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交响曲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l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在日记中称:“色彩就是眼睛的音乐,它们像音符一样组合着......”色彩是艺术家抒发情感、创造意境的主要手段,也是画家与观众情感交流的媒介。色彩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通过色调、明度、冷暖等进行对比,以静传达动,继而形成视觉上的节奏。本文主要从自身的学习实践出发,阐述色彩节奏性的形成,并且以不同画家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鉴赏,来分别阐述色彩节奏在画面中的重要性,从中总结出色彩节奏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色彩;节奏性;重要性
  声音是看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色彩的节奏如同一场盛大的交响乐章,在斗尺见方的画布上交相辉映,“演奏”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一副作品的色彩美,其重点是通过视觉心理的选择最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它不仅依赖色彩的外轮廓,而且还取决于它的色彩构成语言。一件完整的油画作品的形成,都是通过色彩的节奏变化、色彩的和谐与意境的传达等因素來实现的。
  (一)什么是色彩的节奏性及其形成
  色彩是构图要素之一。画面色彩来源于自然界和生活中事物的自然色彩现象,但又不同于自然色彩,它是自然色彩经过概括、提炼加工后的产物。而节奏通常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强拍弱拍、声音长短的现象。在绘画中,两种或多种的色彩以某种规律排列、组合,试图在视觉上产生了不同的对比效果,如冷暖对比、如明度对比、再或纯度对比等,如果分寸得当就会形成色彩的某种节奏性。同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画家用笔的表达方式与技巧也会使得色彩在节奏性表达上更为“响亮”。色彩和人一样,也有它的性格,除了感觉上的属性外,还会引起人们情感和心理上的波动和变化。在画面中,色彩的节奏性如同音乐中的节奏一般,用不同的色彩“音符”表达出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从而以视觉传达的感染效果来感染观赏者。
  (二)举例分析我对色彩节奏性的认识
  在西方绘画中,通过不同色彩的叠加以及图形的排列,以“静”的视觉传达方式来获得“动”的交响效果。色彩是节奏,笔触是旋律。在画面中,色彩的每一处用笔都有他的用意,以不同的用笔方式来体现色彩在画面中所要传达的艺术效果,使其整个画面有了灵动性。凡·高作品中大多出现色彩用笔的排列与组合,以不同的色彩用笔呈现出律动的画面。例如在《星空》作品中可以看到,这幅作品令观赏者为之感叹的不是其色彩的斑斓,而是他那视觉上令人感到“头晕目眩”的旋转笔触。而大面积的蓝紫色以及使人震撼的黄色充斥着整幅画面,色彩强烈的冷暖对比与明快的笔触紧密结合,使得整幅画面变得格外的响亮;画面中的事物也都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动感,使得原本寂静的夜空变得流动起来。从他的画作里面人类能够看到自己被压抑已久的东西,能看到另一种方式的美丽,会带给人一种享受。同时在凡高的最后一幅作品《麦田上的乌鸦》中,麦田用笔的律动、乌鸦曲折的翅膀以及强烈的色彩,透露了一种最后的绝望和根本的孤独。凡高的色彩几乎用到对比色的极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刺激与不安,内在情绪的表达让观者无不动容。
  蒙德里安,作为“新造型主义”的开创者,他对线条和色彩构成的研究最为突出。《百老汇爵士乐》是他在纽约时期的重要作品,明显反映出现代都市的新气息。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密如蜘蛛网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街都市直角相交的道路,即表现出了爵士乐特有的节奏感,又仿佛夜幕下大都市里那纵横闪烁的灯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色彩的明暗关系也会呈现出节奏性。在西方绘画中,色彩的明暗关系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光的变化,从而建立画面的秩序与层次。同时,通过色彩的明暗关系巧妙地运用于营造和渲染气氛,给人以联想的空间。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率先使用了“明暗对照法”,将自然光巧妙地运用,从而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在他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中得以完美的呈现。
  现代美学家雷蒙德说:“......色调或颜色的和谐相当于音乐中的和音与和旋,在绘画中的色彩对比......深与浅,明与暗,冷与热,形成疏密有秩、刚柔相宜的色泽。”色彩在画布上呈现出来的韵律感不仅可以使观赏者直接感受到画面感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还会让欣赏者体会到作画者所要表达的情绪与思想。明快的色彩节奏会给人以欢快、激昂、愉悦的审美感受,舒缓的色彩节奏会给人以舒情、柔美、沉思的审美感受......
  (三)对色彩节奏性研究的意义
  色彩在画面上的节奏美感体现在色与色之间的既相互对比又和谐统一所碰撞出的一种视觉感受。鲜艳明快的色彩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暗部色彩的控制,同时暗灰颜色也是因为有了鲜艳色彩的衬托才显得不那么苍白无力。从视觉绘画角度来说,去研究色彩节奏在绘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体现方式,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绘画中“形式美”这门重要的语言,更深刻的感受色彩当中的意味,深入研究绘画中色彩的节奏性,可以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中更准确的把握色彩,让色彩在斗尺见方的画布上既统一又丰富,从而更好的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油画作品。
  结语:
  综上所述,绘画中画面色彩的魅力与节奏性,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和悦目性,对创作各种独特的情调,表达作品中所蕴涵的内在情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色彩的节奏性也受到创作主体的个人品质、生活经历、人生阅历以及思想修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会呈现出不同的绘画作品,使人们在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时获得更多感受与体验。
  注释:
  德拉克洛瓦(1798—1863),法国浪漫主义画家。作品《但丁之舟》《自由领导人民》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2]李丕宇,马延岳:《外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3](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著,吕澎译,《论艺术里的精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宫亚男(1993,8-),女,族,籍贯:山东德州。广西艺术学院,17级研究生在读,硕士学位,专业:油画,研究方向:综合绘画。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道具舞蹈是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道具种类繁多,其中头顶道具的舞蹈技艺是最具特色的,技巧精湛,道具舞的美与人体动作的美交织一起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选取北方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蒙古族,从个头顶道具舞蹈的形成原因,表现方式入手增加对头顶道具舞蹈的了解。逐步加深对头顶道具的认识,深刻了解“盅碗”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发展与运用,并结合舞蹈作品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沉淀其中的历史文化
期刊
《共和国识别码》《共和围之路》的作者李忠杰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在书中,他精心总结出311个关键词,从不同的侧面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者把这些关键词称为“识别码”。一个个“识别码”,就是一個个小传、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过程、一个个领域、一幅幅素描,就是一个个据以识别、定位的经纬度节点。把这些“经纬度节点”汇总起来,就从总体上呈现出共和国的基本面貌,展示出共和国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时代特
期刊
摘 要:研究文化记忆空间的后现代重生,是应对当今中国广遭诟病的千城一面现象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传统文化的纪念性与其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的“活态”利用,客观展现古城扬州地域风貌,剖析其特质,对城市空间规划提出具体可行的理论与实施建议,并对中国城市历史脉络的延续性作出更多思考。这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中国城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文化记忆;重生; 城市空间规划;扬州  引言  当今世
期刊
摘 要:电影《海街日记》由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传承了电影大师是枝裕和一贯的传统日式美学风格,以安静美好的画面、自然流畅的节奏将镜头对准了发生在古城镰仓的香田家的四姐妹,将一个有关情感、时间以及人生的故事娓娓道来,用生活诠释了爱与理解。在是枝裕和的影像世界中,人物间细腻的情感往往通过生活中具象化的事物以及真实平凡的点滴细节呈现出来,体现着日式美学独具的魅力与哲思,引发人们关于生命的意义以及人
期刊
摘 要:遥远的大兴安岭,广袤的原始森林,神秘的山神,久居的鄂伦春人,最后一位萨满。时代在变迁,森林在消逝,族人在迁徙,一切似乎都在改变。在这样一个原始与现代文明更迭过度的特殊时期,编导孙曾田将触角伸向了远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地带,用镜头记录下这部人类学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并通过对孟金福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展现了边缘民族多样的生存状态、新旧文明的碰撞中鄂伦春族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景观。本文试图
期刊
摘 要:后现代主义主要以非理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为思想根源,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催生的文艺作品中也诠释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记忆碎片》就是遵循了这样一种创作范式,本文试图借助其影像的叙事风格来分析它所呈现给观众的后现代主义审美体验。  关键词:记忆碎片;后现代主义;影像叙事;解构  2000年,由诺兰执导的悬疑惊悚类型影片《忘忆碎片》上映,影片以碎片化、戏谑化的叙事方式和极具悬念感受到了众多影迷的追
期刊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这种紧张的社会生活氛围,人们对于家具的各方面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人们不仅仅只是关注于家具的功能性设计方面,也越来越关注其趣味性方面的设计。文章旨以“嘟嘟椅”的设计研究为例,对功能与趣味共生这一理念进行研究,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  关键词:多功能;趣味性;共生;椅子  引言:多功能家具设计一直以来在现代家具设计中都非常重要,随着人
期刊
摘 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必备工具,起内容和形式均反映了一定历史,地理和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状态。同时,作为社会文化的的一个主要载体,语言又反应了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当语言被人类用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或进行有声思维时,能够唤起人们的各种想象并产生与之密切相关的心里反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也日益增加,汉哈译制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富阳文村改造设计,通过对比现实文村所处的语境与改造后的文村,来阐述文村营造的一种中国本土的乡村建筑类型;文章浅析文村通过一种现代语言来表现当代建筑,用建筑追摩自然,向自然学习,尊重在地生活习惯,自发并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文村重新拾起被遗弃的建造手法,营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表现本土精神。  关键词:文村;本土;自然材料;营造  一、现实:当代语境下的文村  炎炎夏日,清晨初醒
期刊
摘 要: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和中国作家都擅长以“轻逸”的文学形式来应对现代社会的紧张关系。但两人在叙述之“轻”和现实之“重”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卡尔维诺倾向于前者,而余华却更着重于后者。本文试分析两位作家的叙事策略因此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性及其原因,并以此关照不同叙事策略带来的阅读体验差异。  关键词:卡尔维诺; 余华; 轻逸; 沉重; 叙事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