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教学关键 提高复习效率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x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参”
  《考试说明》是指导师生正确认识考试性质和要求、理解考试形式和范围的资料,是命题和应考的依据。它把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分为41个考点,能力量化为五个层级。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参”透《考试说明》,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其在复习中陷入各种练习的八卦阵。学生能根据《考试说明》和平时学习情况做好内容细化,循序渐进地把握知识的内涵、外延、异同、应用范围等,这样就抓住了能力要求的“神”。
  具体操作时,教师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考试题型形式,认识某类题型所能容纳的知识含量和能力要求的层次。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和考试能力要求结合起来组织自己的复习。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胸有成竹,复习才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语文复习的“活”才有了根本。
  二、“悟”
  学生“悟”的本领,是语文教学“活”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与之相应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层次,这不是单纯地通过做题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有计划地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培养。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所以,学生习惯于自己取得知识,从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学生“悟”的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致力于“悟”,才能较快地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培养学生“悟”的本领,在上语文复习课时,必须适当变换形式,多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如在上试题讲评课时,就不能搞教师一言堂,而要让学生去发现和讨论问题,一找出难点和疑点,教师只能精于“点穴”,适当揭示命题趋势,解题规律,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逐步形成和增强“悟”的本领。
  三、“联”
  不少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中考不考课本,于是把课本抛在一边,提前结束课堂教学,大量延长复习时间,沉溺于题海战,这种做法其实是舍本逐末,其结果往往是使学生终日陷于枯燥无味的听、练之中,把本来一门十分生动与社会有广泛联系的学科变成毫无兴趣和美感可言的课程,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增长。
  事实上,语文课本才是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中考命题尽管选了一些课外的,但命题者安排的考查点都与平时教材教学相关,平时学习注重了积累,课内基本功扎实,考试时就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认识到了这一点,复习时应该有意识地多“联”课本知识。
  此外,历年中考除了考查词语音形、名句默写等识记性知识外,主要还是考查各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架构知识网络时,不要只限于对知识的静态描述,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对各种知识进行动态分析。
  四、“练”
  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
  在初三复习阶段,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一定量的练习、评讲又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形成考生扎实基本功的基本途径,也是检查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精练”“巧练”,就会明显增强考生积累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精练”主要指的是练习时要精心选材,语文复习必须确保训练材料的质。在信息技术高度必达、各类复习资料满天飞的今天,选择利于发展学生思维,适合学生的需要,符合中考变化的试题尤为重要。任何一份外来资料,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即使质量很高的资料,也未必都适合你的学生,不能认为捡到篮里的都是菜,而要亲自动手做一做,通过筛选整合,去粗取精,保留高质量的题目,让学生去加以消化,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练”,就是让考生走出“练”就等于做作业的误区。初三语文复习应该是听说读写多方面的结合,而传统思维中,“听”“说”一直在语文复习过程中被忽视。须知,“听”是学生接受信息的必经途径。“说”的效果直接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上完课后,让学生复述在课堂所听的知识要点,不仅是检查学生专注力的问题,还涉及到学生筛选、归纳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平时与学生的交谈,在课堂上就具体情境让学生对话、辩论、即席发言,进行阐明观点、描绘某种情境、陈述解题思路等形式的训练,既是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的方式,又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养成的巧妙途径。
  总之,在初三语文复习阶段,如果以《语文教学大纲》为核心,以《考试说明》为框架,在语文教学的关键“活”字上多下功夫,打破考练和讲评相结合的流线型思路,形成立体化复习体系,必将取得显著的复习效果。
其他文献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体系,是搞好大班额语文教学工作的制度保障  1、强调课堂秩序。新课程虽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但决不意味着学生随随便便想怎样就怎样。课堂秩序和学生的自主并不矛盾,而是像法制和民主一样相辅相成。大班额要实施新课程教学,比小班额更加要求良好的课堂秩序。只要课堂秩序好了,学生自觉性得到很好的培养,即使不举手就发言,课堂秩序也不会乱,反而显得思维活跃。  2、编排座位时,采用好差相
期刊
一、音量高低适用   有些老师教学时,为了想让学生听得清楚,尽量提高音量。实际上,课堂教学语言音量太高,反复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会形成疲劳,时间长了,注意力容易分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有少数学生在下面小谈小说,老师一时没有去处理他们,便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嗓音去盖过他们的声音,因而音量放大。而有些老师授课时,音量太低,学生听起来费力,甚至有些话听不清楚,学生不能全部听清老师所讲的内容,自然不能取
期刊
农村中学生质朴、纯性的一面,决定着这个群体的文质清新纯净,但他们生活阅历贫乏,使得他们的创作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多中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望题兴叹,脑袋一片茫然。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一篇内容充实、生动的文章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化叙述语言为描写语言  学生词汇的贫乏,使其在进行对人物或者事物的描写上习惯于平铺直叙,当我们把
期刊
读好文章,如饮啍酒,久而弥笃。精妙的评语,同样使人如沐春风。它不但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明确改进方向,使得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写作文评语时,一定要注意字斟句酌,用心去写。既要讲求评语的实效性和艺术性,又要充分挖掘学生作文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在评语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信心,激发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因此
期刊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  首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是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热心辅导者,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随意批评、讽刺、挖苦学生,致使他们不敢说话。相反,要耐心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教师应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只有师生处在一个平等地位进行研讨、争论,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  二、
期刊
环境是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诗歌,都有部分环境描写,对环境描写的考核也是高考考点之一,因此,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归类很有必要。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让故事的发生显得自然。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
期刊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
期刊
一、钻研教材,引入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
期刊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成形,学习完全凭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硬灌,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苦学”,就会导致学生 “ 畏学”“拒学”。因此,作为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拒学为想学、乐学、勤学。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那么,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期刊
浙江地区初中段现普及了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生初次接触了“新闻”这一文体,对于陌生的文体,书中介绍为: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
期刊