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s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借助文本,领会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仅三十来首,每首诗的字数,也不过二十来字。这些古诗有的描写田园景色、高山流水,有的描写生活情趣、儿童嬉戏的,有的抒发情怀、表达爱憎感情,可谓包罗万千。这些诗语言精炼、意境含蓄、感情丰富、韵味优美,读懂它,首先得亲近文本。我们要依靠文本中的图画、语言、背景资料等,让学生去领会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要充分利用挂图,指导学生怀着欢乐的心情进入境界。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引导学生仔细看孩童钓鱼的神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河面,脸绷得紧紧的,身子向前倾,看着鱼儿正要上钩,过路的人来问路,他头也没有回,也不答应人家,右手摆了摆,示意问路人不要过来,怕吓跑了他的鱼儿。通过观察,学生了解了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童趣盎然的孩童形象,并充分感受到诗境的美。
  2.介绍背景解诗题。诗都是诗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和社会处境中因感情的触发而创作的。因此,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等创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应该介绍一些时代背景,例如在《江南春》的教学中,如果我没有对南朝统治覆灭的原因加以介绍,学生是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3.把诗句与故事情节结合理解诗意。有些诗本身就是一则故事,教师教学中把诗句与故事情节结合起来理解,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领会。如《蚕妇》一诗讲的是一位以养蚕为生的农妇进城后看到的情景,回家后泪满衣襟。那么,蚕妇进城干什么?她为什么会流泪?她是怎样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故事情节,把理解诗句含义同感受故事情节联系起来,学生就能认识到“罗绮者”的坐享其成,“养蚕人”的艰辛和苦楚,从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二、开辟途径,走进诗境
  
  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美的熏陶,是古诗教学的任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人情”,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在教学中,我经过多次实践,发现可用以下几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引导。
  (1)感悟诵读。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教学《出塞》为例,在了解诗歌大意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悟。学生朗读时所流露的情感体现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我发现,他们的反应是多元的:有的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和无奈,有的读出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有的则满腔愤慨,有的则一脸的失望。孩子们显然已经带着各自的阅读体验走进了诗歌的情境里。
  (2)为诗配画。因此,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自然就融入诗的意境了。
  (3)情境表演。爱听故事、爱表演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有些古诗故事性强,教师便可将其利用为剧本。学生读懂古诗后,想象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布景;想象情节的发展、变化;设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例如,学生表演《春晓》一诗中“花落知多少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面对落花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的摸着后脑,大吃一惊;有的举目远眺的,若有所思;有的面露可惜的神态,还在数着落花……学生在表演前设计、推敲人物旁白,揣摩人物的过程中便自然地走进诗歌的意境里。
  
  三、创造条件,感受诗妙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独特意蕴。例如,在学完一首古诗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学了这首古诗,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改一改,背一背,做一做,说一说……可以选择一项或几项你所喜欢的来做。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还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教学放在了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进行。
  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一些富有创意的实践。如我经常在班级开展“每日一诗”的诵读活动,组织“诗歌朗诵会”,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等,通过这些途径,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使诵读古诗蔚然成风。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带学生走出来,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些活动,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和对诗情的感悟,还汲取了古诗营养,促使学生的个性在飞扬中灵动起来。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里,就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趣”为先行,使学生愿读书    1.以听讲故事——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愿意接受。教师若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生一定能人情人境。每节语文课,利用课前3分钟给学生讲神话故事、中外民间故
期刊
校本教研中的“同课多轮”课例研讨是任课教师选定的某一节课按照“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的模式由教师自己与同伴共同反复经历多次,对“原行为”和“新行为”的不断反思与修正,从而力求有效的行为过程。这种案例研究不仅能“打磨”出有实效性的课,而且能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培养教师反思教学的意识,并促进教师间团结协作、共同成长。    一、审视自己,自我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依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出以下阐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此,本人在进行《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侧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关注字词教
期刊
初建模型    1.图书室里的一个书架上,上层有书350本,下层有书150本,从上层取多少本放到下层后,上下层书的本数相等?  学生在理解问题时会存在一些学习障碍,部分学生因受思维定势的干扰而错误地认为“从上层取出(350-150)本放到下层后,上下层有书的本数相等”。  教师应采用线段图创设数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线段图,再通过观察讨论得出“上层有书的本数比总本数的一半多的本数=下层有书
期刊
留白——预约“生成”    对教学预设而言,环节太多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展示机会和多向的交流互动,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讨论。环节太细,则可能造成教师寸步不离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预设的轨道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由探索。浅显、细碎的问题更要尽量减少,使预设有更多、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这好比中国画中的“留白”,令人有想象与发挥的空间。    【片段1】《梯形的
期刊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课文的词语盘点,事关基础,甚为紧要。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课后,首次出现了词语表,把每课中的重点词语整理罗列。这是“词语盘点”的初级阶段,即按课回放。真正意义上的“词语盘点”四年级露脸,教师通过对本单元课文词语进行集中的回顾,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的新词,自查自测;教师也可通过“词语盘点”检查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然而,当前不少教师对“词语盘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之形同虚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下面结合《古诗三首》的教学,谈谈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美激智的尝试。    一、创设情景,营造美的氛围,充分感知诗歌情境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
期刊
中小学每册都选有古诗或现代诗,这些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大多入选诗歌描写的事物、人物或景物,往往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教学中如何运用形象思维,让学生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形象思维在翻译诗句中的作用。    跳跃性是诗所特有的语言特征,古诗自然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
期刊
“指导——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开拓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域。这一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低年级学生限于心理和生理的状态,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这是低年级进行“指导——自主学习”教学的最大瓶颈。    一、“导学提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
期刊
精心预设,做好充分准备    一、现象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教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下册“图形中的规律”时,先让学生操作并回答: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接着再让学生继续操作并回答:摆两个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学生开始摆了……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摆法(用4根、用5根、用6根)。汇报交流时,学生意见不一,争论不休,花了近20分钟的时间还没进入本课的主要内容。  案例二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