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的几个关键词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sp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诗歌无论是从创作角度,还是从审美鉴赏角度来说,与之相关的文学要素和心理机制是十分繁多的,但缘何选取隐喻、象征、体验、想象这四个词语作为现代诗歌的关键词?是因为它们与现代诗歌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即它们与现代诗歌之间存在着“根本必然性关系”。本文意图在于从根源上明确和摆正与现代诗歌存在着必然性关系的几个关键词:隐喻与象征、体验与想象。以传承与彰显诗歌的纯洁性、创造性,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现代诗歌;隐喻;象征;体验;想象
  作者简介:李龙(1993-),男,陕西商州人,四川师范大学2016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3
  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有其特殊性与不可替代性。但在文学系统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诗歌却出现了两个日益凸显的特点。一是现代诗歌的“全民性写作”,出现了“写诗的人多于读诗的人”的情况;二是现代诗歌在文学史中的“边缘化”存在状态。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吊诡,迫使我们不得不对现代诗歌作出新的审视。
  一、现代诗歌的重新剖析与审视
  1、与古典诗歌的区别—“现代性”特点
  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最大、最明显的特点是其“现代性”。首先是其作为文学文本的形式特征。它创造性地以白话文介入写作,摆脱了古体诗的框条约束,形式上更为自由、活泼,更符合现代人个性解放与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再则是其在发展创新中所独有的不同于古典诗歌的理论原则。这一点,基于现代诗歌流派的不同,故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主张。如象征诗派对“象征”的推崇,新格律诗派提出的“三美原则”等。但认真解读后,可以发现无论何种主张,均是出于对现代诗歌“现代性”这一特点的巩固与完善而设定的。
  2、现代诗歌重新审视的因由及其合理性
  随着人類文明的发展,传媒资讯的高频更换,诗歌作为众多文学样式之一却日渐式微,在文学领域更是处于“边缘化”地位。在实际写作中,出现了诸如“梨花体”、“口水诗”之类的诗歌,极大地损伤了诗歌的诗性、纯洁性与创造性。从文学理论角度看,诗歌不外乎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童庆炳先生对诗歌的这一角色定位可以说是较为准确的。它从形式特征和功能作用两个方面对诗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现代诗歌从产生到现在,其内涵与外延也大致如此。但细致分析,则会发现这只是较为浅层次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论概括,还未能深入解析出诗歌的本质,只是观照了诗歌这一总体文学的基本特征,对中国现代诗歌而言,并未做出本质性的定义。故我们有必要对现代诗歌进行新的审视,更准确地认识与把握它。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必须借助一定的文字符号来表现。这里的文字符号不仅仅是一般符号(一般符号=所指/能指),还是一种象征符号:
  (直接意义/象征意义)
  象征符号= ……………………………
  能指
  通过这样的符号所构造的诗歌世界是象征化了的艺术世界。它必然要关涉象征。其次,从本质上来说诗歌是隐喻的。这是因为隐喻根植于人类的概念系统,人的概念系统本质上具有隐喻性,因而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本方式。诗歌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艺术,其所表现出的隐喻现象,只是人类认知思维中的概念隐喻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诗歌正是以隐喻为基础来体现它的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等诸多特点的。最后,诗歌是体验与想象的综合体,是二元统一的。从诗歌创作角度而言,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包含身体体验与情感心智体验。它是诗歌创作的来源和动力。诗歌并不是客观地再现现实世界,它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最主要的是想象力的开掘与发挥,从而达到了一种高度的精神自由创造。由于想象在诗歌艺术中所占的成分与所起的作用,可以说诗歌是文学艺术中最能体现出创造力的。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隐喻与象征、体验与想象在诗歌世界中并不是单纯地只指涉某一个方面。如或修辞或创作心理机制,或材料积累或艺术构思,而是说它们与诗歌之所以为诗歌是本质并存的,是构成诗歌本质的四大核心要素。一首完美的诗歌必然在其本质上是隐喻的、象征的、体验的、想象的,是诗意与蕴意并存,诗性、纯洁性、创造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否则,要么只有诗意而蕴意不足;要么虽有蕴意却毫无诗意。凡此二者缺其一,都难以体现出诗的本质,且降低了诗的审美意蕴与价值意义。笔者认为诗除了童庆炳先生从文学理论角度所给予的总结概括外,还应从诗歌本质论、抒情主体论、读者感受论三个层面加以说明。但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即它们三者是通过隐喻与象征、体验与想象而有所联系的。
  二、现代诗歌的几个关键词
  1、诗歌与隐喻
  诗歌与隐喻的关系由来已久、缠绵悱恻。笔者认为在本质上二者是有“根本必然性”关系的。隐喻的基本含义是以一种指示物去喻指被指示的另一物,喻体与本体之间只要具有形似或情境上的类似即可构成隐喻。隐喻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本属性和方式。由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性特征,所以文化与语言中也普遍具有隐喻性,但语言和文化中的隐喻只是人类概念隐喻的部分具体表现形式。因此,诗歌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人类隐喻思维的投射与缩影。“思维与语言的经济性是隐喻产生的助推器”,实际上,思维与语言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语言正是通过其结构中不同层面的隐喻性而实现自身的有限形式的无限应用,而诗歌可以说是最独特的语言艺术,其中所涉及到的隐喻思维就显而易见了。诗歌与隐喻有着密切联系,还在于隐喻所蕴涵的诸多心理机制与诗歌创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心理机制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共同性。诸如作为“隐喻思维心理基础的比较”、隐喻思维飞翔的翅膀的联想,此外还有拟人、移情、通感、类比等心理机制。这些均是诗歌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要调用到的。如此,隐喻就与诗歌发生了关系。隐喻经常被作为一种修辞技巧﹙主要是作为艺术形式陌生化的主要手段﹚运用于诗歌当中。新批评派的布鲁克斯甚至这样推崇隐喻“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此外,雅克布逊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后,发现了这样的结果:   指称功能﹙语境﹚
  诗的功能(信息)
  说话者…………………………………受话者
  (情感功能) 交际功能(接触) (意动功能)
  元语言功能(代码)
  通过上面的六大要素与六种功能,他论证出正是通过隐喻,语言的诗功能才得以实现。
  2、诗歌与象征
  诗歌与象征之间是否具备必然的关系?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是较为复杂的。毕竟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本属性和方式,象征则不然。象征被习以为常地当做修辞手法来用,导致人们很长时间里忽略了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19世纪象征诗派的出现,“象征”在诗歌中的作用才被真正地发掘了。为说明象征与诗歌的关系,我们不妨先从象征的本质及其与隐喻的关系入手。象征最初是以实存的图像、图形、实物形态作为表现媒介的,属于视觉文化范畴的一种现象。这主要源于它的最初本意。当象征进入文化语言后,产生了语言象征。语言是高度抽象的符号形式,且具有本源性的诗性,能使指代对象化,“通过语言或可以把人们的目光引向真实对象物,或唤醒储存在人类大脑中的对象物的表象,在心灵深处实现对相应对象物的间接观照”。柏拉图于二元论角度将整个可以知觉的宇宙变成了各种理念的象征,在理念世界、现象世界与艺术世界间建立了模仿论的联系。他的主张于荒谬之外已见对象征实质的某种预见性。随着人们对象征的了解,象征的本质与核心“意义与超越性”被推至前台了,但象征本身所指示的却是幕后事物。它是以有限的形式表现无限的意义,有限与无限是构成象征的内在结构。“无限正是真正的诗歌所承认的唯一题材”,诗歌在本质上也恰恰追求那种含蓄深厚、意蕴无穷的语言与意义状况。再则象征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它与隐喻实际上是人类同一种心智作用的结果,与隐喻有着本质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象征被认为是隐喻的倒立。当语言象征产生后,象征与隐喻便合二为一了,界线就比较模糊。在语言艺术最为典范、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领域,象征与隐喻有时很难区分。以致有人说隐喻重复两次即为象征,而这主要是针对诗歌中的意象而言的。象征在诗歌中主要是以其相似性原则来支配一切的。“相似性附着在毗连性上”,在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内部结构的某些层面上,只要表现出“对等相似性”,其最终的结果便使得象征性、复杂多义性成为诗歌的本质了。这样象征就不仅仅以修辞手法介入诗歌,更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意义。此外,象征与诗歌有必然关系,是因为象征与人类或个人情感之间有着内在隐秘的本质性联系。诗歌在其本质上最能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即使是某种不可言说的东西。这一点恰与象征的本质作用对不可言说的言说具有一致性。
  3、诗歌与体验
  与隐喻、象征和诗歌的关系一样,之所以将体验也归结为现代诗歌的关键词,是因为它们二者之间也具有必然性关系。无论是从诗歌本质论、抒情主体论,还是读者感受论角度出发来解读诗歌,最终的统一连结点之一就是“体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谈谈体验与诗歌间的这层“必然性”关系。体验与诗歌之间具有“必然性”关系的基点之一在于“体验”在人类认识与表现外界事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外界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它不会凭空与人发生各种层面上的关系。只有当人与外界建立普遍联系后,才会在某种层面上成为统一体,客观“天人合一,物我两赠”。体验包含身体体验与情感心智体验,而人是体验的主体,身体是被人所体验的对象,人再以身体来体验外界事物,即外界事物是以身体作为媒介来为人提供感觉经验的,而物体只有被体验后才能进入人的世界。“身体是物体得以显现的背景或界域。”“世界在我的身体中实现它自己,我就是世界的表达。”即使华兹华斯说“诗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实际上,人的所有情感都与曾经所体验过的事物有着种种关系。文学艺术的情感只是体验的再现与加工。体验哲学认为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是以其主体性地位和体验性特征来实现对世界的感知和对语言的建构的。诚如莱考夫所提出的“概念与范畴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的才能被理解”。具体说,身体体验主要是直接性的认识世界,而心智體验则比较间接一点。但无论如何,体验却是人认识世界的基础与起点,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更准确地说是真理)角度给出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即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诗歌这种文学艺术来说更离不开实践或者说是体验。
  诗歌与体验具有必然性关系的基点之二在于生产劳动是人类最早开始的,也是最根本的一种生活与生命性体验,而文学艺术恰恰起源于生产劳动。文学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因为人的生活活动有着“自由自觉”的基本特性,即人的活动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能动的。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与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示。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着“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将自己的部分本质力量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外化了出来。可以说文学就是一种“人学”,它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与人的生活与生命体验是根本分不开的。人的生产劳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部分,对文学艺术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一方面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另一方面解放并生成了“人”,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其次,文学活动的产生源于劳动的需要。这是因为人的活动有着自觉的目的,而目的又是为某种需要而设定的。
  第三,劳动是文学描写与反映的主要内容和对象。
  最后,劳动制约了人类早期文学的形式。
  由此可见,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体验”紧绑在一起,根深蒂固。所以诗歌与体验之间存在必然性关系,就有源可溯了。   4、诗歌与想象
  诗歌与想象的关系最为明显,也是最难分开的。诗歌要生存,就必须依赖想象。这不仅在于诗歌的产生需要想象,还在于诗歌的审美鉴赏离不开想象。诗歌本身的特点要求创作者无论是在语言、节奏,还是意象、意蕴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生动的创造性。这也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想象作为各种能力之王,恰能够满足诗歌的这一要求。原因是想象本质上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想象最重要、最宝贵的品格。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和先前经验中形成的片段进行新的组合加工,从而创造出新的结构体的过程。想象一般分为再现想象和创造想象,创造想象又分为比拟想象与虚构想象。它们具体的功能虽有所不同,但都与人类的源初意识有关,具有内在一致性。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机制,创造性是其共同品质。诗歌的产生,需要的正是想象所具有的创造性功能。维柯在其《新科学》中从“内部理解”来分析人类自身形成时,认为诗具有“源始性”,是人类本能性的想象智慧的产物。他把想象视为一种本源性质的创造力。高尔基认为“艺术是靠想象存在的”,想象为艺术创作开拓了广阔无垠的精神空间与意象空间。文学艺术构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思维,而想象则是贯穿其始终的心理机制。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尤其在艺术家的审美意识中,如果没有想象力的创造性,就根本谈不上艺术的创造。诚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的要务并不止于搜集和挑选,艺术家必须是创造者,他必须在他的想象里把感发他的那种意蕴,对适当形式的知识,以及他的深刻的感受和基本情感都融于一炉,从这里塑造他所要塑造的形象”,想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起到了中介与推动的作用。另外,想象在文学审美鉴赏活动中可以起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作用。只不过审美想象是充满情感、以情感为动力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因此,人类所进行的美感活动,其实也是借助于想象力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故想象与诗歌的关系也是难解难分的、必然存在的,它对诗歌的创造与欣赏的意义是非凡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将诗歌与隐喻、象征、体验和想象分割开来,它们之间的本源性关系,是骨肉相连、血乳交融的。一首诗歌的建构、表达,与隐喻、象征、体验和想象之间的根本必然性关系是本源存在的。只有将隐喻、象征、体验和想象始终与诗歌相融合,才能在诗歌里有人的存在性境遇的显现,有存在的真理发生。正如此,才造就了真正的诗本身。中国现代诗歌虽然年轻,却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诗歌形态与风格。诸多流派,诸种形式和风格并存,相互交融交鋒,是一件好事。写作诗歌者日益增多,也未尝不好。但何为诗歌,怎样的诗歌算是好诗歌?这是值得每一个诗歌爱好者、写作者去认真思考、仔细辨析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明确隐喻与象征、体验与想象作为现代诗歌的本质要素这一根本原则。惟其如此,才能让现代诗歌源清流广。惟其如此,才有助于解决诗歌的“全民性写作”与“边缘化”状态之间的矛盾与失衡。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赵维森.隐喻文化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3]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杨守森.新编西方文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牛宏宝.美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方珊.形式主义文论(第1版)[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初读感性细腻,细读能品出作者理性思考的完美融入,在疗愈心灵的同时,细节和结构上也独运匠心,使得文章既能打动人,又能引人深思。  关键词:迟子建;死亡;感性;理性  作者简介:任华菊(1992.10-),女,汉,江苏盐城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一、概况包头铝厂球磨机噪声高达113dB,噪声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 1984年底,我们对炭素车间的球磨机噪声的治理进行了考察研究,提出了治理炭素车间球磨机噪声
月下的梧桐,在月光的照耀下,挥舞着它柔韧的枝条。他挺拔的身姿在月色下婆娑动人。那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提醒着他岁月无声地在他生命里穿流而过。月下的梧桐将他心里隐藏的喜怒哀乐,生长在泥土里,摇曳在夜空中沉默不语。似乎觉得月光能够读懂她的喜怒哀乐。他静静地凝视着周围的建筑与人群,还有那不远处,川流不息的河流。他在微风的吹拂下,沉默着,静思着,似乎要将眼前的一切看穿,又不愿说破的将头深深地埋在了夜色的暮色中
期刊
中华文化外译是中国大国崛起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克服“文化困境”,摆脱在目的语中的“水土不服”,让中国文化“通达”西方读者更为顺畅,扩大译介受众、
王小波在小说《黄金时代》中,运用狂欢话语和黑色幽默来描写特定时代荒诞的现实,把对个体生存处境的揭露和反思寓于众声喧哗式的多层叙事中,使读者得以站在崭新的视角和高度
摘 要:湘西文化具有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在此背景下诞生诸多与神相关的“神性”观念,例如蛊术、哭嫁、赶尸等。在当代文学史中,沈从文用质朴的语言描摹出湘西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专注地建构着“人神合一”的“神性”观念。这种生命的神性既体现在自然生命之中,也表现在人与神的完美结合。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古老文化中巫文化的追寻,试图寻找出当代民族文化衰落的原因以及拯救人性堕落的方法。  关键词:湘西文化;沈从文;
叶圣陶早期儿童文学创作成就的代表是后来集中收入《稻草人》的23篇童话.这23篇童话反映了叶圣陶在中国童话创作道路上的探索:各篇童话中一以贯之的内容体现出作家的儿童观与
E scondida 铜业财团在圣地亚哥宣布,今年末将开始 Escondida 铜矿的建设工作,预计1991年投产,年生产能力为32万吨,矿石储量够采40多年。该矿是现今世界上新的最大风险投资
摘 要:科技的进步使得许多社交软件得以开发,应运而生的新媒体让知识的传播越来越迅速,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可以第一时间传播到每个使用者手中。新媒体背景下事物的传播速度快,用户群体多,负面信息的传播力度更加广泛,近现代文学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批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特征,同时加入的群体更具有广泛性。这对于现当代文学批评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文章就在新媒体背景下现当代的文学批评发展的模式以及未来
摘 要:欲望主题的书写在乔叶的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她始终用悲悯的目光关注城乡变革背景下社会边缘群体的心理,借文学的力量剖析人性中最平凡也是最复杂的本性——欲望。乔叶通过欲望探索的视角扼住人性的喉咙,窥探欲望的善、恶及复杂性。  关键词:乔叶;欲望书写;人性  作者简介:杜欢欢,江苏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