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地位地位显著。它是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是技工教育的生命力。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通信产业,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并将二者紧密结合,以培养更优秀的通信产业人才。基于通信产业的技工教育,本文着重研究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以及它的几种典型模式,最终对该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通信产业;技工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1.1促进教学改革。企业参与到工学结合中,客观上促进了教学改革。将教育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社会实践需求。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实践积累,提高了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的合作,能够了解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加以预测。促进中职院校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
1.2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通过专业对口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一线工作当中,了解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们尽早的进入职业角色,尽快积累工作经验。在对我校部分学生实习成果的抽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实习,过去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形象了、立体了,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1.3利于提高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决定着中职院校办学水平。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职业技能有所提高,经验积累有所完善。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另外,通过工学结合,学生能够走出课堂,接触到生产一线岗位,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将实习期作为试用期,考核实习生是否具备从事该项工作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业生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合同。
1.4推动我国通信事业发展。工学结合的开展,使校企合作加深。中职院校凭借行业企业办学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支撑企业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为通信行业源源不断地输出技术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大规模地向我国通信行业输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提高我国通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学结合的典型培养模式及其优缺点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工学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几种典型的培养模式逐渐凸显出来。
2.1订单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协议,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中职院校有计划的进行人才培养。优点:对于企业而言,满足了用人需求。对于校方而言,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缺点:并非所有专业均适用;校方需要不断地寻找订单,并根据订单调整培养方案,以保证订单的持续、稳定,在实际操作上难度较大。
2.2项目驱动模式:校企双方在基于某项合作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在项目合作过程中,调整相关专业的课程培养,完成教学培养工作。校企双方明确分工,一方负责理论讲授和素质培养,一方负责提供项目和实习场所,互惠互利,实现共赢。优点:人才培养针对性强,适合通信线路维护、电子商务等专业。缺点: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适用范围有限。
2.3学工交替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课程与实习操作,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交替进行,同时开展。学生在实习期间,以企业员工标准进项考核,适当享受津贴待遇。优点:适合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缺点:不适合牵涉到企业机密的岗位,如财务部。
三、如何解决决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3.1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化工学结合模式,要立足于我国国情,政府的主导和宏观调控,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调控政策,可以调动企业积极性,通过对企业的引导,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作为政府,在进行经济发展规划是,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其中,通过财政扶植等手段,支持中职院校教学设施更新。可以通过立法,明确企业的责任,提供优惠政策。另外,对于实习基地建设,政府应给付重视,将其视作院校建设的一部分。支持实习基地建设,解决人才培养的困难,为工学结合提供保障。
3.2企业的支持配合。工學结合模式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使企业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是问题的关键。因此,企业应站在全局,充分认识人才对于企业的意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正确对待合作办学。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应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工学结合的长远发展。同时,校企双方应紧密合作,完善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共享等。企业可以选派技术人员到中职院校授课,在教学改革发面也可以提出建议。企业在工学结合中,共享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有效提高行业竞争力。
3.3实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原则。中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上,要考虑到教育市场的需求,坚持人才的多元化培养,通过不同的多渠,不同的形式,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对于专业设置,摒弃传统教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是否顺应地方经济需要,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在实践中探索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国技工教育应以政府、企业、学校的三方合作为基础,以符合社会需求为起点,以培养专业技能为重点,以输送技能人才为根本,将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完美结合,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丽.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问题、现状与趋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17.
[2] 土端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 18.
[3] 李军.我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及影响因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21
[4] 潘春胜.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难点解析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21
关键词:通信产业;技工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1.1促进教学改革。企业参与到工学结合中,客观上促进了教学改革。将教育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社会实践需求。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实践积累,提高了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的合作,能够了解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加以预测。促进中职院校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
1.2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通过专业对口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一线工作当中,了解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们尽早的进入职业角色,尽快积累工作经验。在对我校部分学生实习成果的抽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实习,过去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形象了、立体了,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1.3利于提高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决定着中职院校办学水平。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职业技能有所提高,经验积累有所完善。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另外,通过工学结合,学生能够走出课堂,接触到生产一线岗位,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将实习期作为试用期,考核实习生是否具备从事该项工作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业生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合同。
1.4推动我国通信事业发展。工学结合的开展,使校企合作加深。中职院校凭借行业企业办学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支撑企业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为通信行业源源不断地输出技术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大规模地向我国通信行业输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有助于提高我国通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学结合的典型培养模式及其优缺点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工学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几种典型的培养模式逐渐凸显出来。
2.1订单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协议,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中职院校有计划的进行人才培养。优点:对于企业而言,满足了用人需求。对于校方而言,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缺点:并非所有专业均适用;校方需要不断地寻找订单,并根据订单调整培养方案,以保证订单的持续、稳定,在实际操作上难度较大。
2.2项目驱动模式:校企双方在基于某项合作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在项目合作过程中,调整相关专业的课程培养,完成教学培养工作。校企双方明确分工,一方负责理论讲授和素质培养,一方负责提供项目和实习场所,互惠互利,实现共赢。优点:人才培养针对性强,适合通信线路维护、电子商务等专业。缺点: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适用范围有限。
2.3学工交替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课程与实习操作,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交替进行,同时开展。学生在实习期间,以企业员工标准进项考核,适当享受津贴待遇。优点:适合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缺点:不适合牵涉到企业机密的岗位,如财务部。
三、如何解决决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3.1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化工学结合模式,要立足于我国国情,政府的主导和宏观调控,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调控政策,可以调动企业积极性,通过对企业的引导,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作为政府,在进行经济发展规划是,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其中,通过财政扶植等手段,支持中职院校教学设施更新。可以通过立法,明确企业的责任,提供优惠政策。另外,对于实习基地建设,政府应给付重视,将其视作院校建设的一部分。支持实习基地建设,解决人才培养的困难,为工学结合提供保障。
3.2企业的支持配合。工學结合模式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使企业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是问题的关键。因此,企业应站在全局,充分认识人才对于企业的意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正确对待合作办学。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应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工学结合的长远发展。同时,校企双方应紧密合作,完善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共享等。企业可以选派技术人员到中职院校授课,在教学改革发面也可以提出建议。企业在工学结合中,共享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有效提高行业竞争力。
3.3实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原则。中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上,要考虑到教育市场的需求,坚持人才的多元化培养,通过不同的多渠,不同的形式,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对于专业设置,摒弃传统教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是否顺应地方经济需要,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在实践中探索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国技工教育应以政府、企业、学校的三方合作为基础,以符合社会需求为起点,以培养专业技能为重点,以输送技能人才为根本,将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完美结合,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丽.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问题、现状与趋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17.
[2] 土端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 18.
[3] 李军.我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及影响因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21
[4] 潘春胜.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难点解析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