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91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由于多方面因素,当前小学整体数学学习状况都相对较为复杂,进度缓慢,学生理解较为吃力,对逻辑推理和运算的掌握情况都不是很好。这种现状会影响学生未来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利用逻辑思维能力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致使学生对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难以将平时课堂的学习内容恰到好处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课前的适当引导、合理的教学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逻辑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社会对人才的整体认知普遍出现“高要求”。不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有知识。各方面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运用能力被提上人才的认知标准。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是使学生“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步,他们对于事物的初步判断和认识、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都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的。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义务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程度。而小学数学作为最具有逻辑思维特色的一门学科,成为重点学习科目的同时,也兼具着对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把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希望它不仅仅能够为学生带来数学知识,更能够使他们初步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
  一、注重课前引导环节
  我们知道,小学生处在智力和身体发育的最关键阶段,对许多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接纳能力,有探索新世界和新领域的欲望,但是,小学生的想法和实际的操作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受到社会经验以及学科知识的限制,他们的实际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却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环节,在课前引导这个问题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实际需求,在导入课程的同时,缺乏深层的启示意义,使学生对课前的引导环节不够重视,教师的敷衍态度,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学习心理,在数学学习上,无法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被动。教师应该针对此现象,调整课前引导环节的教学方法,将引导学生和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小学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对课前引导环节的设计应该尽量做到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之前,只分别单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那么,加减混合运算对于学生而言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熟悉之处在于,混合运算拆开之后,就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加法或者减法,而陌生在于,混合运算超越了普通加法或者减法的运算机制,是两种运算的合成运算,和普通的单纯的加法或减法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差别。这时候,教师在课前的引入环节,应该在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在上课之前准备好10个苹果,并给学生准备10根小木棍,先拿出两个苹果放在讲台上,问学生:“现在讲台上有几个苹果呀?”,学生回答:“两个”;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2加4等于多少吗?“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是6的答案。接着教师继续问:”那请你们算一算2加4减3等于多少呢?“这时候,学生还没有跳出单纯的加法或者减法的限制,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课堂议论起来,有学生说应该是将2和4先加起来,算出结果之后再算4减去3的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加起来;有的学生说应该将2加4算出来后,用这个结果再減去3;也有学生认为应该先算出4减去3的结果,然后加上之前的2,教师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告诉学生利用自己桌子上的小棍子,看能不能得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先拿出2根小木棍,再拿出4根小木棍放在一起,最后,在从这一堆小木棍里拿出3根小木棍。最后,让学生数数自己桌子上总共剩下多少小木棍。学生发现只有3根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2 4-3=3这个答案。从这个课前引导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温习了已经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然后利用这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和一些辅助工具,自己探索新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得到答案的同时,更有利于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实施,让学生在教师的这种“循循善诱”之下,掉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陷阱”,为他们遇到的一些生活或学习问题,提供一种解决途径,初步形成一个培养他们逻辑能力的意识。
  二、注重教学时的课程设计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之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不高,学生对数学课堂印象差,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认可,上课时,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不能够独立利用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实际生活中更是无法使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应用,明显地成为了“低分低能”型数学学习者。据调查,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做的相当不好,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新知识学生记不住,旧知识学生全部遗忘了,这就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结束之后,依然是“一问三不知”的状态。所以,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做出重大调整和改革,以应对目前颓废的数学学习现状。
  例如,学习《图形的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备课时的资料整理,搜集一些平移和旋转等方法构成的有趣图片,授课时将其投影在大屏幕上,接着先将基础图形比如长方形投影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个图形做出随意调整,将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变成有意义的图案。这时候,学生就会开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逻辑能力,将一个简简单单的长方形经过各种方法,比如对称处理、旋转处理、平移处理、剪切处理等手法,将其改变成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或人物形象,此时,学生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自己的逻辑能力将其改变成最终的成品,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应用了哪些图形的运动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中间选取一个做的比较好的图案,将他的变换过程画在黑板上,然后给学生讲解:“你们知道这样的图案是如何做出来的吗?”学生回答:“画出来的呗”。教师就说:“对呀,这幅图案画出来应用了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图形运动方法”,接着对黑板上画好的步骤,解释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哪些是对称。学生此时对图形的运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着,将PPT中搜集到的更加成熟的图案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将平时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和自己的思维逻辑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能够从数学的教科书中挖掘出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有效素材,最大限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量身定做的教育方法
  当代人才越来越需要向“个性化”要求靠拢,整个教育体系遵循社会的人才需要,在人才输出上,也更具有个性化特点。而这种人才培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就是,在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做好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工作,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学习采用“量身定做”的特殊教育方法。
  例如,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采取划分阶段,逐级渗透,逐级增强力度的方法。小学数学的学习时间较长,一年级和六年級的学习难度跨度很大,而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差也比较大,对待事物和问题的思考能力也有差别。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现状,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出合适的规划,依据学生的性格和执行能力来进行教学。所以,根据能力和年龄等各方面的考虑,将六个年级划分为两大学习体:一年级至三年级为小学习体;四年级至六年级为大学习体。划分之后,教师要针对两个学习体制定不同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案。对于小学习体系,由于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倾向于简单的数学计算,证明题等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内容尚未涉及,所以,教师在对这一学习体系设计学习方案时,要着重注意对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的潜在灌输和影响,利用教师的作为去引导和刺激学生,让他们逐渐加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注重意识的养成,淡化实际练习中的逻辑操作能力,比如,布置家庭作业,对这一部分学生要固定安排好每一项任务,比如让学生回家自己思考“光头强”的拼图怎样拼才能够更快完成?画“阴阳八卦”图怎样才能画的规整对称?乘法口诀有没有记忆起来更快更准确的方法?等等,教师寻找例子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去思考。对于第二体系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具有了独立发现问题,主动应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教学设计,不应该单纯停留在引导环节,根据实际情况,教师此时应该将培养的重心放在鼓励学生应用逻辑思维能力上。比如,在学习完某一章节的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在一章中学习的体会,学生会将学到的知识并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小事做出完美的结合,能够做出很多出乎教师意料的事。所以,教师对这一体系中的学生应该给与相对较多的自由空间,在自己的跌打摸爬中去一步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结语: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的学习中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体系之下,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就使得人才的输出变得单一化。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为以后学生的发展铺好道路。鉴于小学生的智力和学习需求,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应用不是十分广泛,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应用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意识的培养。只有在义务教育阶段,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才能够保证学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自觉自发地发挥出逻辑思维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吴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2(23).
  [2]高斐.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36).
  [3]闫学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4).
  [4]温玉霜.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1).
  [5]刘志静.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析[J].才智,2014(21).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广大师生对高中历史学科都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历史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如认为高中历史学科是副科,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无法保证;认为历
初中物理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物理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在知识、技能的提升中升华学生的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学习,助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离不开对物理规律的科学准确的认识和掌握.物理规律教学可谓是贯穿初中物理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物理知识的有效运用更取决于物理规律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因此,在实际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式,从课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物理考查能力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升课堂效率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高三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其特点是以习题课为主.经过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提出:提高习题课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题多解.下面以本人真实的教学案例为载体介绍自己的心得,希望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更以此而求教于各位同行.  例题如图1所示,质量M=4 kg,长度L=1.4
5月19日轮到笔者留校值班,放学时,正值雨后空气清新,信步往校外散步,偶然间发现一幕,就有图1所示的两张相片.  在照第一张相片时有种美的感觉——小清新;又有生活物理的气息,此蜗牛受几个力的作用,如何画出其受力示意图——不正是生活处处有物理吗?笔者正暗喜,猛然我的心“扑”的一下,在我要取得更佳角度及更清晰度时(手机拍摄)蜗牛急坠掉落,还好落在草丛间.过后也拍到了待放的昙花.在返回校的过程中,有了如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
中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不但是学生升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承担未成年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发挥的主要学科.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还可以为大学乃至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物理学是科学技术之母.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和带头学科.  通过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提出并尝试建立了“课堂教学视频演示和课后实物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物理演示实验的特点,开展了校
1 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说道探究性学习,我们要清楚地明白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特点所在,在清楚地了解到其内容之后,才能方便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应用.  探究性学习其实即是一种思想概念,也是一种操作模式.所谓的思想概念,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指导思想,这是一种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它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自己动手,依托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对课程的理解验证,正因为这是要求动手的学习方式
就高中物理课程实际开展效果来看,物理作为一门对基础要求较高的自然学科,其教学任务的开展难度也随着所教知识难度的提高而不断地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学习效果,物理老师往往会通过对课后反思的强调,以期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但是,就课后反思的实际开展效果来看,由于受到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物理教师所布置的课后反思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期望,使得物理老师过于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相关的课后反思任务
初中物理是我国中学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学生普遍认为初中物理课程比较难学.为了提高自己的物理成绩,学生不断地做物理题目,这种循环往复的物理学习模式,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缺乏物理教学创新意识,物理学习方式、方法简单.物理老师习惯通过例题讲解的方式教授物理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做课后物理习题,这样整堂物理课下来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指以“活动单”为载体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启迪点拨和评价反思三个环节,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拨学生的思维生成,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然而在教学中,给学生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已经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值得大家进行深层的探索与研究.  1在物理教学中造成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