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下影像身体的重塑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009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子杀手》首次依托“120帧+4K+3D+数字人物”技术进行视觉尝试,“再现”了精细度更高的“真人身体”。从技术层面,实现了“同一时空”下的克隆体与母体的“同时在线”;从叙事层面,实现了克隆体和母体在镜像层面内身份的迷失、认同以及和解;在技术和叙事层面之外凸显的是李安的情感纬度与思想空间。技术融于电影创作后的影像身体的创新与重塑将带来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视觉体验。
  关键词:技术;影像身体;重塑;《双子杀手》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173-02
  巴赞认为,“电影的全部就是关于如何在空间放置人物身躯”[1],身体作为可视化的符号在电影中被受众观摩和感知。随着技术的发展,借助“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身体影像的“电影回春术”,故事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丰满,背景无限延伸,致使在此场景下的影视人物角色塑造也更加多元化,为人物角色的塑造创造了更多可能。导演李安在电影《双子杀手》中首次以“120帧+4K+3D+数字人物”技术进行视觉尝试,将技术融入叙事,开创了世界首部“CINITY(沉浸式)”电影,颠覆了传统的创作方式,引发了受众对技术发展下影像身体重塑的思考。
  一、“再现”与“再造”:技术更迭下影像身体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体的构建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再现或是以实拍为基础的形体形象塑造,从《大块头有大智慧》《返老还童》《阿凡达》到《阿丽塔:战斗天使》,电影技术的更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当下的形象一方面完善了再现,另一方面在有机体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虚拟、陌生的新形象体。
  当前类人体及后人体影像的制作技术日趋成熟,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真人人体创作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自然、动态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无法长期保持一致。虽然《终结者2018》《创:战纪》等影片中都出现过CG(计算机动画)真人形象,但呆板的换头表情、不协调的面部与身体表现,让观众始终无法将其认定为真人的身体。而《双子杀手》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依靠高水平的数字技术建构起的数字化人物完成了克隆人与本体“同场竞技”的讲述方式,电影通过“表情捕捉”“再造”的方式建构了在同一时空中同时出现的克隆人和本体。影片讲述了政府特工亨利正准备退休之际,却意外被追杀,而追杀自己的人竟是比现在的自己年轻25岁的“自己”。电影以逼真的效果和丰富的自然动作细节做到了较为真实的情感表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真人实物景观,也让观众有了“沉浸式”的体验和超真实的感受,同时也让业界对科技进步有了新的认识。
  二、“空间”与“时间”:技术生产下影像身体创建之新
  随着影视技术的进步,电影的生产方式和呈现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影视创作中的技术进步使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借助技术不仅可以建构“数字人物”,创作出更多的人物角色,还可以交错时空,建构起人物的空间和时间维度,让人物角色的演绎更加真实。当技术融于叙事中,影视角色人物的“真实化”再现以及“数字电影”特效的添加拓展了影视创作的宽度和广度。
  (一)创建数字化人类,构建“同一空间”
  在传统的影片拍摄过程中,导演通常会发挥长镜头和大景深的作用还原真实场景。随着技术的发展,借助数字人物的创建,角色可以实现空间内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例如,双子在亡命驾驶片段,高帧率、大景深的画面使立体的全景时空内所有拍摄主体如躲避、火苗和单手换弹夹这些行为都清晰可见,高处是追逐的小克,低处是逃命的亨利,受众可以随着双子打斗的节奏感受到真實的波动起伏,营造了紧张、激烈、刺激的氛围。同时,借助这种技术,作为高帧率重要辅助手段的3D,其效果也更加突出,有存在的意义。
  技术的发展使克隆人类型影视作品完全实现了真实明星克隆版的全片数字化,通过高清技术以及“视觉捕捉”技术,不仅建构起了“真实”的静态空间景象,让观众有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也建构起动态叙事空间,可以通过不同空间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约瑟夫·弗兰克首次提出空间叙事问题,认为空间同样具有展开情节的作用。空间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和心理的多义现象,不仅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也以其构造、体验及其形成空间概念的方式,对连接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辅助作用[2]。影片在表现克隆人小克在真相一步步逼近时内心的矛盾挣扎心理时,选用了两处空间,一是小克与养父的家,封闭的小卧室象征着小克的内心世界;二是打斗场景中的小克,他是一名战无不胜的战士,拥有强大的战斗能力。当这两个空间对比交织共同构成主体叙事的空间时,在空间叙事的对比之下克隆人小克的角色塑造也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引发了受众对克隆人情感的反思。
  (二)创建de-aged(去老化)角色,构建“同一时间”
  随着技术发展,时间叙事的框架变得更加丰满和有趣,也让整部影片所呈现的人文视角变得更加真实而有意义。在以往的电影中,《双子杀手》的制作团队成功塑造了很多漫威影片中的de-aged(去老化)角色,比如年轻的弗瑞局长、寇森和托尼,而这次他们打破常规,创造出了一个完全数字化的角色,以逼真的效果和极高的渲染细节以及干脆利落、充满力道的角色表现刷新了创建数字人类的新标准。在人物创作上,主演威尔·史密斯在剧中要同时出演两个年龄阶段的自己,制作团队通过捕捉他生活中最真实的素颜状态以获得“表情捕捉”和“动作捕捉”,从而完成对不同年龄的人物的建构。从制作效果来看,小克的塑造几乎90%还原了23岁年轻的威尔·史密斯。
  《双子杀手》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遵循了传统的好莱坞叙事方式,即将退役的亨利在度假途中被杀手追杀,惊奇地发现杀手竟然是“自己”,随着一个个惊人秘密的曝光,背后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正义总是会战胜邪恶。在影片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全新的数字技术建构下的de-aged(去老化)角色,包括文理肌肤在内,角色完全实现了真实化构建,双子的同框是50岁的自己在和23岁的自己对话,而这一场景并不是超时空的而是在同一时间内。   三、“本我”与“他我”:影像身体叙事的“身份迷失、焦虑与和解”
  “身体是一个人身份的本源”[3]。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后现代语境下,身份定位成了当前文化研究的重点。同一性是人们对自我同一身份的认识、辨析和判断,是客观性哲学基础上的实践问题。延续李安“本我与超我的认同关系”[4]这一一贯的作品主题,《双子杀手》影片通过展现克隆人的困惑、毁灭与成长,揭示了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及人性中的贪欲,引发了对技术伦理的反思,同时也提出了现实矛盾与自我认知困境问题解决的一种可能性。
  (一)迷失
  在拉康的语境里,人们永远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人们所知道的永远是他者。由于自我内在的迷茫和空虚,我们必须通过外在的他者不断窥探和确认自己的身份。自我是人与自己之间的一种想象关系,是他者的投射体。在影片中,克隆人小克的是没有童年的,更是没有过去的记忆的,他必须通过与制造者雷克建立“父子”联系以及鏡像中的自己证明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他被训练成一个冷漠的杀人工具,在母爱缺席、与外界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小克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他只能通过反复询问养父出身确认自己的身份,摆脱疑虑。同时剧中多次出现的镜子以及摆在桌上的合影都暗示了其自我身份的迷失。
  (二)焦虑
  随着克隆人主体意识的解构和觉醒,基于他者的身份认同不再牢靠,小克逐步陷入了认知焦虑。小克在执行父亲的命令时看到了另一个“我”(凶手亨利),当他们追击和搏斗时,他们进行着频繁的对视,双方都在试探和确定对方的身份,恐慌、内心矛盾和挣扎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影片中小克透过镜子看到了另一个真实的“镜像我”,在镜像的观察和审视中他陷入了自我认同的困惑,从镜子投射和母体对峙中获得的信息完全颠覆了他现有的认知,他甚至通过“设局”确定自己与母体之间的关系。面对强大而残酷的养父克雷,小克选择了弑父,在影片中实现了俄狄浦斯情结对秩序的颠覆和自我建构的幻灭。
  (三)和解
  在身份迷失、寻找和重建的过程中,主体通过自我形象和秩序颠覆完成了自我形象的建构。面对真实的自我形象,他逐渐接受了克隆人的身份。从事物的双面性而言,小克是某一阶段的亨利的真实自我,他们是一个人的两面,在分化和互补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义和确认。小克在与亨利的打斗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只是一种依靠他人的技术产品,或者是一种杀人工具,但在与亨利的交往中,他又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判断。最后,亨利替小克完成了杀戮,他不愿小克重蹈他的覆辙,小克则回到学校读书、交女友、填补母亲的记忆,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这也是亨利年轻时所期望的生活方式,此时,母体与“克隆体”达成了和解。
  四、结语
  技术的不断推进使影视人物角色创作历经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作为影视创作的推进器,技术进步下的影视人物角色建构上更加多样化,多样化、真实化的影视人物角色建构也必然丰富影视作品创作,这是一个利好的循环。
  但是,影视作品的本质还是戏剧,技术只是手段,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讲好故事内容才是影视创作的点睛之笔,技术发展之下的影视人物塑造一定是有情义的,他必须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同时,故事的演绎也必须是有逻辑且注重伦理表达的。观影时观众在享受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的同时,更应该被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塑造吸引,从而引发“共鸣”。
  参考文献:
  [1] [英]帕特里克·富尔赖.电影理论新发展[M].李二仕,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83.
  [2] 约瑟夫·弗兰克.现代文学的空间形态:分两部分的随笔[J].塞沃尼评论,1945,53(2):229.
  [3] [法]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M].王圆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3.
  [4]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06.
  作者简介:裴蕾(1990—),女,江西新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其他文献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期间,《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引导舆论、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有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其职能,对疫情防控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公开透明地向人民群众发布信息,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营造了积极的疫情防控氛围,充分发挥了作为主流媒体的喉舌作用。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府;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词语、叙事视角层面分析《中国日报》塑造国家形象的叙事策略,为加强主流媒体新闻叙事话语建设、促进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提供叙事优化建议。  关键词:国家形象;叙事策略;《中国日报》;疫情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32-02  一、引言  美國政治学家布丁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与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在国际大事中发出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大会和重要活动中,地方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是国家对外传播体系的重要补充,地方党媒唱好对外传播的“本土声部”,有助于中国国际舆论话语权的构建,对塑造国家和城市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党媒;对外传播;国际会议;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截至2021年,微信用户数在国内APP中仍位列第一,其中微信朋友圈更是保持着每日100亿次的开启频率。与此同时,与朋友圈相关的隐私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本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朋友圈权限设置,使用深度访谈法,结合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研究大学生朋友圈权限设置行为特征及背后的心理动因、作用因素。  关键词: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微信朋友圈;权限设置;数字原住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看见。“快手行动”自2017年诞生起始终致力于公益事业,以独特的平台、技术及社区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本文以快手的公益项目部门“快手行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快手公益短视频的内容及公益项目的传播特点,对短视频的公益传播进行展望。  关键词:短视频;移动;公益传播;“快手行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
期刊
摘要:拍摄电影时,导演与儿童演员的合作相较于与成年演员的合作往往会面临更多困难。儿童演员的人生经验还不够丰富,自我意识不成熟,情绪也较不稳定,对角色的理解能力较弱,他们通常很难理解角色状态与作品传达的思想,所以导演以及制作团队从选角到拍摄都要全程与儿童演员深入接触。对儿童演员进行正确指导是成功塑造儿童角色的过程,不要强行让儿童演员贴合角色,而要对其自然情绪进行引导,激发儿童演员在表演上的自主创作能
期刊
摘要:如今,短视频已成为受众热衷的表达方式。短视频创作与生产基本分为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两种方式。本文对“新闻联播”抖音号发布的短视频进行整理分析,依托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媒体传播观念,从专业生产内容的视角探讨新闻短视频生产的策略、路径。  关键词:传播观念;新闻联播;舆论;内容生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17-02  一、研究
期刊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大学生党建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信息筛查机制缺失、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冲击、群体之间缺乏动系互动等问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利用新媒体优势革新网络互动学习环境,统一思想更新工作机制,以时代发展语境营造育人健康生态,才能创新大学生党建教育路径,提升融合发展育人实效。  关键词:媒体融合;“学习强国”;党建教育;大学生;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要: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网络热梗不断引起微博用户的狂欢。本文以“凡尔赛文学大赛”为代表的文本盗猎式网络狂欢进行研究,基于文本盗猎的视角,探析此次狂欢的动因。从双重身份的盗猎者、反抗主流的盗猎者、戏谑解读的盗猎者、身份共鸣的盗猎者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此次狂欢现象背后的动因进行反思。  关键词:文本盗猎;“凡尔赛文学”;狂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
期刊
摘要: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历来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但是新闻院系的实践教学一直饱受业界诟病,这一情况在地方新闻院系表现得更加突出。基于此,本文从师资、教学设施以及实训三个维度出发,基于校媒合作的视角,探讨地方新闻院系改进自身新闻实践教学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校媒合作;新闻院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