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最大寺庙之一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s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莲山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之莲花山西麓,创建于宋朝,法脉属曹洞宗。《龙岩州志》载,此处怪石“有若莲瓣”,故名“莲山招提”。寺内供养观世音菩萨,香客如云,屡现灵异,清朝龙岩知县王有容礼大士有验,即捐金置香灯田,并立碑记其事,此碑至今矗立于寺前。
  莲山寺位于福建龙岩莲花山西麓。据清乾隆《龙岩州志》载:“在怪石丛中有若莲瓣”,“故名莲山招提”。“建观音堂,屡现灵异,祈祷皆应”,相传有“仙人丹灶”遗迹。登寺举目“俯视平畴、烟树如织,龙门前拱,虎岭东环,森然左右;恍如舍利者,则紫金、九侯也”。清顺治十一年,知县王有容捐金置香灯田,现碑仍竖于观音堂前,为“景胜”、“灵征”之地。近年经考古调查发现此地有商周时期的印纹陶片和石器,足证历史之悠久。
  历代以来,此寺屡废屡建,但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所以规模不大。只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殿堂,两间平房,历代法师只能照顾殿堂香火,维持生计,自己修持而已。清初此寺有法师教拳,拳法至今尚流传民间。
  1987年,龙岩市统战部延请闽南佛学院光炳法师住持莲山寺,并划拨三十亩土地扩建寺院,莲山寺寺名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现已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阁、回廊、素食部、法物流通处,尚在施工的有藏经楼、法堂、地藏殿、僧舍、客房、接待处、停车场、放生池等。按丛林规格设计,木石结构,大殿三个门墙上刻有释迦牟尼传,天王殿、大悲阁、钟鼓楼前全部用石雕龙柱,屋檐翘角,龙凤花鸟栩栩如生。龙岩地区书协副主席林坚隶书题写”天王殿“匾额。殿塑有三世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工艺精湛。最有特色的是一尊滴水观音,大雄宝殿后面挡墙上,有一天然石顶,泉水下滴,即在此因地制宜塑造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使清泉从大士手中的净瓶中流出,滋润众生,信众惊叹不已。
  龙岩市新罗区莲花山莲山寺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山上有座观音堂,又名观音庵、莲花庵”。到明代有僧人进住莲花庵,改名“莲山寺”,延续至今。莲山寺先后有法智和尚、正光比丘、易淦比丘、初魁比丘、始发比丘、始涛比丘等住持。寺院有明代遗留铜香炉2个,《金刚经》1本;山上尚存明清和尚墓3处。清光绪年间,龙岩知县王有容捐赠良田数亩扩建寺院,并立《莲花山吞灯田碑记》石碑1座于寺旁。
  莲山寺历来香火旺盛,故有“观音堂供大士,香火鼎盛,祈祷皆应,香客如云,皈依者众”之说。每逢初一、十五以及群众的休息时日,总见香客络绎不绝,到了观音诞时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文革”时期,莲山寺被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莲山寺迎来了新的春天,寺院从厦门礼请释光炳法师驻锡莲山寺。
  经过20多年的努力,莲山寺综合传统寺院布局和古建筑风格,依山就势,陆续建起天王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阁、回廊十八罗汉、西方三圣像、三世佛像、滴水观音像、钟鼓楼、地藏殿、僧房、弥陀春托老院、佛教陈列馆、素食部、慈善功德会、停车场等场所,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耗资3000多万元。据寺方介绍今后还将续建法堂、藏经楼、方丈室、华严三圣殿等寺院配套工程。
  莲山寺建筑充分体现出闽西古建筑的风格。就大悲阁来说,其采用的是八卦造型,由十六根石柱组成。其中外围八根石柱的雕刻内容,展示了闽西各地的风土人情,如新罗区的九龙柱、永定的土楼、长汀的母亲河、上杭的船灯、连城的海上走古事、武平的碧水公园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莲山寺殿宇佛像造型完美、美轮美奂,体现出佛像应有的圆满和智慧。寺内的石雕滴水观音像,更是堪称一绝。该像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现成花岗石,天然泉水雕刻而成,工艺精湛,立体感强,采用唐代的观音造像法,灵巧自然,像一尊活灵活观的菩萨下凡于此,游客见了无不叫绝,可谓“片石孤云空色相,宝瓶滴水沁禅心”。
其他文献
“中国占地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万佛寺,位于福州旗山之麓。“万顷石松围佛寺,一江闽水绕旗山”这是寺前的对联。万佛万玉也,寺中之佛,佛佛皆玉雕而成。万人法坛,万寿月湖等使该刹万尊玉佛归一寺,万人听法集一坛,万叠莲波荡一湖,万福祝愿为施主,万人谒寺赞旗山。  福州城四周青山耸翠,碧水环绕。西郊之旗山群峰旖旎,奇岩幽壑,飞泉流涧,景色佳绝,与鼓山隔江相峙,素有“左旗右鼓,八闽二绝”之誉。自古道:“天下
期刊
旗山万佛寺的前身石松寺亦名石嵩寺,在闽侯县南屿镇旗山东麓的灵凤山下,因此初名灵凤寺。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建寺。绍兴四年(1134年),寺僧天石在大岩石上破石植松,幸而成活,称为异事,所以得名。绍兴十年(1140年),寺僧立碑保护。碑曰:“住山老祖天石,上植松三本,一与寺门立名实;二与山林为标致;三与一切人作阴凉。勿剪勿伐,永荫此山。”碑上并刻诗《法真松》一首:“偃盖覆岩石,岁寒傲霜雪。
期刊
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  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部的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位于山腰海拔455米处的涌泉寺,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填
期刊
福州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素有“萧梁古刹”之称。近1500年来,福州开元寺几经兴废,唯有寺中铁佛岿然屹立。  福州有着“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说法,在福州鼓楼区开元路就是“三山看不见”之一的芝山所在地,芝山上有一座福州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开元寺,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  福州开元寺是福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其范围按现在的地名来说,东起井大路,西
期刊
吓退日本兵  据福州开元寺一位老僧人介绍,日本侵占福州时期,想把铁佛搬到日本去。一天,一伙日本兵在铁佛旁边搭起架子,想把铁佛的头部先割下来。想不到一个人刚爬上去,就从高高的架上摔下来,换一个人爬上去,还是摔下来。铁佛得以保存。  护殿免雹灾  1971年,福州遭遇了一场空前的雹灾,市区内许多瓦片屋顶都受到严重破坏。但令人惊奇的是,铁佛殿的范围内却没有下冰雹,殿堂由此得到完好的保护。  本为镇孽龙 
期刊
在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瑞峰之麓,有一座唐代古刹林阳寺,为福州五大禅宗丛林之一。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瑞峰院。据《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置林洋院。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创寺。开山祖师是志端禅师。志端(公元89l~公元969年),福州人,出家后拜安国弘王舀为师,后开创林阳寺,任住持。  明朝初年,林阳寺废驰。明末谢肇浙过寺时赋诗一首,描述了它的荒凉景象:  丛林一片掩垂藤,
期刊
福州圣泉寺,位于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园中村境内,始建于唐代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初名“法华寺”,传说僧人怀一苦于寺内用水困难,一日见两禽争斗,十分好奇,以杖拄地,顿时泉水涌出,故而在唐开元元年(713年),寺庙更名为“圣泉寺”。  说起鼓山“涌泉寺”,相信家喻户晓,可说起鼓山“圣泉寺”,却知者寥寥,孰不知“圣泉寺”不但也是一座与“泉”有关的寺庙,而且它的建寺时间比“涌泉寺”还早。  据《榕城
期刊
福州白塔寺,也称定光塔寺,坐落在于山西麓,为宫殿式建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代时,白塔寺是福州名寺之一,唐天祐二年(905年)创建,原为藏经之所,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为“万岁寺”(俗名塔寺)。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寺庙是清道光年间重建。  白塔寺在福州于山脚下,因寺内白塔而得名,真正的“学名”为定光古寺、定光塔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由闽王王审知创建,是五代时期
期刊
昭明寺为福鼎闻名海内外的千年古刹之一,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相传为昭明太子萧统所敕建,题有匾额,故而得名。寺中的“七级浮屠”昭明古塔为福建省最早寺塔之一。  福鼎,地处闽浙交界的闽东地界,毗邻浙江温州,历来为闽越和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的传入也比较早,自秦汉以来,便是闽浙之间的重要城镇。深厚的儒释道三家文化以及独具民族特色的畲族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与闽东老区的革命精神
期刊
石室禅院位于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厦门市海沧新阳工业区内。南枕玳瑁群山,山间林木葱翠、飞瀑流泉,但闻晨钟暮鼓响彻寰宇。北望灵鹫山峰,放眼海天水阔、气象万千,好一派佛国景象。  厦门,为我国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与台湾隔海相望,素以环境优美,风景秀丽而著称。闽南人自古崇佛,信仰普遍,故而灵山秀水缀以香火缭绕的寺院是厦门各景区的一大特色,闻名中外的寺院在闽南一带随处可见。  药师佛道场石室禅院位于玳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