快,尤其是强效或含氟制剂,即使用药时间短,也会很快出现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或萎缩等,所以面部较其他部位相比,更易发生激素依赖性皮炎。目前,该病已成为继湿疹、银屑病、痤疮、荨麻疹之后的第五大门诊皮肤病[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失调、烧灼感、萎缩纹、多毛、痤疮及酒渣鼻样皮疹。
  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皮肤科专著尚未将该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加以阐述,但国内已制定了相应的诊治指南,明确了命名与定义,制定了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判标准,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
  西医诊断标准
  (1)同一部位外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2)出现激素依赖现象(即停药后反跳,原有疾病或皮损复发或加重,重复使用后症状减轻);(3)客观症状:皮肤红斑、肿胀、丘疹、脓疱、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表皮变薄、萎缩、脱屑;(4)主观症状:瘙痒、灼热、干燥、紧绷、刺痛;具有(1)和(2),且(3)和(4)中各1个症状以上[2]。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相关疾病相鉴别。
  1 痤疮 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皮损除面部以外,往往上胸背容易受侵犯,有典型的黑头粉刺,一般不会有毛细血管扩张,发病之前无激素用药史。
  2 脂溢性皮炎 皮损不局限于面部,分布较广泛,尤其是皮脂腺丰富区为甚,常有油腻状鳞屑,不发生毛细血管扩张。发病之前无激素用药史。
  3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损害为半球状或略扁平的丘疹,对称分布于颊部、眼睑及鼻唇沟,下眼睑往往有数个丘疹融合成堤状,用玻片压之可显出黄色或褐色小点,愈合往往留有色素性萎缩性瘢痕。发病之前无激素用药史。
  治疗
  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较为困难,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有:内服抗炎、抗过敏药物,激素替代疗法、中医中药、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及激光治疗[3]等。
  近年来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有较好的疗效[4],但停药后复发仍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再者,因为该药为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仍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经验体会分享
  由于本病对糖皮质激素有依赖性,短期内难以取得满意效果,许多患者停药后复发,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痛苦。笔者就该病给予中药、结合中成药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谈体会如下。
  本病在传统中医医籍中并无记载和阐述,中医学认为,激素乃助阳生热之品,长期外用激素,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导致卫气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则外风易袭,挟其药毒而入营血,药毒之邪日久滞留皮肤,风邪、毒邪郁而化热,浸淫血脉。同时,患者因病而情志抑郁,产生心火,心火亢盛则致血热,内外合邪而病情逐渐加重,出现风热或热毒之证。风为阳邪,其性轻扬,火(热)亦为阳邪,其性炎上,故风热之邪伤人,多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使颜面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灼热、毛细血管扩张等。热毒郁久,耗伤阴血,阴伤血燥,肌肤失养而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疼痛、肌肤紧绷感,甚至皮肤萎缩等。故治疗上以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为治法。   方中防风为风中之润药,防风、浮萍、蝉蜕疏风解表、祛风止痒;黄芩、蒲公英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之功,入肺经而有清肺泻火之效;生地、白茅根、赤芍为清热凉血之品,凉血而不留瘀,清血中伏热而起到凉血消斑的作用;薏苡仁健脾和胃,防止长期服用寒凉药物伤胃;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热毒郁久,耗伤阴血,阴伤血燥,肌肤失养而见皮肤干燥、脱屑,故后期给予玉竹、知母、地骨皮滋阴清热而润燥之药物以固之。
  复方甘草酸苷为甘草提取物,含有甘草酸苷、甘氨酸和蛋氨酸等成分,在结构上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相似,具有类固醇样作用,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渗出、水肿等症状,但对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无明显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不会出现感染、出血及停药后症状反跳等激素的副作用;同时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及免疫调节的作用,可显著抑制抗原细胞对T细胞的过度激活作用,调节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使TH1/Th2保持平衡[5]。
  通过临床发现,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具有起效快、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的特点,为目前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但复方甘草酸苷有升高血压、水钠潴留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压和检查血钾,观察浮肿等不适,如发生不良反应需及时处理。
  (由于版面限制,参考文献已略,如有需求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编辑:徐艳玲)
  首诊尤当重视查体
  患者,女,23岁,突发性腹痛、呕吐1天半,来胃肠科就诊。患者由两个朋友搀扶着,腹部抱一热水袋进入诊室,表情痛苦,诉左上腹疼痛,发作性,现已略有缓解。恶心、呕吐,不思饮食,饮水后也会吐出。昨日大便1次,无腹泻,今日未解,小便量少。
  询问病情后,嘱患者平卧,触之腹部软,上、中腹部均无明显压痛,下腹部也无明显触痛。唯左肋下区域诉有触痛,不明显,此处与腹直肌外缘交界为季肋点,考虑泌尿系问题。患者坐位,左背部肋腰点压痛,肾区叩击痛明显,支持猜测。为进一步证实,开出血、尿常规及泌尿系超声检查。化验结果,WBC 14.1×109/L,血尿。超声提示左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左肾轻度积水。联系泌尿外科会诊。
  体会:对于患者的描述,详细的问诊,尤其是基本的体格检查,都可帮我们去伪存真,发现疾病的端倪。冬季到来,患者着装较厚,但这一点还是不能忽视。
  (摘编自健康报,作者:冯理想)
其他文献
卒中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增加了病死率和残疾程度。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近年来青年脑卒中(18~44岁)有发病率逐年上升、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1~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本文通过对一例年轻卒中患者的诊疗过程向大家阐述一下处理年轻卒中患者时的诊疗思路。  病例简介  患者,女,24岁,入院时主诉为“头晕、走路不稳7天”。7天前蹲位2
期刊
神经病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神经科疾病本身的复杂性要求医生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病学的知识,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从而对疾病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再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得出完整的诊断。此外,当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辅助检查结果相矛盾时,应以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主,这就体现了体格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病例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病例简述  患者,女,63岁,因转头时突然跌倒,短
期刊
抑郁是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抑郁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诸多精神心理因素中研究最多的一种。研究一致认为心衰患者常共病抑郁。在住院的心衰患者中,共病抑郁的发生率为35%~70%,门诊患者为11%~25%;而普通人群中符合抑郁标准的人数仅为5%~10%。在心衰患者中,心肌缺血组和非心肌缺血组共病抑郁的比例似乎并没有不同。抑郁可能是影响心衰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例如,2001年Jiang的研
期刊
【关键词】胆结石;腹痛;处理  病例回顾  者腹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并伴有呕吐、大汗,无论以上何种病因均符合立即转诊的标准。故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全科医生迅速将患者转至医疗资源丰富的综合性医院,便于完善各项检查、请相关专家会诊以及必要时的急救处理。因此,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转诊标准及保证转运过程的顺利是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在努力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给进一步诊疗提供了更充分的
期刊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外科干预措施主要指对具有占位效应的幕上或幕下脑梗死行减压治疗。这方面的研究多是在大面积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梗死及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中进行的。卒中动物模型证据显示,早期外科减压治疗可提高脑灌注,减少梗死体积,特别是皮层梗死体积,并可显著提高神经功能[1]。尽管有大量证据显示外科减压治疗可有效降低颅内压,且可能降低病死率,但其是否可改善预后仍存在争议。  急性大面积MCA梗死的偏
期刊
我国全科医生的现状  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内地。全科医生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守门人”,负责基层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主力军,是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中的核心资源。然而,我国目前全科医生队伍又是什么样呢?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数量明显不足,素质偏低。由于缺乏岗位吸引力,基层医生不愿晋升和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全国城镇人口约59 379万人,按照全科
期刊
小卒中(minor stroke)症状轻微,复发风险高,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因此需要积极进行风险评估。本文就小卒中近年的主要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帮助广大临床医生更好地开展临床实践。  小卒中的概念和主要临床特点  到目前为止,小卒中还缺乏准确完整的定义。Fischer等[1]提出理想的小卒中概念应该包括以下5个方面:(1)患者有轻微和非致残性的急性期症状,同时具有良好的短期和中期功能结局;(2)
期刊
病例回顾  患者,男,69岁,以“不自主震颤1天”为主诉来诊。1天前患者开始出现头部不自主摇晃,双上肢和双手不自主震颤,言语模糊。详细询问病史,患者自述大约7天前出现发热(未测体温)、咳嗽、黄痰、鼻塞、流涕等症状。5天前,自服阿奇霉素250 mg/次,3次/d,共服用2天。期间,曾服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其中每粒含金刚烷胺100 mg,对乙酰氨基酚250 mg,人工牛黄10 mg,咖啡因15 mg,
期刊
【关键词 】骨科;四肢;误诊  部疼痛,活动受限,尚可发生骨折。
期刊
“时间就是大脑”。由于公众关于卒中的知识有限,经常不能正确识别卒中的征象,并且对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重要性熟悉不足,导致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时机的延误。提高急性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就需要公众和医疗系统紧密配合、协作,充分认识卒中危害、及时就诊重要性,有识别症状的基本常识及正确转运的意识。识别卒中的症状和体征,启动紧急医疗救护系统,这是卒中生存链的第一步。  急性卒中5个主要突发预警信号:(1)单/双侧上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