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管理是以校为本的管理,其核心就是强调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强调行政部门给学校以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它力主学校要认真分析、甄别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立足于学校实际从事各种管理活动,既不能照搬他校的模式,也不能简单地把学校作为一般政策规则等的试验田或应用场地。其基本主张是学校管理工作应植根于本校的土壤,学校对本校的问题应有一定的决策自主权。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针对传统的外控型管理提出并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已成为当今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潮流。随着我国教育管理责权的下移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立足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借鉴校本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以促进学校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校领导和管理工作者来说,不仅显得必要而且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校推行校本管理,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校本管理新理念
转变观念在教育改革中所具有的先导作用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也不例外。也就是说, 改变那些现存的不合时宜的管理理念, 树立校本管理的新理念成为在中小学推行校本管理的前提,具体讲,中小学校应树立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学校管理由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和作用,则对其他要素的管理都会失去意义,也不可能实现。学校管理的出发点是人,其归宿点也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中心统筹安排对其他要素的管理。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人,学校管理不能"目中无人",忽视人的存在;更不能把人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要素,把人物性化应始终意识到人是管理的目的而非工具。具体来说,包括:
1、以校长为本,支持校长的管理活动。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与校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校长只有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观,才能提出明确而独特的学校观和办学宗旨"而这正是实施校本管理的基础,它体现了学校的性质和办学的方向,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只有学校的教育观和办学宗旨得以贯彻落实,才会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校管理,才可能真正实现校本管理。校本管理要求校长首先是一个教育家,必须具备教育家的基本素养。校长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内涵丰富的教育哲学、坚守的品质、功底扎实的学术修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亲和力等基本素养。校本管理同样需要校长成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者。校长作为管理者,应该具备宏观思维、机遇意识、创新管理智慧和人脉优势等治校能力。当然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只是代表个人的意志,而且代表包括教师、学生、社区人员和家长在内的意愿。因此所有人都应该支持校长的管理活动。
2、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全面发展。首先,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如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权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地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补充、调整、拓宽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联系起来。我们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其次,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要增加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强调根据学校的特色进行管理,要求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校的特色。而以往的教师培训要么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要么是某些师范院校组织的,这些培训主要针对的是教师发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与每个学校的教师所遇到的具题问题不是很相关,并不一定能促进教师参与自己校的管理。为了能使教师更高效地参与学校的理活动,教师培训应该增加校本培训。
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把学生由被管理者变为自主管理者或参与管理者,要让学生走出班级,走进社团,张扬个性,培养特长;走出教室,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长知识,增才干。此外,注重提升学生思想素养,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倡导做个性化作业,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二)师生"参与管理"的理念
校本管理使教师的职责更为丰富,不仅要完成本职的教学、科研任务,还要参与学校管理,进行校本管理的开发及研究。学校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些培训不仅包括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科研开发能力培训等,还应包括与管理相关的团体决策能力培训甚至是领导能力培训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使以教师为中介收集或分散各方面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学校管理者能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更为明确、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其本身职业的保障程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受到更多的关注,学校决策也就更能体现出包括教师在内的集体智慧。校本管理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并能做出相应的决策,师生要转变观念和角色,把自己当成学校管理的主角。
二、构建学校管理新体系
转变观念只是教育改革的前提,教育改革成功与否还在于改革过程的具体操作,在中小学校推行校本管理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校推行校本管理,学校所能做的主要工作为构建学校自主管理体系。具体来说,构建学校自主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置校本课程
赋予学校课程管理的权利,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学校课程管理权利的实现途径有二:一是选择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是设置校本课程。要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学校设置校本课程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设置校本课程是学校对课程实行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赋予师生专业自主权,使师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因此,设置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推行校本管理时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之一。尽管对于什么是校本课程,至今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界定,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学校在设置校本课程时,必须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学校师生共同研讨自行设计或与课程专家合作编制校本课程,力求所设置的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多种需要。
(二)建立学校管理的新机制
实施校本管理的新机制建设,一是要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让校长真正掌握财权、人权,做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实体,这是实行校本管理的首要条件;二是要积极探索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三是要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学校建设为切入点,启动校本课程开发工程,使校长和教师体验到自己所享有的课程权力,以及它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学校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树立人们强烈的质量意识。学校的高层领导、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都要转变观念,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对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永不满足,以零缺点为目标。其次,明确每个人的质量责任,将质量职能细化为具体的任务,分配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使其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并授予相应的权利。
三、实施校本管理新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让权、放权。顾名思义,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校本管理模式的产生要体现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
(二)增强决策意识,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理念和模式。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校长仅仅看作是管理者、执行者,不少校长也固守管理者、执行者的角色,唯书唯上,而忽视自身决策者的形象。校长是学校组织、管理者,更是学校的决策、计划者。他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蓝图,对学校发展作出有价值的选择,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愿景"和优化的目标,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最佳的发展方案。
(三)强化教学中心的意识,走质量内涵发展道路。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这一命题反映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校本管理的核心。实施校本管理就必须强化教学为主的观念,使其转化为共同的教育行为。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中心意识,走内涵发展道路,是实施校本管理的必然要求。
(四)增强开发意识,优化配置学校人力资源。学校管理是对学校各种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的过程,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以获取成效的过程。而校本管理尤其注重挖掘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注重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在学校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重要的。校本管理就是要把学校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每所学校都是由众多知识分子组成,人才济济,藏龙卧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禀赋、兴趣、专长,都有自己发展的领域。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并加以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总之,校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策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识,成为当代教育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取向。如何从我国中小学实际出发,构建校本管理的理念和体系,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2]刘宝存.校本管理 [J].比较教育研究,2001( 12).
[3]戚鹏.加强校本研究,创建特色学校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8).
[4]王铁军.校本管理的理念和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2000,(2).
一、树立校本管理新理念
转变观念在教育改革中所具有的先导作用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也不例外。也就是说, 改变那些现存的不合时宜的管理理念, 树立校本管理的新理念成为在中小学推行校本管理的前提,具体讲,中小学校应树立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学校管理由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和作用,则对其他要素的管理都会失去意义,也不可能实现。学校管理的出发点是人,其归宿点也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中心统筹安排对其他要素的管理。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人,学校管理不能"目中无人",忽视人的存在;更不能把人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要素,把人物性化应始终意识到人是管理的目的而非工具。具体来说,包括:
1、以校长为本,支持校长的管理活动。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与校长有着直接的关系。校长只有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观,才能提出明确而独特的学校观和办学宗旨"而这正是实施校本管理的基础,它体现了学校的性质和办学的方向,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只有学校的教育观和办学宗旨得以贯彻落实,才会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校管理,才可能真正实现校本管理。校本管理要求校长首先是一个教育家,必须具备教育家的基本素养。校长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内涵丰富的教育哲学、坚守的品质、功底扎实的学术修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亲和力等基本素养。校本管理同样需要校长成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者。校长作为管理者,应该具备宏观思维、机遇意识、创新管理智慧和人脉优势等治校能力。当然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只是代表个人的意志,而且代表包括教师、学生、社区人员和家长在内的意愿。因此所有人都应该支持校长的管理活动。
2、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全面发展。首先,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如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权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地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补充、调整、拓宽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联系起来。我们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其次,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要增加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强调根据学校的特色进行管理,要求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校的特色。而以往的教师培训要么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要么是某些师范院校组织的,这些培训主要针对的是教师发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与每个学校的教师所遇到的具题问题不是很相关,并不一定能促进教师参与自己校的管理。为了能使教师更高效地参与学校的理活动,教师培训应该增加校本培训。
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把学生由被管理者变为自主管理者或参与管理者,要让学生走出班级,走进社团,张扬个性,培养特长;走出教室,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长知识,增才干。此外,注重提升学生思想素养,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倡导做个性化作业,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二)师生"参与管理"的理念
校本管理使教师的职责更为丰富,不仅要完成本职的教学、科研任务,还要参与学校管理,进行校本管理的开发及研究。学校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些培训不仅包括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科研开发能力培训等,还应包括与管理相关的团体决策能力培训甚至是领导能力培训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使以教师为中介收集或分散各方面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学校管理者能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更为明确、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其本身职业的保障程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受到更多的关注,学校决策也就更能体现出包括教师在内的集体智慧。校本管理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并能做出相应的决策,师生要转变观念和角色,把自己当成学校管理的主角。
二、构建学校管理新体系
转变观念只是教育改革的前提,教育改革成功与否还在于改革过程的具体操作,在中小学校推行校本管理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校推行校本管理,学校所能做的主要工作为构建学校自主管理体系。具体来说,构建学校自主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置校本课程
赋予学校课程管理的权利,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学校课程管理权利的实现途径有二:一是选择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是设置校本课程。要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学校设置校本课程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设置校本课程是学校对课程实行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赋予师生专业自主权,使师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因此,设置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推行校本管理时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之一。尽管对于什么是校本课程,至今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界定,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学校在设置校本课程时,必须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学校师生共同研讨自行设计或与课程专家合作编制校本课程,力求所设置的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多种需要。
(二)建立学校管理的新机制
实施校本管理的新机制建设,一是要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让校长真正掌握财权、人权,做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实体,这是实行校本管理的首要条件;二是要积极探索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三是要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学校建设为切入点,启动校本课程开发工程,使校长和教师体验到自己所享有的课程权力,以及它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学校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树立人们强烈的质量意识。学校的高层领导、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都要转变观念,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对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永不满足,以零缺点为目标。其次,明确每个人的质量责任,将质量职能细化为具体的任务,分配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使其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并授予相应的权利。
三、实施校本管理新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让权、放权。顾名思义,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校本管理模式的产生要体现西方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
(二)增强决策意识,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理念和模式。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校长仅仅看作是管理者、执行者,不少校长也固守管理者、执行者的角色,唯书唯上,而忽视自身决策者的形象。校长是学校组织、管理者,更是学校的决策、计划者。他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蓝图,对学校发展作出有价值的选择,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愿景"和优化的目标,在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最佳的发展方案。
(三)强化教学中心的意识,走质量内涵发展道路。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这一命题反映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校本管理的核心。实施校本管理就必须强化教学为主的观念,使其转化为共同的教育行为。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中心意识,走内涵发展道路,是实施校本管理的必然要求。
(四)增强开发意识,优化配置学校人力资源。学校管理是对学校各种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的过程,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以获取成效的过程。而校本管理尤其注重挖掘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注重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在学校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重要的。校本管理就是要把学校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每所学校都是由众多知识分子组成,人才济济,藏龙卧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禀赋、兴趣、专长,都有自己发展的领域。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并加以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总之,校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策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识,成为当代教育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取向。如何从我国中小学实际出发,构建校本管理的理念和体系,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2]刘宝存.校本管理 [J].比较教育研究,2001( 12).
[3]戚鹏.加强校本研究,创建特色学校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8).
[4]王铁军.校本管理的理念和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