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坦然研究蒋介石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风凛冽的日子,王府井附近的东厂胡同里一派清净。76岁的杨天石,一大早就来到位于此地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在不足3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他与本刊记者说起有关历史研究的种种经历。
  说到激动之处,杨天石每每起身,从摆满一屋的书架上迅速找出史籍,准确翻到一处作为印证。这似乎秉承了他的一贯态度:“可以反对我的观点,但你不能推翻这个史实。”这就是以精确于史实的治学态度在史学界著称的“杨公”。
  对杨天石而言,没有新史料,就不会有新观点。如今,在涉足辛亥革命研究五十余年后,他才凭借新的史料,出版了《帝制的终结》一书。
  在杨天石的治史领域中,当下最受社会关注的是蒋介石研究。2006年3月,寄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蒋介石日记》的手稿本开放,他受邀成为最早的读者之一。而实际上,他研究蒋介石日记前后已经30余年。
  到2012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已37年。此前一段时间,一些出版界人士找到杨天石家中,建议他尽早撰写一部蒋介石传记,但杨天石却始终未动笔。问及缘由,杨天石告诉本刊记者:“很多蒋介石的资料还没仔细看,很多问题还没仔细研究,所以还没写。”
  “柔软”的诗人进入近代史研究所
  1955年,杨天石考入北大中文系,希望经由新闻记者的道路成为文学作家。他写了《我走了故乡》等两首诗歌,准备加入北大诗社,结果北大团委审稿后认为他的诗作太过柔软,缺少钢铁般的精神和情感。
  沉浸美学的杨天石,1960年毕业时被分配至北京八一农业机械学校教书,那是个培 养郊区拖拉机手的训练班。1962年1月,该校下马,杨天石调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次年与同窗学友刘彦成共同完成《南社》一书的写作。中华书局于1964年将此书排出清样,因“文革”毁版未印。然而,未能出版的此书却令杨天石得以与近代史,尤其是以后的蒋介石研究结缘。
  1970年代初,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恢复业务,承担了编撰中华民国史方面书籍的任务,需要研究南社,近代史所领导决定邀请杨天石兼职参与编写《中华民国史》书目。
  杨天石一口答应,因为近代史所有太多他想看的资料。此后,他每天等北师附中的课一结束,就骑着自行车,赶去近代史所。当时近代史人才稀缺,一位研究员将其负责的中华民国史两章中的一章交由杨天石完成。到1978年4月正式调入近代史研究所,杨天石已经不拿一分钱工资,给近代史所打了4年多的临时工。
  “刚进入近代史研究所的那个阶段,可说是民国史研究鼎盛的时期,因为民国史1950年代就列入了国家规划。到19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又再次提出修民国史这个任务,并交给了近代史所。”杨天石说。
  
  意外发现蒋介石日记
  历史学上长期存在一个争论:“以论带史”还是“论从史出”。杨天石持第二种意见。对他而言,在历史学的大楼中,史料是基石,没有扎实的资料,历史学是建在沙滩上的。没有新资料,绝不发表新文章,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原则。到了档案馆或资料馆,他总是尽力要找没人看过的资料。
  1990年,杨天石到纽约访问,一见到哈佛燕京学社馆长就说:“我知道你们这有很多资料,但是大家都看的我就不看了,你们这有没有未看的民国史资料。”馆长答说:馆里有胡汉民的书信、电报,没人看过。杨天石一听,当即决定“就看这个”。
  杨天石在哈佛的访问时间只有两周,胡汉民资料搬来一看,竟有几十大本,其中包括胡汉民想用军事行动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容,涉及反蒋风潮背后有胡汉民因素。这些意外读到的资料令杨天石大喜过望,他整天在馆里摘录不停,午饭也不出门,回国后写了3万字的研究文章《胡汉民的军事反蒋行动》。
  从鲜有人仔细读的史料中找到新发现是杨天石的传统。早在1985年,杨天石就用这个方法在日本外务省档案中发现一个“秘密”,在那里保存的毕永年日记中,杨天石读到了康有为曾派毕永年到袁世凯的军队里,准备等袁世凯到颐和园见慈禧时,趁机刺杀慈禧的内容。
  通过其他史料的佐证,杨天石确定日记中记载的内容可以采用,因此发表了《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确证》,该文引起了戊戌变法研究领域的一次震动。
  对蒋介石日记的执着研究也是这样。1982年,杨天石在近代所的研究重点转向蒋介石。某天,他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资料,档案馆管理员在给杨天石取资料的过程中,突然从一堆资料里掉出一卷日记。虽然上面没有名字,但杨天石粗一看便判断与蒋介石有关。这卷日记是分类摘抄本,包括党政军事等内容,并非日记原本,但杨天石从中看到了蒋介石少年时代的老师、以后智囊秘书之一的毛思诚的字迹。
  毛思诚1925年4月任黄埔军校秘书处少校秘书,此后十多年一直在蒋介石身边,蒋介石曾把44部日记、手卷、毕业文凭、公牍等都交由毛思诚保管,毛说那是“外间所不克见,而为历来珍秘之故楮”。
  “文革”期间,宁波“红小兵”把毛思诚宅邸的墙砸开,发现了砌在里面的上述资料。这批档案幸未被毁,从宁波送杭州并经由公安部被送到第二档案馆保存。
  从毛思诚家的抄家清单在杨天石的眼中成了一份蒋介石研究目录。1988年,他发表了第一篇蒋介石研究的文章《中山舰事件之谜》,指出“中山舰事件”并非蒋介石的阴谋,而是国民党右派的阴谋,蒋介石是误信谣言。蒋介石曾在“中山舰事件”后说过大意为“现在不能讲真相,等我死后看我日记”的话。而有关日记终于在事件发生的60多年后展现到了研究者面前。
  胡乔木读了《中山舰事件之谜》,称之为“有世界水平的文章”,号召研究党史的人学习。
  从那以后,杨天石沉浸于蒋介石日记,发表了许多蒋介石研究的论文。随着研究的深入,杨天石发现第二档案馆保留的资料有缺憾,那就是蒋介石日记只保存了1931年之前的,此后的年份缺失。2002年以后,他去台湾寻访,在那里发现了蒋介石日记的五种摘录本,通过这些资料,他所研究的蒋介石日记推进到了1942年。
  从台湾“党史馆”调“机密文件”
  为了找资料,杨天石去台湾已经十多次。“印象最深的是前两次”,他告诉本刊记者。
  “第一次去台湾的时候参观过‘国史馆’蒋介石档案,但馆长只给我们看了装蒋介石档案的箱子。直到第二次去才开放档案,允许看。”杨天石说。
  第二次从台湾回大陆,杨天石带了两箱资料。到北京机场,海关检查人员对这一大堆资料发生了怀疑。“问我这是什么,我说是台湾的资料,我当时出去是去台湾、美国和俄罗斯搜集编写抗日战争史的资料。海关官员说,你这个问题我们还没遇到过,一下扣了我十几本书。”杨天石回忆说。
  对被扣下的《台湾义勇队在大陆》,杨天石解释说,台湾义勇队是在大陆抵抗日军的组织。海关官员答,“我不懂,得送审”。
  两个星期后,海关方面的人员将被扣的大部分资料还给了杨天石,道歉说:“我们的工作人员知识不够,请你原谅”。
  流产的合作计划
  海内外的蒋介石研究者中不乏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比如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汪荣祖。2004年,汪荣祖与台湾学者李敖合著的《蒋介石评传》出版发行。
  在此书出版前,学术圈内流传着一个说法:汪荣祖曾提出两岸三地合作,共同撰写《蒋介石评传》,海外是汪荣祖,台湾是李敖,大陆是杨天石。结果没合作成。
  本刊记者就此事向杨天石求证,杨天石表示,“确有此事”。他透露汪荣祖是自己的好友,1990年代,杨天石赴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汪荣祖是邀请人之一。两人因为讨论戊戌变法而相识相知,访问期间,杨天石还在汪荣祖家里住了十多天。
  当时,汪荣祖提出合作撰写“评传”,作为相知甚厚的老友,杨天石开始的时候同意参加。“为什么最后没有参加呢,原因是他们写得比较快,我的写作原则是掌握了所有我认为必须掌握的资料后才动笔。当时很多蒋介石的资料我还没看,我写得太慢。”杨天石说。
  虽然这次合作流产了,但杨天石并不觉得惋惜。当时《蒋介石评传》刚一问世,一位台湾的朋友就打电话给杨天石说:“幸亏你没参加,参加了你也不能跟他们合作。他们书的基本观点和你有很大区别”。
  很快,杨天石收到了这本未能参与的作品,“一看《蒋介石评传》序言,我就对作者的心态了然了。‘我终于结束了蒋介石,我也结束了我快意恩仇的一页。他死了,我也度过了青春岁月,我老了。’李敖在序言中如此表达,写这样一部书是他的‘复仇之作’。”杨天石是心态平静的研究者,“史学家不能这样,要摆脱个人恩怨。历史其实是科学。”
  杨天石坚持“还原历史”,这是排列第一的研究目的。“至于自己的著作能起什么作用,那是客观的。我写蒋介石的书两岸基本上都能接受。也许,李敖不能接受。”杨天石笑言。
  “彼此对骂的话不能当成结论”
  随着坊间“民国热”的兴起,国内对于民国史包括蒋介石的研究氛围变得越来越开放。杨天石对此深有感触。2002年出版的《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是杨天石研究蒋介石的第一本书。这本书的大部分研究根据毛思诚家所存的资料进行,也确立了他在蒋介石研究方面的权威。
  杨天石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纠正过去对蒋介石不够全面的评价,但意料之中的争议之激烈还是出乎了意料。“有些人攻击我,说社科院有个杨天石,吹捧蒋介石。其实我对蒋介石的看法是八个字:既有大过又有大功。”
  当时杨天石是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管的《百年潮》杂志主编,他在这个位置上干到了2005年才正式卸任。
  中国社科院院长陈奎元从头到尾读了《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说这本书是一本扎实的学术著作,是研究,不是吹捧。
  杨天石说,此后,这本书终于能平静地面对读者。随后出版了《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被全国31家媒体共同推选为2008年十大好书之一。
  浏览当当网等图书网站的书评,本刊记者发现参与该书评论的读者不少。“我有充分的信心,因为选择的史料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杨天石说。
  杨天石在2011年的新作《帝制的终结》中,再次提出了和学界主流观点不一样的看法。
  出版前,杨天石心里也曾惴惴不安,担心该书能否出版,也担心出版后会不会挨批。“到2011年10月9日,心才算放下。当日,胡锦涛主席发表纪念辛亥革命的讲话,我认真仔细地研读了,认为我的观点和中央的提法并无矛盾。”
  “中央讲过‘捐弃前嫌’,也讲过‘抚平历史创伤’,如果按照这个角度看民国史研究,看蒋介石研究,我们就找到了未来的方向,现在我是坦然地研究蒋介石”。
  “过去我们是在打架的时候做研究,两个人打架的时候什么狠毒的话都会说,但是彼此对骂的话不能当成结论。”
  在杨天石看来,民国史研究、蒋介石研究的改变,是站在科学基础上的,“这些新的转变,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
其他文献
说起文化名城保护,79岁的阮仪三的嗓门突然放大,语调高亢激昂。  2013年7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烟台市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自此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120个。在这一百多个头顶光环的城市中,阮仪三认为保护较好的寥寥无几。  今年年初,在住建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进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检查中,有8个城市被点名批评,“我觉得8个太少,至少28个!”他说。  阮仪三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
中国文化讲究高远大,论万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我说,要知真实情况,更要下一层楼  这是一个设计简单而隽永的封面:三组文字元素自上而下排列,作者“王蒙”,中文标题“中国天机”,英文标题“GOD KNOWSCHINA”(天懂得中国)。浓重但并不艳丽的红色构成文字背景)——这是中国人钟爱的“标准色”。  在这本新著中,王蒙四面出击。  他说,到现在依然以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是白痴;以为可
二千五百多年前,当孔子带着一群弟子奔波在中原大地上,四处去推行他们所崇仰的人间理想时,在西边的印度,比孔子年长十多岁的释迦牟尼也正带着一群弟子漫游于原野,为创立佛教而忙碌。  孔子的目标在现世,他关心合理的政治秩序、高雅的道德修养,而释迦牟尼关心人如何从苦难的现世获得解脱。  释迦牟尼的本名叫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释迦族的王子,出生在今尼泊尔的南部。29岁时,这位王子有一天外出巡游,路途中,他遇
距离2013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已经不到50天。  “过去20年间,中国饥饿人口数量下降37. 6%,减少了1亿。联合国在2000年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中,计划在2015年使贫困和饥饿人口减半,中国正在实现这一目标。”2013年6月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在新华网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国成功减贫给世界的启示》中这样提到。  “发展可持续粮食系统,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将成为2013年世界粮
“太阳王”施正荣将理想中的尚德电力(简称“尚德”)描述为一名35、36岁的中年男子——高大、英俊、强壮,有责任感,思维敏捷,开放且有活力,永远挑战自己的极限。  2012年3月份发布的尚德2011全年财报显示,这名“中年男子”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机”。  创业十年,出货量全球最大,亏损亦为行业之首——全年净亏损10亿美元,这头把交椅好比架在炭火上的一口锅,好不灼人。  事实上,在行业盈利
“英国本来是海外对中医认可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别说大城市,就连一些小镇都有中医的医馆。”曾担任过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的周小明谈起中医来语气颇为惋惜。  周小明现在担任中国驻英国使馆经商处公使衔参赞,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动中英两国的经贸往来,今年上半年,中国对英国贸易继续保持顺差,不过周小明熟悉的中英间贸易大宗货物贸易中,并没有中成药的一席之地。“英国不准进口中成药,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贸易量。
王贵安 ,男 , 56岁, 汉族 ,山东枣庄人,现居北京。  1956:在农民家庭出生,  1964:进村头小学念书,  1978:中学毕业后回家务农,  1984:分配至广播器材厂工作,  1985:与同厂员工孙静芳结婚,  1986:女儿出生,  2006:儿子开了家饭馆,  2006至今:退休在家。  当别人问起他最怀念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段时光时,王贵安说不出一个字。然而在他的个人回忆录—
“他很优秀”,这句话在中日两国都经常用来夸奖人。但“优秀”的言下之意,我觉得在中日间却存在些许差异。日本人在说一个人“优秀”时,多半是说这个人“在学校的成绩很好”---“那个人是非常优秀,但是……”,意思就是“虽然是名校毕业、头脑很聪明,但是在工作上却很难做出成绩”。  而中国人说的“优秀”,与日本人的意思就不一样。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则中国新闻:某地方官员由于贪污被逮捕,记者采访了曾是这位官员同
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为解决资金的短板问题,抬会方式的集资案时有发生。从上世纪末至今,浙江每年都有集资垮台的案件,动辄数亿的资产损失,虽然让参与集资的受害人捶胸顿足,却也没有阻挡住下一轮集资的步伐。  关注浙江近5年来的十大集资案,不难发现,2008年以来,女性集资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据浙江省公安厅统计,在集资案高发的2008年,浙江省共立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近200起,
前不久,笔者所在城区某家业务部门,刚从省里捧回“全省行业标兵”的奖牌,第二天却从全市优化环境办公室领到一张“黄牌”。后者是由于在一年一度优化环境考核中,得分不佳,被通报批评。部门领导对此很迷惘:“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省里的肯定,却被市里批评。标准都是上级制定的,真不知到底该听谁的?”  我打听到,省里的“行业标兵”的评选,是以完成指标为考核标准的,而市优化办的考核方式不一样,后者采取的是领导、群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