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土 热心 热文化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05199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盼多日,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终于再版!
  2002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福建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策划,汪毅夫主编的畲族研究书系,此书系六本论著涵盖关于畲族风俗、音乐、语言、相关民族比较等多方面研究,而其中关于畲族音乐方面论著——蓝雪霏博士学位论文《畲族音乐文化》成为其中一大亮点,而蓝雪霏教授也以此成为音乐学女博士。
  论著自问世起便吸引了众学者的目光,并于2007年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此论著自问世便得到广泛关注,一时成为畅销书目并最终脱销。2008年12月出版社对其进行再版,这对于广大音乐学者无疑是一大喜讯。
  
  双重视角 多元文化
  
  全书分五章(另有绪论)共335页,附有曲例127首。论著中,著者以畲族音乐文化为基点,对畲族的历史、音乐类别及艺术特点、畲族音乐的特质进行了研究,同时又进行地域扩充,将畲族与周边民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最后眼观当代、放眼将来,对畲族音乐的现代化问题提出探讨。著者以双重视角介入,以局内人(著者自身为畲族)的身份融入,同时又以局外人的学术视野跳出,关注民族间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第一章“畲族音乐史迹追踪”中,著者对畲族音乐的生成、早期形态、与汉民族音乐关联、音乐在迁徒遗留以及形成、发展期进行论证。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著者结合广泛的田野调查认为畲族音乐与古语同生、与社会共长:探寻古歌寻找畲歌早期形态中的文化密码与三声腔;从汉语言与诗歌角度探寻歌言的形成之因;从歌词与曲调角度分析相关地域中的畲歌因素;从历史学角度结合语言与畲歌发现现状对畲歌形威发展期做出论断。
  第二章“畲族音乐的类别及其艺术特点”中,著者将畲族音乐分为嬲歌、婚嫁音乐、丧葬音乐、醮仪音乐。因各地音乐文化的不同,学界对于音乐事项的分类常常存在不完善性,在《畲族音乐文化>中,著者“力求避免主观的、人为的分类因素,主张从民俗文化角度,也就是以研究对象业已约定俗成的原生原则,对参与者、发生时间、场合、内容、方式、目的诸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警者从以上四类音乐事项的风俗背景、音乐演唱场合、演唱方式及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全面、科学地论述畲族音乐与文化背景的交融共生。
  第三章“畲族音乐的特质”中,著者以畲族音乐的形式、内涵、外延三个论题对畲族音乐进行剖析。著者认为“探究身居各个不同地域的畲族之不同音乐形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对畲族音乐的形态特征有所提炼和概括,应是畲族音乐特质研究之首要内容”。音乐文化往往具有地域性,每个民族对于各自音乐的诠释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著者对于畲族音乐术语进行详细而全面的释义并针对学界对于“双条落”与“真、假声”的不同看法进行辩义。对于畲族四大音调及其变体进行音乐分析,力求抓住其音乐形态特征与形成此特征的文化土壤;从继承传统与调试创新两方面揭示其内涵,而外延从艺术史、民族文化史角度渗透出畲族音乐文化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畲族音乐与周边民族音乐的关系”中,著者以多元文化互动交融为切入点,对相关地区民族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比较。以梅里亚姆“概念一音声一行为”民族音乐学模式为主线,对畲族与高山族的音乐认知模式、行为模式、本体模式进行比较,且通过比较结果引出思考,提出三个“应该”,即“原始民族音乐以其曾经有过的辉煌,应该还可以与现代音乐一起被置于同一时间坐标上证明这是不同的另一种模式;应该足以显示其中可以被提取的有益于今天音乐发展的因素;应该提出不要走千篇一律的直到被同化殆尽的老路的理由”;以畲、客地域共生性为基点,探寻二者音乐语言上的混融发展;从民族历史文化交流与多元性出发,引入猜想反复推敲,通过曲谱分析对闽东畲族排歌调与桂西南壮族诗交调进行比较研究,并引出余论认为若将龙州壮族与闽浙畲族的关系加以牵连还需继续深入课题。
  第五章“畲族音乐的现代化问题”中,著者有感于田野调查所得畲族音乐贫瘩现状并揭示贫瘠之因,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其自我调节机制未能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及时建立”,针对畲族音乐的贫瘠现状进一步提出“扶贫”措施,著者没有大谈特谈如何保护的空话,而是希望“为畲族音乐的发展办几件实事”,也许只有真正的学者、真正关心畲族音乐前生今世的蓝雪霏才能发出如此急切的呼唤!
  
  前无古人 后待来者
  
  少数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每个民族都包含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密码,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经济教育的失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探秘者也便与汉族音乐文化者形成了数量上的失衡,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成果上亦是如此。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开发,如田联韬、周吉、杜亚雄、赵塔里木、张兴荣、和云峰等,而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科研成果也随即问世,如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杜亚雄主编《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金南浩《中国朝鲜民间音乐研究》、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等。
  蓝雪霏——少数民族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蓝雪霏教授身为畲族,始终致力于畲族及相关少数民族的研究,而她凭借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倾尽所有为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而努力的精神赢得了学界的尊重与认可,并被当选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而蓝雪霏教授不仅是唯一一位畲族会长,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女性会长!
  《畲族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论著的重要补充。尽管现阶段已有许多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然而中国拥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许多民族音乐还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状态。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的出版无疑是为畲族音乐的全面研究填补空白,同时又成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成果的重要补充。
  《畲族音乐文化》的地位及影响在学界可谓前无古人、后待来者,它以音乐诠释文化,从文化分析音乐。蓝雪罪对于畲族音乐全面而科学的论证得到学界同仁的高度肯定。中央音乐学院袁静芳教授将其认定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畲族音乐文化的论著”;樊祖荫教授认为“对畲族音乐的研究是相当深入的,其中多数课题以往尚无人涉及”;王耀华教授对其评价为“深入、细致、独到见解、多视角、全方位”;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志超认为《畲族音乐文化》“将畲族音乐研究提升至最新高度”等等。
  
  雪霏精神 绿野红颜
  
  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自于点滴的积累与无尽的辛苦,蓝雪霏,以自身经历再一次证明不学而无术、不砺而无锋,一句“雪霏精神”道出了她对于攀登学术高峰为畲族音乐而努力的执着,更道出了她为了这份执着所受艰辛与苦痛。
  翻开《畲族音乐文化》后记,才知道这沉甸甸的果实依靠的是什么养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在不到七十平方米的房中,却有大半的地方用来做书房,甚至连父母的祭台也只能委屈地摆放在田野调查音像柜之上,做学问在她的心中成为头等要事,学生听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她无奈的“唠叨”;“有多少事情要做,还有多少田野调查的资料要整理。老艺人们去了,这些宝贵的音响资料不整理就再也听不到了……”,雪霏的感叹来自于对畲族音乐的这份感情,正如笔者题中所言,热土、热心、热文化。
  《畲族音乐文化》来自于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清苦,来自于甘于寂寞却不甘退缩的精神。深山悬崖路的生死一线让我们心惊,而她编写“手机遗嘱”时的从容却让我们震撼,没有“雪霏精神”的支撑,就没有今天论著中精彩的相关民族比较研究,就没有今天的《畲族音乐文化》!
  绿野红颜,笔者不知几次从蓝雪霏教授口中听到,这是她对于田野调查中华民族音乐学学者的称谓,并开玩笑说等何时将中国的女民族音乐学者的调查经历写成一本书,书名就叫《绿野红颜》。这本书的主人公当然就是那红颜之一。
  感慨于蓝雪霏对畲族音乐的情怀、对畲族歌手的情怀、对畲乡的情怀,对热土、热心、热文化!
其他文献
所周知,艺术审美的主观性和艺术价值判断的多元性是艺术的特有属性之一,也是构成艺术教育特殊性的重要方面。但是,作为一门教育科学,艺术教育不仅要尊重艺术规律,还应主动对接并适应教育规律的一般性要求。就高等专业音乐教育而言,实现音乐艺术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的辩证统一始终是优秀人才培养的关键。  自20世纪初叶至今,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现已形成学科体系完整、办学形式多样
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第十届年会于2012年9月25至29日在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四川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来自全国103所高校的230位理论作曲界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杨瑞敏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包括专家讲学、学术研讨、论文与音乐作品评奖、获奖论
一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中国源远流长的笛乐文化从河南舞阳的贾湖骨笛、浙江余姚河姆渡的骨哨等考古发现,中国的笛管类乐器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东晋桓伊奏柯亭笛,唐代李謩擅吹笛,笛管乐器在宫廷雅乐和燕乐里都不可或缺。宋代戏曲兴起,明清时期昆曲、京剧、丝竹乐也相继盛行,竹笛一直都作为戏曲伴奏和乐队领奏,真正在舞台意义上的独奏形式在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形成。中国笛乐艺术一路走来,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21世纪20年代,在北京曾先后出现北大音乐研究会(1922年改称北大音乐传习所)、师大西乐社、爱美乐社以及国乐改进社等重要的音乐组织,对推动近代北京乃至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30年代后,就在这些曾显赫一时的音乐组织渐渐销声匿迹之时,以柯政和为会长的中国教育音乐促进会(以下简称“中促会”)出现了。该会是以“联合热心及爱好音乐的人们,共同促进音乐的发展与普遍”为主要发展目的的
黄飞立教授65年后再排“祖国大合唱”  2012年12月28日晚,天空飘起了晶莹的雪花,湿滑的路面丝毫没有阻挡住人们汇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的脚步,大家满怀敬仰和感恩之情到此聆听“纪念马思聪、江定仙百年诞辰独唱、合唱音乐会”。  这份敬仰和感恩,是给予在马思聪、江定仙百年诞辰之际,倾情演唱两位作曲家声乐作品的育英·贝满老校友合唱团的。育英中学和与其相邻的贝满女中是两所有近150年历史的名校,成立于
“绿色吴起·温馨家园”征歌活动启动    为了纪念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宣传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吴起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由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中共吴起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绿色吴起·温馨家园”征歌活动启动。  本次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征歌及采风创作阶段,采取面向全国各阶层专业、业余词曲作家征集歌曲和向国内知名词曲作家约稿两种方式推进,截稿日期为2009年4月30日。第二阶段为
独幕歌剧《夕鹤》是木下顺二编剧,取材于柳田国男的《左渡民话》,由日本作曲家团伊玖磨(1924--2001)于1950-1951年完成。这部歌剧是因为它在日本对西方歌剧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典型意义:代表了日本对舶来艺术通过早期的模仿移植,到中期的交融借鉴,再到最后与本民族文化艺术特点高度融合之后的歌剧创作水平。同时,它也是其第一部在本土之外上演并获得相当影响力的歌剧。    一、团伊久磨与《
引 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教育界的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尽管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从2002、2004、2006到2009年接连四次下发一系列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文件①,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多种社会原因,成效并不显著,不端学风仍不断出现,且在某种程度上正悄悄地发展着。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一种经相关教育部门批准的、须在网络上进行公开教学的“精品课程”应运而生;而学术不端行为这个怪物
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领域有不少论著,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管林著的《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1984)和《中国民族声乐史》(1998)、傅雪漪著的《戏曲传统声乐艺术》(1985)、顾旭光著的《中国民族声乐论》(2000)、金明春著的《民族声乐艺术》(2000)、李晓贰著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2001)、郭建民等著的《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引论》(2004)、刘雅丽编著的《民族声乐概论》(2007)等
11年10月18—20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办的“2011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和声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大专业院校的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众多专家与师生,围绕我国当代专业音乐创作尤其是音乐院校作曲家的理论与实践,举办了多场学术讲座,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理论探讨并呈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的最新成果。正如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教授在开幕致词中所指出的,本次论坛是“一次独具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